○ 王 迅
當代中國文壇,殘雪的創(chuàng)作無疑是一道獨異的風景線。而要真正走進殘雪世界,領略風景內(nèi)部奇花異草的神韻,我們必先排空先入為主的閱讀經(jīng)驗,擱置固有的傳統(tǒng)小說觀念。排空不是目空一切,而是為了更好地獲取新信息;擱置不是棄之不理,而是為了更有效地反思傳統(tǒng)。與傳統(tǒng)敘事相比,殘雪小說也是在講故事,但不是一般意義上的講故事,也不是在文化層次上尋找敘事資源,而是講述人類靈魂的故事。但殘雪對靈魂與靈魂之間的關系并不感興趣(比如史鐵生的寫作),她的小說是對靈魂世界更深一層勘探。殘雪的好奇心驅使她把筆觸探入靈魂內(nèi)部,試圖在繆斯現(xiàn)身的瞬間捕捉靈魂突圍的真實圖像。因此,從靈魂自身內(nèi)在結構出發(fā),讓靈魂自我分裂、自我搏斗,實現(xiàn)對自然結構、藝術結構和哲學結構的深層洞察,就成了文學賦予殘雪的使命。
在殘雪看來,精神具有無限的層次,每個人物都是靈魂層次上的一個代表,“最高層次上的人物都是邏各斯(理性)”,但人物精神并不限定于某一層次,而是處于某種翻滾和流動的態(tài)勢。因為殘雪的人物建構所遵循的是邏各斯與努斯(原始之力)的同體化原理。其精神機制是:“邏各斯使努斯的運動成形,努斯不斷打破邏各斯建構的圖形”①。某種意義上,殘雪的小說就是邏各斯與努斯之間馬拉松式的角力表演。但這個機制并不表現(xiàn)為木偶式的機械表演,而是在一種詩性的結構中發(fā)生作用的。優(yōu)秀的藝術作品往往是多種手法滲透并多種文體雜交而成的結晶。魯迅如此,殘雪亦然。殘雪的小說充滿詩的美感,是由“高度哲理性”與“濃縮的詩情”深度化合而成的品種。在這種詩化敘事中,作者“用奇詭的敘事將詩情濃縮,撥動心靈里面最隱秘的那些弦,將讀者帶進那種最新奇的、冒險性的體驗?!雹谖以鴮堁┑男≌f命名為“靈魂的詩篇”③,也正是基于其作品的這種詩化特征,那種靈魂直面虛無的冒險之旅,在反復曲折的折騰中最終沉淀為詩的結構,哲學的結構。那是精神冒險之旅,也是靈魂受難之途,無論對作者,還是對讀者,無不如此。在殘雪看來,這是“詩”與“思”在靈魂內(nèi)部融合、裂變的過程,也是藝術自我走向虛無圣境的必要途徑。
那么,具體操作中,作者如何能有效地撥動那些最隱秘的“弦”呢?在閱讀中我們發(fā)現(xiàn),人與自然的深層碰撞與強力交合是作品詩美生成的主要動力裝置。長篇小說《邊疆》(上海文藝出版社2008年出版)就是人與自然強力交合的產(chǎn)物。在小說中,作者對細節(jié)的強化和對隱喻的借用服務于人物抵抗虛無的體驗,而人物就在既具體又虛幻的氛圍中完成精神層次的突進。邊疆小石城就是實現(xiàn)這種虛幻體驗的實驗場所,正如小里說的那樣,“我倆(小里和小貴)并不是到這里來找前途的,我們只是要找一種氛圍,一種可以讓我們不斷振奮的氛圍。人生活在這個小石城,總是能感到隱隱的推動力?!彼裕@群異鄉(xiāng)客來小石城的目的,某種程度上是為獲得那種“隱隱的推動力”,并將其轉化為心理能量,為走進終極境界做準備。終極境界在小說中被命名為“熱帶花園”,它本身就是一個虛空,一種無形勝有形的所在。正如廢原對老石所描述的那樣,那個“花園”看似很近,真的朝它走去卻怎么也走不到。然而,那個“彼岸”世界像隔著云霧的燈塔,隱約地呈現(xiàn)在具有自我意識的人的幻覺中,成為那種“我思故我在”的精神花園。而位于小石城郊外的設計院是人擺脫世俗,抗擊虛無的精神熔爐。設計院的人都來自世俗之地:煙城和云城,他們經(jīng)過設計院精神機制的不斷砥礪,使自己被世俗污染的心靈得以提純。比如,年思把自己生下的女嬰看作從家鄉(xiāng)帶來的一縷青煙(舊的自我),拋棄女嬰的行為就意味著從內(nèi)部剿滅舊的自我,以示尋求脫胎換骨的決心。當然,這種覺悟離不開院長、啟明等人的開導。院長、啟明等人充當了后來者精神成長的導師,先后引領著小里、小貴、年思、胡閃,以及六瑾登上不同的精神階梯。在殘雪小說中,人物常常被作者按心理層次的高低分配為不同的角色?!澳切┍韺尤宋?,身上的邏各斯最少,他們是一些最活躍的分子,他們身上的潛能、可塑性更大?!雹苄±飩儗儆凇氨韺尤宋铩薄5瓦@個群體中,精神層次也參差不齊。由于領悟力的差異,胡閃和年思雖為夫妻,但年思的視力能進入靈魂的最深處,窺見胡閃所感受不到的事物,比如,她能從狗的眼睛里看到熱帶花園和憂郁的園丁,而胡閃內(nèi)心則處于懸空狀態(tài),很難融入那個世界。六瑾出生后,新生嬰兒的哭聲成為激活周小里夫婦沉睡心靈的催化劑,使他們在經(jīng)受邊疆環(huán)境的浸染和洗滌后靈魂上升到更高的檔次。而六瑾剛出生就顯示出不凡的邊疆氣質,具有良好的適應能力和精神潛質,但他人的引導同樣不可或缺。由于受到老石、啟明和櫻等人的啟發(fā),及其與細玉、小葉子、蕊、阿依等人的交往,六瑾的精神層次才得以不斷提升。
要實現(xiàn)這種精神跨越,除了必要的指引,在主觀上他們還必須經(jīng)歷艱難的靈魂突圍。邊疆地區(qū)的最大特征是,屋外的景色總是對人的情緒產(chǎn)生巨大的壓迫。若要解救靈魂,必須反抗這種壓迫。然而這種反抗是漫無止境的,因為那種意識深處的創(chuàng)造性的自我不斷為他們疲憊的身軀注入活力,使他們主動接受接二連三的挑戰(zhàn)。由于邊疆的景物總是呈現(xiàn)出無限的看不透的黑洞,所以,這種反抗可能帶來更大的精神壓迫。比如,小貴把自己的一生都用在追逐那些沒有希望的事物,在這種暗無天日的自我搏斗中獲得靈魂的自省,提升自我的境界。那么,反抗虛無的機制究竟是如何建立的呢?通過人物分析,我們發(fā)現(xiàn)這種內(nèi)在機制是建立在嚴厲的自審之上的?!哆吔返娜宋锞哂兄泵嫣摕o的自省氣質,那是一種從生命出發(fā)的自審意識。比如,蕊在意識到自我存在危機后,便自覺地到人來人往的城里游走,從路人眼里(鏡子)尋找和辨認自我的圖像,并對他們發(fā)問:“你看見我了嗎?”這顯然是對自我存在的質疑。這種自我意識有時表現(xiàn)為層出不窮的縹緲思緒,或者是對那些抓不住的無形事物的執(zhí)著。比如麻哥兒對“荷蘭豆”的尋找,其實就是對自己文化身份的深層追問,他要通過遙不可及的神游抵抗自身存在的虛無感。我們還發(fā)現(xiàn),小說中很多人物都不同程度地遭受到異物入侵的災難。比如,在太平間的對話中,海仔在知曉院長心事秘密后,對其所造成的那種隱秘的威脅,暗示著她在死神面前的掙扎與考驗。在生與死的界點,在掙脫死神追擊的途中,院長傾聽到彼岸的回聲,那是靈魂出竅的時刻,也是極境求生的象征。又如,海員阿祥攔在老石家的樓下,阻難妻子元青回家,隱喻著老石夫婦過不去的那道坎,所以元青用菜刀砍掉阿祥的一只手,就成了精神突圍的象征。異物的入侵盡管對人物的精神歷險構成挑戰(zhàn),但又更利于其向新的精神層次邁進。在小說后半部,那種悲劇性底蘊漸漸浮出地表。那些由院長和園丁培育的毒蝴蝶,而今滿地都是它們的尸體,這顯然是對人類陷入絕境的隱喻。這種虛無感是藝術創(chuàng)作進入深層狀態(tài)的表征,因為偉大的藝術家都能深刻感受到虛無的利齒對靈魂的啃噬。在創(chuàng)作中,藝術靈魂裂變軌跡表現(xiàn)為:從一個虛無走向另一個虛無,而這種虛無體驗是一個辨證的飛升運動。靈魂在無數(shù)次涅磐中重生,并在重生中達到新的升華。
短篇小說《鲇魚套》(《長江文藝》2012年第12期)呈現(xiàn)的意境與《邊疆》中的小石城有著某種共同精神品質。兩部小說中,人物的生存空間并不表現(xiàn)為某個特定的社會環(huán)境,而是由兩個意義對立的意象空間組成?!哆吔返乃囆g世界由小石城和世俗之地在兩極中所互構,而《鲇魚套》的生存意境則是由鲇魚套和高樓兩個空間所構筑。在兩個空間的相互參照中,小說中人物都處在某種臨界的精神狀態(tài),因為古老的鲇魚套即將被夷為平地,居民被迫搬進新的高樓。作者讓人物在鲇魚套這個特殊空間去表演,展示出靈魂試圖掙脫和超越的態(tài)勢。如果說《邊疆》中的人物是為了洗盡世俗之氣而投奔小石城,那么,《鲇魚套》的人物則是為了尋求自我精神發(fā)展而越出鲇魚套。小說中寫道:“她(汪媽)并不屬于鲇魚套。其實小萍的媽媽也不屬于鲇魚套,鲇魚套太小,裝不下她們的那顆心?!毙撵`的越軌企圖,意味著精神躍進的潛在可能。云媽的行為證實了這種可能。她不停地燒毀文件意味著與舊我訣別,向著新的精神層次挺進。盡管如此,但他們內(nèi)心還是表現(xiàn)出某種猶疑:“我總是在夢里搬家的……搬過來,搬過去,搬過來,搬過去。我忙得渾身冒汗,這是何苦?總算有機會醒著時搬家了,心里又害怕?!奔词故恰昂ε隆?,但也身不由己。藝術靈魂左沖右突的困境是創(chuàng)作中藝術家時常遭遇的,也是藝術創(chuàng)作進入高峰體驗的征兆。那股原始的本能沖力勢如破竹,欲意突破所有障礙,使你欲罷不能。這種狀態(tài)如瓦工所說:“我老是想留后路,但怎么也不能如愿,鲇魚套這種地方太古老了,到處都是號角聲,每個人都得拼命往前趕?!边@里說的“號角聲”可以看作死神逼近的信號,它催生了每個人實現(xiàn)精神更迭的渴望。同樣地,汪媽所感受到的搖晃是精神地震的表征,她有脫離世俗的沖動,旨在實現(xiàn)精神的飛升。而小萍蒙住眼睛在地上的爬行游戲,則是精神突圍的生動表演。小說結尾暗示,小萍的精神世界已經(jīng)發(fā)生質的裂變:“好多年前,女孩第一次來時,什么也不為,只為吃她(汪媽)的泡菜,汪媽此刻感到小萍就像一只羽毛豐滿的小鳥一樣飛到了天空里?!蹦撤N意義上,小萍幾乎成了汪媽實現(xiàn)精神飛躍的寄托,或者說小萍推動了汪媽精神發(fā)展的步伐。因為小萍的表演指向的是汪媽幻想中要抵達的那個世界,那是距離地表五百米深的地方,散發(fā)著石英石的氣味。正是基于這個標準,瓦工身上的石英石氣味,使汪媽意識到他土著身份的可疑。瓦工身上所表現(xiàn)出的那種對無形事物的洞悉,也是汪媽的認識能力所無法企及的。某種意義上,那個世界就是鲇魚套人不惜付出一生所要追尋的理想圣地。在創(chuàng)作層面上,對那個區(qū)域的掘進和探訪等同于藝術家向著虛無之境的無限逼近。
從《邊疆》和《鲇魚套》的文本分析可以看出,殘雪的小說敘事并不指向社會學歷史學層面,而更多的是其藝術觀念在文本內(nèi)部的延伸。這種特殊的小說敘事模式,并不是借助符號化人物對藝術家創(chuàng)作觀念的概念化演繹,而是作家對人的藝術生存本質的深層次探究?;蛘?,更確切地說,殘雪要探討的對象是文化史上社會精英階層的靈魂形構,而對文化精英的靈魂追索,無法離開創(chuàng)作者對藝術史精湛透徹的認識和理解??梢院敛豢鋸埖卣f,藝術感悟力上,殘雪在國內(nèi)甚至世界文壇都達到了超一流的水準。我驚異于她能游刃有余地沉潛于藝術構造的抽象世界,又能如此深刻而熟捻地揭示出藝術家的審美創(chuàng)作機制。而當她把那種最尖端的現(xiàn)代藝術投射到小說的創(chuàng)作實踐,就有了《阿琳娜》、《保安》、《鹿二的心事》、《涌動》《愛思索的男子》等絕妙的中短篇精制。其中,《鹿二的心事》、《涌動》在筆者另一拙文(《走向虛無的旅程》,《南方文壇》2013年第2期)中已作解讀,在此不再贅述。
殘雪的作品不僅呈現(xiàn)了那種精神的層次感和突進態(tài)勢,而且在人物身上也體現(xiàn)出精確而清晰的自我結構。短篇小說《阿琳娜》(《作家》2010年第1期)的篇名援引俄羅斯油畫大師列德涅夫的作品《阿琳娜》,畫面展示出鄉(xiāng)村農(nóng)婦的樸素純凈之美。與此相聯(lián)系,這篇小說通過藝術探險的畫面,向我們揭示出追尋藝術美的艱難歷程。作品表明,藝術之美不在表層的浮華和艷麗,而是蘊藏在不堪忍受之丑中。主人公(藝術家的自我)要求女友阿琳娜(超我)帶他到家里(本我的象征)看看,意味著對美的發(fā)源地的尋找。一路上我不堪暴力的襲擊,也無法忍受那種惡心之感。后來發(fā)現(xiàn)阿琳娜的居所竟散發(fā)著惡臭的氣息,置身其間就像闖入了“他者”的世界。這是對雨果美丑對照原則的另一種闡釋,美與丑表面上對立排斥,但美卻誕生于丑,象征著純凈的理念之美要從惡心的世俗中萃取。阿琳娜在小說中充當我的審美向導,她送給我的鵝卵石是賦予我欣賞現(xiàn)代藝術審美眼光的隱喻。隨著阿琳娜的指引,主人公又來到神秘的山寨(家的延伸),那種懸浮狀態(tài),仿佛置身太空。這似乎喻示著,通過一次次冒險體驗,及其所伴隨的自我與本我的激烈碰撞,在層層推進的螺旋式上升運動中,靈魂逐步擺脫世俗之境,升級到一個更高的理性層次,同時也朝著藝術美的境界靠進了一步。作為殘雪的小說讀者,我的靈魂也隨之經(jīng)歷了一次特殊的洗禮。
如果說《阿琳娜》在人物追尋美的歷程中凸現(xiàn)出自我的內(nèi)在結構,那么,中篇小說《保安》(《花城》2009年第4期)則把這種結構更加深化和復雜化了。這篇小說講述的是藝術靈魂歷險和突圍的故事。農(nóng)村青年簡元因為一場大火失去城里的工作,由于無法忍受農(nóng)村沉重而單調的勞動,決定再次進城闖蕩。因為城市對他來說有一種親切感和歸宿感。城市在表象上處處充滿誘惑,對他產(chǎn)生無聲的挑逗,而一旦進入城市的“心臟”,他才發(fā)現(xiàn)自己成了局外人。簡元對身邊光怪陸離的事件迷惑不解,更要命的是,保安的生活意味著時刻處在懸崖邊上,未知的變數(shù)讓他內(nèi)心緊張而窘迫。那種氛圍正如保安隊長所說的:“我們做保安的,遲早得同殺手會面?!睂喸赣H,虎嘯是死神的符號,他借助那種飄忽不定的聲音與死神會面,在無形的對話中求得靈魂的升華。而今,簡元所面對的死神也是面目不清的,那種冥冥中就要出事的念頭時時折磨著他。從心理狀態(tài)看,他在“彩虹”首飾店的保安生涯,是藝術家靈魂歷險的生動寫照。進入創(chuàng)作就意味著緊張生活的開始,意味著一顆心緊繃如弦。“彩虹”是個大熔爐,是他精神操練的重要場所。這種特征正好契合著簡元向城求生的初衷。因為在鄉(xiāng)下,一切都按規(guī)定發(fā)生,窒息得令人發(fā)瘋。而只有到了“彩虹”,簡元的內(nèi)心才煥發(fā)活力。在這里,簡元進行舉步為艱的探索,精神層層向前突進。在“草原狼”等的啟發(fā)下,簡元隱約地看出了一條路,“這條路也許不通到任何地方,它只是供我行走的?!边@是一條靈魂在自我探尋中追索的隱秘之路,它不關乎世俗,而指向超撥的境界,照亮自我精神突圍的路線。特別是失竊事件發(fā)生后,簡元被無辜隔離和關押,靈魂再次受到洗禮。蝙蝠所發(fā)出的小孩咯咯笑聲,就是他靈魂重獲新生的隱喻。小說這樣描述他的精神狀態(tài):“生活中那條模糊的小路又出現(xiàn)在我眼前,這一次,比以往都要清晰,我甚至蹩見了小路旁的野麻花,山菊花?!笨梢姡喸膬?nèi)心世界逐漸達到廓清和澄明,但要徹底走出混沌,還有待他人的點撥。二苗充當了這個精神跋涉途中的暗中引導者,他是簡元的同鄉(xiāng),可以看作簡元的升級版。二苗繼承了百萬遺產(chǎn),表面上已融入城市,但骨子里卻難以轉變角色?,F(xiàn)實中二苗像一個行為藝術家,他近乎自虐自殘的方式看起來不可思議,卻是內(nèi)心風暴的激烈展示。身份的突轉使其自我產(chǎn)生分裂,一個是鄉(xiāng)村的二流子“二苗”,一個是彩虹首飾店的老板。靈魂在這種極度反差的雙重身份中煎熬,新的自我要對舊的自我實行頑強的圍剿,以達成自我意識的更新。從來到“彩虹”的第一天,他就開始了一個追問:我是誰?!這個現(xiàn)代哲學命題直指人本,不僅關乎著身份的認同,而且涉及到生存的根基。而緩解矛盾的唯一途徑是死亡的極限體驗,這種游戲在小說中反復重演,在這種向死神示威的表演中,二苗的靈魂不斷向著虛無的深淵突進,同時也使簡元的生命達到某種釋然和平衡。顯見的是,二苗內(nèi)心掙扎的苦戲表演是藝術創(chuàng)作中靈魂自我搏斗的隱喻,藝術家要在兩個自我的搏斗中去體驗向死而生的境界,在這種深層的藝術體驗中實現(xiàn)精神的升華。自我的內(nèi)在分裂是藝術家創(chuàng)作的起點,接著是分裂后的藝術靈魂之間你死我活的拼死撕殺。而那個看不見的董事會在藝術創(chuàng)作中扮演邏各斯的角色,當然,現(xiàn)代藝術創(chuàng)作中,邏各斯并不直接現(xiàn)身,因為它是一種缺席的制衡力量,“只能站在場外起監(jiān)控作用,絕對不能跳進場內(nèi)充當角色”。⑤而保安隊竭力阻止二苗的自殺行為,則是接受了董事會的指令。換言之,藝術家創(chuàng)作中,靈魂的自我搏斗受到邏各斯的暗中控制。這個結構中,“努斯在發(fā)力,邏各斯在主導方向。”⑥自然,若沒有這個邏各斯的作用,藝術家的創(chuàng)作就淪為毫無前途的精神流亡。
上述分析我們看到,人物的靈魂層次在自我審視的精神律動中不斷攀升。那么,在自我靈魂分裂后,殘雪敘事最深層的原動力來自何處呢?或者說,究竟是什么在維持這種精神的突進運動呢?這恐怕要在人物的精神特征中尋找原因了。上文提到,殘雪研究的是文化精英階層的靈魂形構,這個階層前仆后繼的藝術生存,構成了人類精神史。而這個群體最為本質的精神特征就是一種創(chuàng)造性的自我構造(這一點在《邊疆》的分析中已涉及到)。長篇小說《呂芳詩小姐》中的呂芳詩,《邊疆》中的年思、蕊、六瑾,《鲇魚套》中的小萍,《保安》中的二苗等等,皆有這種創(chuàng)造性的精神潛質。他們的藝術創(chuàng)造,也是其自我生存的轉喻。在藝術生活中,他們決心在向死而生的途中接近那虛無的透明之境。更重要的,這類人物善于冥想,在冥想中穿透事物本質,接近精神真相。人物的冥想特質根植于殘雪獨自的寫作方式。如果深究小說敘事的精神機制就會發(fā)現(xiàn),殘雪的寫作從根本上說是在一種潛意識中推進的。敘事一旦展開,主人公便作為一個靈魂層次的代表,從作者藝術靈魂中分裂出來,穿行在神秘的冥想王國。短篇小說《愛思索的男子》(《創(chuàng)作與評論》2013年2月號(上半月刊)) 的主人公鐘大福就是一個活在冥想中的典型。他平日生活在沉默中,少有現(xiàn)實中的社交活動,他與社會的聯(lián)系更多表現(xiàn)為一種神交。這是藝術家的典型氣質。某種程度上,偉大的藝術都屬于沉默者。主人公的思維總是穿梭在“那些最昏暗的,最難以名狀的區(qū)域”,“那些地方的物質密度很高,像是水蛇,又像是藤蘿”。而這屬于優(yōu)秀的藝術家開掘的領地。“那些最昏暗的,最難以名狀的區(qū)域”,往往也是“存在”被遮蔽的地帶。藝術家的使命就是照亮這個“物質密度很高”的昏暗區(qū)域,揭示本質,發(fā)現(xiàn)真相。主人公盡管生活封閉,卻深藏著隱秘的野心,他要“使自己腦袋隨著遠方呼喚的律奏同藤蘿一塊擺動。”這是藝術靈感啟動的時刻,藝術家在久久醞釀中等待這神秘瞬間的出現(xiàn)。而那種“遠方的呼喚”就是死神的召喚,藝術家在這種神秘召喚中獲取不竭靈感,開始藝術創(chuàng)造。在此之前,藝術家的內(nèi)心處于極度焦慮狀態(tài),猶如主人公腦海浮現(xiàn)的情景:“水庫對于一條草魚來說就是無邊的宇宙。焦慮的女郎在堤壩上徘徊不休?!贝丝痰乃?,就是那條孤獨的“草魚”,就是那個“焦慮的女郎”。而創(chuàng)作開始之際,亦是靈魂分裂之時。那個民警即是主人公靈魂的分身,承擔著審問自深層我的功能。這個意義上,主人公遭遇民警意味著他與靈魂里的深層自我晤面。同時,作者借助鏡子的意象暗示出靈魂深處的圖象?!扮R子”中主人公的影子由無到有,便是靈魂從表層自我觀望進入深層自我審視的隱喻?!芭埂笔艿健斑壐魉埂钡臐撛谝?guī)約,這是藝術創(chuàng)造的內(nèi)在規(guī)律決定的。在這里,民警代表藝術生成機制中“邏各斯”,但不是最高層次的“邏各斯”。最高層次的“邏各斯”由“姑姑”和“老先生”充當,他們是主人公精神突圍的向導和激勵者。“姑姑”請“老先生”教主人公下棋,意在練就其靈魂突圍的本領。正是有了這段精神搏弈的訓練,在這場自審的戲中,“主人公”與民警(高手)對陣才顯得底氣十足。而對藝術家來說,這種靈魂的自我搏斗,絕不是一次性的,而是漫無止境的。所以,即使被關押在拘留室,主人公與民警的搏斗仍未結束。只不過這種搏斗變換了方式,轉入冥想中進行,表現(xiàn)為兩個驚心動魄的相互追逐的畫面。而在小說結尾,當主人公從警察局回到家門口,又一次與警車不期而遇。這更表明,藝術生存中,靈魂永無安寧之日,它的內(nèi)部無時不處在一種對陣的緊張狀態(tài),而這也是藝術家無法擺脫的宿命。
在殘雪看來,藝術家追求的最高境界就是“死”,但“死”是無法說出的抽象概念,只能依賴于藝術體驗。所以,藝術家并非是在現(xiàn)實中赴死,而是要在藝術生存中見證死亡。這就要求他向著那個極端拼命追求,實現(xiàn)靈魂的縱深突進。從上述殘雪近期創(chuàng)作的文本來看,她所要揭示的是人的藝術生存過程,而這顯然也是一種本質性的生存。這種生存的內(nèi)在結構就是藝術靈魂在分裂中的突圍表演。殘雪的審美目標,在我看來,就是要見證藝術靈魂無限突進的過程,她認為:“過程就是本身,目的是無,因為人最終是無,生命就是一個過程,永遠要找,永遠要那個東西,那是一個理想?!雹咚囆g家苦苦尋覓的就是這個“理想”,而這個“理想”又是無法實現(xiàn)的?!袄硐搿笔恰耙环N最純凈的東西”,是“無”,“人只能隔著距離去追求,如果接近的話它就不存在?!雹嗨裕囆g家的使命不在呈現(xiàn)死亡的表層圖象(從根本上說也無法呈現(xiàn)),而是展示靈魂在一路拼殺中走向終極之美的過程,也就是殘雪所強調的“永遠要找”,在“找”的過程中逼近那個透明的虛無之境。
注釋:
①④⑥卓今:《殘雪訪談——新努斯的大自然》,《創(chuàng)作與評論》2013年2月號(上半月刊)。
②殘雪:《一種詩小說》,《創(chuàng)作與評論》2013年2月號(上半月刊)。
③王迅:《靈魂的詩篇》,《大家》2013年第1期。
⑤⑦殘雪:《殘雪文學觀》,廣西師范大學出版社2007年版,第88頁、51頁。
⑧殘雪:《為了報仇寫小說》,湖南文藝出版社2003年版,143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