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立明
(遼寧省大伙房水庫輸水工程建設局,遼寧 沈陽 110166)
大伙房水庫輸水(二期)工程盤錦支線主副管線采用鋼頂管施工技術,頂進總長度為588 m,標準管節(jié)長度為8.5 m,頂管起點管中心高程為-16.91 m,頂管終點管中心高程為-15.15 m。
該工程施工區(qū)域位于遼河沖積平原遼河岸邊,為近代退海之地。右岸地勢較平坦,左岸地勢起伏變化較大,穿越段高程為2.39~5.20 m(土堤、魚塘),屬中等復雜場地。施工區(qū)域土質情況自上而下依次為:耕植土、粉質粘土、粉質粘土夾粉土、粉細砂。
由于區(qū)域土層中粉細砂層,具有良好的觸變性及透水性,在具有一定水頭的動水壓力作用下易產(chǎn)生流砂,因此為了確保施工的安全性及可行性,將該段頂管工作井、接收井為沉井。工作井平面內(nèi)凈尺寸為7.95 m×15 m、接收井平面內(nèi)凈尺寸為φ5.0 m。
頂管施工前工作井的承壓壁后面的土體強度有必要加以驗算,計算依據(jù)DBJ08-220-96《市政排水管道施工及驗收規(guī)程》中的頂管后背土體穩(wěn)定驗算公式:
式中:P——頂管最大計算頂力,kN;Ep——工作井后靠井壁總被動土壓力,kN;Ea——工作井頂向井壁總主動土壓力,kN;γ——粉細砂的重度,15 kN/m3;H——工作井深度,m;θ——內(nèi)摩擦角°,取20°;C——內(nèi)聚力,kPa(取0);B——工作井寬度,m。
一般工作井后靠土體的穩(wěn)定驗算按下式計算:
其中,S為穩(wěn)定系數(shù),一般取S=1.0~1.2,土質越差,S值越大。由于工作井周圍土體已經(jīng)發(fā)生了較大變化,因此為安全起見,該工程穩(wěn)定系數(shù)取1.2。
該工程頂管工作井的限制頂力為10 000 kN。
穿越大遼河段頂管工作井后靠土體穩(wěn)定驗算:
通過驗算可知,工作井承壓壁后靠土體穩(wěn)定。
其中:F——總推力;F1——迎面阻力;F2——頂進阻力。
式中:D——管外徑1.82 m;P——控制土壓力;K0——靜止土壓力系數(shù)。
總推力F=58.16+1 680.15=1 738.31 t。工作井所能承受的最大頂力預計為1 000 t,因此選取800 t作為設計依據(jù),并按規(guī)定取其80%作為油缸總推力,即 800×80%=640 t。
其中:F——浮力;ρ——密度;V——每節(jié)鋼管體積,取 0.912×3.14×8.5=22.1 m3。
P為正,則鋼管所受浮力不會對鋼管造成影響。
經(jīng)計算 F=324.9 kN;G土體=2 570 kN。
P=89.1+2 570-324.9>0,因此,可確定鋼管所受浮力對頂管施工不會產(chǎn)生鋼管上浮的影響。
1)對水準點和導線點進行復測,建立好測量控制網(wǎng)。
2)在頂管頂進施工前,按照施工要求進行施工用電、用水、排水及照明等設備安裝。
3)工作井現(xiàn)場平面布置主要是管材堆放位置、吊車停放位置、發(fā)電機位置、泥漿排放池、清水池等。
4)頂管基座位置按管道設計軸線進行放樣、就位、安裝、固定?;系膶к壈凑赵O計軸線,并按實測洞口中心居中放置,并設置好支撐進行加固,保證基座穩(wěn)定不變形。井內(nèi)布置主要是后靠背、前方洞止水圈、主頂油缸、油泵車、鋼扶梯等。工作井洞口止水圈安裝兩道止水,確保其中一道止水失效后,另一道能繼續(xù)起到止水作用。
采用DN1800泥水平衡頂管機,泥水平衡式頂管掘進機還裝有主頂速度檢測儀、傾斜儀等,可對頂進速度、機頭旋轉、水平傾角進行測量。主頂進系統(tǒng)設置4只250 t單沖程等推力油缸,行程1 500 mm,總推力1 000 t,4只主頂油缸組裝在油缸架內(nèi),安裝后的4只油缸中心位置必須與設計圖一致,以使頂進受力點和后座受力都保持良好狀態(tài)。
鋼頂管頂進過程中,需要定期對軸線進行復測,并對頂管機頭進行跟蹤測量工作,而且在頂進的過程中,也需要對整條管線進行高程測量,及時發(fā)現(xiàn)并避免因浮力較大而引起的鋼管上浮情況。
為確保工具管安全進、出洞,防止洞外土體坍塌及接收井洞口處土體流失、管子沉降等現(xiàn)象發(fā)生,對洞口位置土體進行兩排旋噴加固。旋噴樁為φ800@600,旋噴設計強度為1.2 MPa。旋噴加固范圍平面位置以2根頂管中心線為基準,向北、向南各延伸3.0 m。剖面位置以兩根頂管中心線為基準,各向洞口上下延伸3.0 m。
為確保工具管的安全出洞,在洞口位置對土體進行3排旋噴樁加固。旋噴樁為φ800@600,旋噴設計強度為1.2 MPa。旋噴加固范圍平面位置以兩根頂管中心線為基準,向北、向南各延伸3.7 m。剖面位置以兩根頂管中心線為基準,各向洞口上下延伸3.7 m。
1)工具管進洞。當工具管距接收井還有100 m左右時,應加強軸線復測力度,及時調(diào)整機頭姿態(tài),從而確保正確進洞;機頭進洞前,在接收井洞口的封堵磚墻上先打一檢查孔,檢查土質情況及確定機頭位置;接收井澆筑時已在洞口封門距沉井外井壁5 cm處砌筑一道50 cm的磚墻。當機頭至接收井離井壁50 cm時,放出機頭正確位置,再按機頭位置將接收井洞口處磚墻拆除(磚墻敲碎后形成圓洞的直徑應比機頭直徑大2 cm左右);機頭進洞后,一直推進到第一節(jié)管子到達設計位置后停止頂進,并立即將預留孔和管壁之間的空隙用快硬抗?jié)B水泥砂漿填充密實封堵洞口。
2)工具管出洞。出洞前先將洞口止水裝置裝在機頭上,并做好推進準備。
機頭出洞前首先需要在洞口磚墻上均勻地開4個小觀察孔,以檢查洞外土體能否自立,是否有流沙、漏水現(xiàn)象。若流沙、漏水現(xiàn)象嚴重,則不能開門洞,需要對洞口外土體重新加固,才可出洞。如果流沙、漏水現(xiàn)象不嚴重,則將洞口磚墻快速拆除,同時推進機頭使止水裝置靠到前墻,再將止水裝置固定好。
為了減小機頭及管子出洞時的阻力,在進行洞口封門施工時設置注漿管,以供正常頂管施工時注入觸變泥漿,從而減小管子與土體之間的摩阻力。
1)加固土體段的頂進。機頭出洞后,在加固土體段頂進時要嚴格控制頂速,保持1 cm/min的速度頂進,一邊推進一邊向機頭前的土體加水,以減小切土阻力,減小刀盤扭矩。
2)泥水平衡頂管施工中泥水的選擇。在泥水平衡頂管施工過程中,應針對各種不同土質條件,來控制不同的泥水。地質報告顯示,大遼河主、副管線主要從粉細砂及粉質粘土層中穿過。根據(jù)經(jīng)驗,在粉質粘土中頂進時,泥漿比重可采用1.0~1.07;在粉細沙中,泥漿比重可采用1.07~1.13。
3)中繼間。經(jīng)計算得知頂管的總推力大于設計主頂油缸的總推力,故需設置中繼間進行中間接力頂進。頂進時,為確保安全,當頂力達到中繼間設計推力的60%時,需設置中繼間,當頂力達到中繼間設計推力的80%時需啟動中繼間,中繼間設計總推力F′=800 t,由16只50 t小千斤頂組成。此段頂管長度為588 m,因此需要設置3個中繼間。中繼間主要由前方筒、后方筒和短行程千斤頂組(16個,每個50 t,沖程為30 cm)、均壓環(huán)等組成,并配置液壓、電器、操縱系統(tǒng)。中繼間密封用一個特殊形狀的密封圈,可有效地起到止水及防止翻轉的作用。中繼間油缸被夾,固定在內(nèi)殼體上,油缸均勻布置在殼體內(nèi),油缸頭尾部均與鋼環(huán)連接。
在實際施工中,中繼間安裝、啟動時機相當重要,主要視頂力的上升速度而定。由于頂管頂進時,會發(fā)生一些不可預見的因素,如遇見硬土層等,造成頂力的急劇上升,此時,就必須啟動待用的中繼間。因此,頂進過程中的不間斷監(jiān)測非常重要,以免貽誤中繼間啟動時機,造成頂管失敗。當主頂頂力超過640 t時,就要馬上啟動機頭后的第一個中繼間,以后在頂進過程中,一旦主頂頂力達到640 t,就要依次啟動中繼間。管子推進完成以后,逐個把中繼間油缸拆卸下來,并通過后面中繼間和主頂逐個將其拼攏。
在頂進過程中,通過頂管機尾部的同步注漿孔與管道上的預留孔向管節(jié)外壁壓注一定數(shù)量的減摩泥漿,采用多點對稱壓注,使泥漿均勻地填充在管節(jié)外壁和周圍土體間的空隙,來減小管節(jié)外壁和土體間摩阻力,起到降低頂進阻力的效果。施工過程中,泥漿應保證不失水、不沉淀、不結塊。
鋼管內(nèi)外環(huán)向縱縫采用手工陶瓷襯墊焊,焊接時管體固定,焊接坡口處必須清除鐵銹、油污、水份,表面須經(jīng)打磨光,無凹凸不平。
由于大遼河鋼頂管工序較多,包括鋼管的頂進、焊接、探傷、防腐等工序,因此各工序間的銜接將非常重要,為了確保各工序的順利銜接,減少時間的浪費,必須做到以下幾點:
1)頂管施工隊頂進一節(jié)鋼管,并在后續(xù)吊管前通知鋼管焊接人員到現(xiàn)場進行準備工作,以便后續(xù)鋼管安裝完成后,及時進行鋼管焊接。
2)鋼管焊接完成后,自然冷卻一段時間,并及時通知探傷人員進行焊縫的探傷工作。
3)焊縫探傷的同時,通知防腐人員進行準備工作,待探傷結果合格后,立即進行管壁外側(焊縫處)的防腐工作。
4)防腐工作完成后,及時通知頂管施工人員就位,待防腐材料晾干后,立即進行鋼管頂進工作。
工程管道埋設較深,頂距長,管道內(nèi)會明顯缺氧,在管道施工過程中,應加強通風,保證管道內(nèi)有足夠的新鮮空氣。在頂管頂進過程中,將采取空壓機通風措施,安裝通風管道至機頭后部5 m處,通風管道采用PVC管(φ108),保證管道內(nèi)的通風,確保頂管頂進過程中的安全。
在頂管進洞后應及時進行后期鋼管外側的置換注漿,在原先的注漿孔內(nèi)用水泥攪拌的漿液進行有效填充,使土體密實,有效的減少鋼管的沉降。
頂管貫通后,中繼間的背部構件需要全部拆除掉,拆除時采用火焰切割,切口距離中繼間內(nèi)壁10 mm,而且在切割過程中要進行仔細的連續(xù)濕潤降溫,切割后遺留于管內(nèi)壁上的頂進環(huán)及其加強筋板殘端采用電動砂輪磨除至管壁表面。
中繼間的注漿孔需要首先進行防滲處理,根據(jù)設計要求采用環(huán)氧樹脂或者彈性聚氨酯填充,之后采用封堵悶頭封堵,最后對封堵悶頭采取封焊。
標準管節(jié)的注漿孔在置換注漿完成后采用封堵悶頭封堵,之后對封堵悶頭采取封焊。
此次施工采用非開挖式頂管施工方法,大大加快了施工進度,對施工沿線河道、河堤、公路起到了很好的保護作用,基本沒有影響施工沿線河道安全,沒有影響正常交通,取得了良好的社會效益和經(jīng)濟效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