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長峰
(洛陽軸研科技股份有限公司,河南 洛陽 471039)
軸承套圈磨削有多種方法,但對于薄壁套圈卻一直沒有尋求到有效的解決方案。這是由于薄壁套圈剛度太低,無論夾持還是加工,略微施加載荷都容易導致變形,難以保證工藝要求的尺寸與形位精度,因此薄壁套圈的磨削加工始終是軸承制造中的一個難點。
對于薄壁內(nèi)圈溝道,常用磨削方法有“支徑磨溝”(支承內(nèi)徑磨削內(nèi)溝)、“支溝磨溝”(支承內(nèi)溝磨削內(nèi)溝)和“支邊磨溝”(支承擋邊磨削內(nèi)溝)等。以“支徑磨溝”為例,其磨削原理如圖1所示。磨削中內(nèi)徑的加工誤差會復映到內(nèi)溝上;前、后支承使工件中心與砂輪中心基本上處于同一水平面上,工件直接承受砂輪進給的切削力。當進給量過大,超過工件的變形抗力時,導致工件產(chǎn)生變形,造成工件尺寸、圓度等精度很難控制。實際加工中,要求操作工具有很高的技能水平和豐富的實踐經(jīng)驗,一般需以1 μm的微進給量反復進給磨削,若一次進給量過大,就有可能造成廢品,而且加工效率很低,以內(nèi)徑約100 mm的內(nèi)圈為例,班產(chǎn)只有10件左右。
圖1 支徑磨溝原理示意圖
經(jīng)過多次試驗,摸索出一種特別適用于薄壁內(nèi)圈溝道加工的“逃逸磨削法”——即在砂輪進給量大時,工件受到擠壓變形時能夠自動 “逃逸”,不僅可確保加工精度,而且還能顯著提高加工效率。
逃逸磨削法的關鍵是將工件支承設置成1個內(nèi)支承結合1個外支承的聯(lián)合成角支承,如圖2所示。前支承為內(nèi)支承,偏心處于第1象限,支承角α=15°~20°,偏心量e=0.15~0.30 mm(取此范圍時,工件的壁厚差精度較高)。(2)后支承為外支承,偏心處于第4象限,兩支承夾角β=30°~45°。
圖2 逃逸磨削法原理示意圖
逃逸磨削法工作原理:當砂輪進給磨削工件時,若切削力超過電磁無心夾具的夾持力,工件將脫離第4象限的外支承,避免砂輪擠壓而造成變形,仍保持原形狀。隨著磨削至一定尺寸,工件又回落至外支承進行正常磨削。如此重復,直至磨削到所要求的尺寸。
采用逃逸磨削法,由于工件在磨削中能夠自動“逃逸”避免變形的影響,因此能夠達到很高的加工精度,廢品率大幅降低。又由于不用考慮砂輪進給量過大的問題,不僅一般操作人員即能完成,而且同樣的工件,班產(chǎn)由過去的10件提高到50件左右,加工效率提高約5倍。目前,這一磨削方法已在2種材料(不銹軸承鋼9Cr18和高碳鉻軸承鋼GCr15)多個產(chǎn)品(包括薄壁軸承外圈的“支溝磨徑”)中得到驗證和推廣,效果十分明顯,很好地解決了薄壁軸承套圈難以加工這一問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