段晉霞
(山西師范大學體育學院,山西臨汾041000)
職工體育作為企業(yè)文化的一種重要形式,是提高職工身體素質和思想道德素質,提高企業(yè)生產率和經濟效益最為積極有效的方法之一,也是推動社會主義體育事業(yè)發(fā)展的一部分。乒乓球作為“國球”,具有投資小、不受年齡和身體條件限制、運動負荷可大可小、趣味性強等特點,深受廣大群眾的喜歡。本文通過對忻府區(qū)的職工乒乓球運動進行分析,為乒乓球運動在忻府區(qū)普及與開展提供參考。
以忻州市忻府區(qū)山西遠大公路橋梁建設養(yǎng)護公司、忻州市政府、忻州移動公司、忻州煤銷公司、忻州師院5個單位為研究對象。
1.2.1 問卷調查 向所取的這五個忻府區(qū)單位職工各發(fā)放20份問卷。其中回收問卷100份,回收率100%。有效問卷91份,有效率91%。
1.2.2 文獻資料法 查閱、分析了有關乒乓球運動及職工體育的相關資料,為本文的撰寫奠定了基礎。
1.2.3 邏輯推理法 對收集的文獻資料以及問卷進行統計、分析、整理。
2.1.1 年齡、學歷情況調查 調查顯示:忻府區(qū)年輕人參與乒乓球運動的人數人數較多。參與乒乓球運動的職工文化水平較高。且職工受教育程度越高,參與乒乓球運動的意識也越強烈(見表1)。
表1 忻府區(qū)職工參與乒乓球運動的年齡、學歷調查
2.1.2 忻府區(qū)職工了解乒乓球運動的途徑 調查顯示,61%被調查職工通過電視節(jié)目,25%被調查者是通過自身參與乒乓球運動在實踐中認識乒乓球運動的,10%是通過雜志與廣播,還有4%的被調查者是通過陪同孩子鍛煉或等其他方式了解到乒乓球運動。結果顯示,體育電視節(jié)目是職工了解乒乓球運動的主要途徑。
2.2.1 態(tài)度 在日常生活中,態(tài)度對于我們的行為有著深刻的影響。奧爾波特提出“態(tài)度是社會心理學中最重要、最關鍵的概念?!斌w育態(tài)度是指個人對體育活動所持有的評價、體驗和行為傾向的綜合表現。體育態(tài)度與體育參與行為的關系相輔相成,良好的體育態(tài)度有助于推動職工積極的參加體育活動,而消極的體育態(tài)度則會阻礙職工的體育行為(見表2、表3)。
表2 不同性別的職工參與乒乓球運動態(tài)度的統計(%)
表3 不同年齡職工參與乒乓球運動態(tài)度的統計(%)
結果顯示(見表3):喜歡參與乒乓球運動的男職工為56.3%,明顯高于女職工的48.8%,男職工參與乒乓球運動的態(tài)度更積極。而不同年齡段的職工對乒乓球的態(tài)度無明顯差異。
2.2.2 價值觀 年輕的職工多以休閑娛樂為目的,中老年人以增強體質為主。娛樂身心、緩解壓力也是許多職工參與鍛煉的主要目的。以社會交往和提高運動技術為主要目的職工人口比重較低(見表4)。
表4 不同年齡職工參與乒乓球運動價值觀統計
大多數職工的鍛煉時間較短,他們的活動時間普遍低于半小時,鍛煉頻率較低,每周活動達到三次以上的職工鮮見,很難達到良好的健身效果(見表5)。
表5 職工參與時間(天)及次數(周)
(1)室內乒乓球場地設施的普遍缺乏。據調查,忻府區(qū)職工活動場所的乒乓球設施陳舊,大多數職工對現有場地不太滿意,只有少數職工能在室內乒乓球館進行鍛煉。
(2)領導重視。有些領導比較喜歡這項運動,在閑暇時間組織職工進行乒乓球比賽,這些部門職工參與乒乓球運動的積極性相對較高。
(3)職工生活方式。職工缺乏體育鍛煉的意識,在閑暇之余多以看電視、下棋、麻將等作為娛樂的方式,沒有養(yǎng)成定期參加體育鍛煉的習慣。
(1)乒乓球運動在忻府區(qū)職工當中具有廣泛的群眾基礎,但職工缺乏長期堅持鍛煉的意識。
(2)忻府區(qū)從事體育指導專業(yè)人才匱乏,從業(yè)人員基本沒有經過科學系統的培訓,對于職工的鍛煉指導不科學系統。
(3)忻府區(qū)乒乓球場地設施缺乏,不能滿足職工的鍛煉需求。
(4)忻府區(qū)對于職工體育文化宣傳較少,導致職工對于體育文化認識不夠全面。
[1]程蔚.近十年我國企業(yè)職工體育研究綜述[J].杭州師范學院學報(自然科學報),2006(5):222 ~225.
[2]劉志敏,姚繼偉,等.市場經濟體制下職工體育的內涵與特點[J].體育文化導報刊,2005(6):17 ~19.
[3]姚春雷.湖北省生產性企業(yè)職工體育開展現狀調查分析[D].武漢:華中師范大學,2007.
[4]劉志敏,聶真新.大中型企業(yè)職工體育的現狀與對策[J].體育文化導刊,2007(2):13~154.
[5]于天燕,盧月強.職工體育經濟效益與企業(yè)文化建設[J].山西師大體育學院報,2006,21(3):20 ~22.
[6]孔博.析乒乓球運動在終身體育中的推廣[J].體育世界,2009(3).
[7]盧彭濤.乒乓球運動與終身體育鍛煉價值取向的思考[J].河南科技學院學報,2007(2):73~7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