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尹 棟
入秋時節(jié),有老鄉(xiāng)休假歸來,特意給我?guī)Щ匾淮s,約近百只,令我既意外又驚喜。在外工作二十余年,從來沒聽過蟬鳴,也從未見到過這個誘人的精靈。蟬成為我思鄉(xiāng)的一塊心結(jié),藏匿在深處,揮之不去。我時常在夢鄉(xiāng)里,夢見自己變成了一只蟬,卻怎么也飛不過回鄉(xiāng)路上的山山水水。醒來,經(jīng)常淚痕滿面。蟬是我與故鄉(xiāng)割舍不斷的臍帶。
哈爾濱是個移民城市,對蟬的概念和印象,闖關東那輩人依稀還有沉淀的印象。
蟬是地球第四紀冰川后保存下來的一個物種,全球有三千多種,我國有二百多種,是蟬類種群最豐富的國家之一,可偏偏在這片廣褒而富饒的黑土地上沒有蟬噪。據(jù)說,清太祖努爾哈赤在赫圖阿拉山城(今遼寧新賓老城)起兵征戰(zhàn),一日中午,他剛剛睡著,就被一陣尖利刺耳的蟬鳴驚醒,連日征戰(zhàn)不勝使他心煩意躁。努爾哈赤怒火沖天,走出大帳,朝著樹上鳴叫的蟬連揮三鞭,說:“撓我盛世大業(yè),子子孫孫永世不得到關外?!迸瑺柟嗟脑捁媸墙鹂谟裱?,此后,蟬再也不敢從關里飛出山海關。這是一個民間流傳的關于蟬不出山海關的一段野史。
現(xiàn)實生活中,山海關以北地域,的確根本沒有蟬的蹤跡,更不用說聽到“高蟬正用一枝鳴”的熱鬧場景。蟬在哈爾濱的飯店零星地有出售,但全是從外地運來的,且人工養(yǎng)殖的占了多數(shù),基本上是一盤60元左右,認識和食之的人廖廖無幾。那些在關里生活的山東、河北、河南一帶人,見之頓悅,不顧一盤蟬頂好幾盤菜的昂貴價格,樂滋滋地點上一盤,當做下酒菜,細細地品嘗起來,飯局話題也圍繞著蟬,幾個老鄉(xiāng)七嘴八舌,爭得面紅耳赤。大家的心情都不約而同地被故鄉(xiāng)這個特別符號所熏染,一杯幾錢的一盅白酒剛下肚,就略帶醉意,在無盡的話意中,扯出一段又一段關于故鄉(xiāng)、關于蟬的故事。
一
蟬,人們俗稱知了,是因為它的叫聲與知了諧音。
在膠東半島,我們老家的人都叫它——結(jié)柳兒,其幼蟲被稱為結(jié)柳狗兒。這個名字通俗得很,像地上的草花一樣,牢牢地開放在人們的記憶里,被我老家的老祖宗們叫了有上千年,一直叫到現(xiàn)在。我不知道這個名字是不是我們老家的方言叫法。反正,從我記事起,自己就記住了這個名字。到現(xiàn)在為止,自己用東北話說出“結(jié)柳兒”這三個字時,還保留了濃郁的膠東半島口音。
在我們老家,人們之所以把蟬取名為結(jié)柳兒,就是因為蟬與柳樹結(jié)下了生命之緣。老家的大人小孩都知道蟬生于柳,活于柳,交配結(jié)子于柳。一條條長長的、細細的、軟軟的柳條,被雌蟬尾部用堅硬的雌針植入卵兒后,很快干枯,被風吹折落地,埋進泥土。蟬的幼蟲靠樹根的養(yǎng)分,一點點兒生長,開始漫長的等待。十七年后,幼蟲成熟長大,慢慢鉆出地面,爬上柳樹,蛻變成蟬,用一個月的時間,唱響自己生命的樂章,在世間留下別致的曲調(diào)。其實,蟬不光鐘情于柳樹,還有楊樹、榆樹、梧桐樹、蘋果樹,到處都可以尋覓到它的影子,到處都可以聽到它嘶鳴的聲音。
金代黨懷英曾賦《詠蟬》詩:“槁壤陰潛罷轉(zhuǎn)丸,飄飄便作飲風仙。幽叢何處拳枯蛻,別處還來續(xù)斷弦?!边@首詩就是寫蟬蛻變,離開泥土,鉆入樹叢鳴叫的整個過程。
我們膠東半島老家的人,自古就有吃蟬和蟬幼蟲的習慣。我童年的每個夏天,經(jīng)常是曬得又黑又亮,全是在摳結(jié)柳狗兒、摸結(jié)柳狗兒、粘結(jié)柳兒中度過。
季節(jié)是不動聲色的大師。樹上綻出的每片新綠和紅花,都是一幅生動的油彩畫。每年六月份,杏黃麥收時節(jié),結(jié)柳狗兒開始粉墨登場。泥土深處,結(jié)柳狗兒用它小鉗般的前爪,掏著拇指般、直上直下的圓洞。當接近地皮時,它停止掏土,耐心等待著出土的最后時機。
結(jié)柳狗兒天生具有警惕性,它讓洞口與外面隔著一層薄薄的土層,小心地掏開一個花生粒般不規(guī)則小口,呼吸著外面的空氣,窺視著外面的世界。稍有摸結(jié)柳狗兒常識的人,都知道這層薄土是結(jié)柳狗兒通向外面新世界最后的“偽裝網(wǎng)”。這一招自作聰明的“偽裝”,給人們提供了辨認其洞穴真?zhèn)蔚臋C會。
結(jié)柳狗兒出土很有耐心,到天黑時,它才肯扒開洞口薄土,頭探出一點,像出生的小狗頭似的。見沒有什么動靜,身軀一點點兒用勁鉆出圓洞,向附近樹干爬去。結(jié)柳狗兒爬行速度很慢,一步三搖,像可愛的熊貓似的,不一會兒就爬到了樹干底部;略作調(diào)整后,又開始向樹干緩慢攀爬,做最后的沖刺。它用前邊的兩只粗爪,一左一右輪番伸出,鉤住樹皮上的裂紋,后邊的四只細爪支撐著笨重的身體,慢慢向上挪動。有時,爬著爬著,稍一松勁,就會半途而費,從樹上掉到地上,它只好又重新開始,直到爬到一個合適的高度,它才肯停下來,吸附在樹干或枝條上,靜靜地做著力的積蓄,準備著一個新生命沖縛破繭。
每逢雨季過后,在柳樹、蘋果樹、梧桐樹底下,到處都是不規(guī)則的小口。將小拇手指伸入小口五分之一,輕輕向上一挑,將洞口手指甲蓋大小潮濕的泥土剝?nèi)?,直上直下的小洞豁然映入眼簾,用手繼續(xù)向下?lián)溉?,小洞越摳越大,那一準就是,洞?nèi)泥頭土臉的結(jié)柳狗兒便束手就擒。
夏季的夜晚,是膠東半島每個鄉(xiāng)村最熱鬧的時候。忙碌了一天的人們,早早地吃過晚飯,拿著小板凳,或坐在自家門前,搖扇納涼;或三五成堆聚在一起,談古論今。每每這時,摸結(jié)柳狗兒就成了我們小孩子最開心的趣事。我們?nèi)齼蓛沙苫铮嶂鵁艋\,打著手電,拎上一個玻璃瓶,隨意拿上一把瓦工砌墻抹灰用的泥拌,或扛上把小鎬頭,就急沖沖向村東或村南柳樹多的地方奔去。
有時,還沒走出村子,不經(jīng)意間會在路旁的梧桐樹底下,撿到剛出土的結(jié)柳狗兒。那份意外收獲,令人別提有多高興了,連呼帶蹦,生怕別人不知道似的,時常招來小伙伴們的忌妒。
白天蟬叫得最響的地方,也是晚上結(jié)柳狗兒出土最多的地方。我們用燈籠、手電,一會兒照地面,一會兒照樹根,一會兒晃樹桿,生怕露過任何地方。在地上看到有花生粒大的小洞,就急不可待地用小拇指去摳。有時,你的小拇指剛伸進去,結(jié)柳狗兒會用前爪抓你的指頭,指頭順勢往外一帶,結(jié)柳狗兒便被拽出了“老穴”。有時,小圓洞周圍的土很硬,好不容易摳開,結(jié)柳狗兒見狀不妙,急忙往后退,沉入洞底,讓人夠不著。這時,三下五除二,用尖利的東西將土層挖開,不費吹灰之力就將結(jié)柳狗兒從小圓洞內(nèi)摳了出來。有時,結(jié)柳狗兒藏身的“老穴”很深,摳起來特別費勁,只能用小鎬刨或鐵鍬挖,最后,不管結(jié)柳狗兒多狡猾,都會被從土里摳出來。
夜色里,你不經(jīng)意起身向四周環(huán)顧,會發(fā)現(xiàn)有不少大人和老人也加入摸結(jié)柳狗兒的隊伍。遠處,各個方向,光亮閃爍不定,一道道光柱越聚越多,光亮所到之處必有收獲,我們愈摸愈起勁,忘記了夜的黑暗和恐怖,摸到一個,就入到玻璃瓶子里一個。有經(jīng)驗的人,一個晚上經(jīng)常能摸到上百個。
玻璃瓶裝滿后,我們相互呼喊著,吹著口哨,往家走?;氐郊抑?,母親連忙把結(jié)柳狗兒倒入盆中,用新提上的井水洗掉結(jié)柳狗兒身上的土,再用鹽水在小盆里腌了起來。第二天中午,母親在鍋里放少許花生油、大料,開始炒結(jié)柳狗兒,我則站在鍋臺與里屋門口處,翹首期盼。聞著鍋里不時飄出來的香味,沒等結(jié)柳狗兒炒熟,嘴巴上已流出了長長的口水。母親從鍋里鏟出二三個結(jié)柳狗兒放到碗里,準備涼透了先給我們小孩吃。那股誘人的焦香味,使得我顧不上燙嘴,上前抓起一個塞進嘴里,頓時又燙得吐了出來。仍有著油溫的結(jié)柳狗兒,燙得我又喊又蹦,連聲“徐徐”地吹著氣。稍許兒,才敢將結(jié)柳狗兒重新放入嘴中,狼吞虎咽地嚼了起來。結(jié)柳狗兒吃到嘴里,滿口流香,越嚼越有味,吃得舌底咂咂,吃了一個還想再吃一個。一家人圍坐一起,美美地吃上一頓,像過了一個春節(jié)似的。
上世紀七十年代末,家家戶戶生活條件不好,一年到頭也吃不上幾頓肉,結(jié)柳狗兒是最好的一道不花錢的美食,比吃頓肉都過癮。在我味蕾的記憶里,油炸結(jié)柳狗兒的滋味時隱時現(xiàn),給我留下了綿長的回味。我知道,唯有這味覺是原始的,是拒絕遺忘的。
吃蟬的習慣由來,春秋戰(zhàn)國時期就有記載?!肚f子·達生》中有這樣描寫:仲尼適楚,出于林中,見佝僂者承蜩(即蟬),猶掇之也。說的是見到一位彎背老人在捕蟬,技術(shù)熟練,手到擒來,簡直就像在地上拾蟬一樣。老人捕蟬干什么?陶弘景的《本草經(jīng)集注》給出了答案:“俗云五月不鳴,嬰兒多災,故其治療亦專主小兒。昔人啖之,故《禮記·內(nèi)則》有爵、鷃、蜩(即蟬)、范(即蜂),而佝僂丈人掇之也?!痹瓉?,老人捕蟬是為了吃。
關于蟬的吃法,古今不見得一致。周朝天子也吃過蟬,是如何吃法?是像蟻卵一樣去做成醬吃,還是有其他的吃法?不得而知。曹植在《蟬賦》中提到了魏晉食蟬的風俗:“委厥體于膳夫,歸炎炭而就燔?!睂⑾s放在火上烤熟后食用,蟬香脆而多味,卻別有小酌酒趣的雅致。
人間煙火,食味舌尖。不管何種吃法,食蟬之俗盛行民間,千年以來,一直在歷史文化長河里游蕩,走不出民巷土俗,走不出鄉(xiāng)風沃野。
二
一年,是一代的開始,也是一代的結(jié)束。
蟄伏,是一條繁衍之路;蛻變,是一條尋根之旅。從地下到樹干上,咫尺之遙,卻是生的舞臺,死的歸宿。結(jié)柳狗兒無悔于困苦,辛苦一生,就是為了這一刻的升華。
每天,都有數(shù)量不等的結(jié)柳狗兒爬出土,它們前后時間不相一致。除一部分被人們摸去,成為美食之外,仍有相當一部分爬上樹干,在樹干上穩(wěn)定下來,開始蛻變。記得,古人左牢在《蟬蛻賦》中描繪了蟬的幼蟲羽化的全過程:“當其閑園向久,輕吹無聞;沖孔之異狀初出,寓物之雙形欲分。暗入幽叢,上纖莖而繚繞;時搖殘萼,散芳氣之氤氳。于以警素秋,于以戒炎酷。進退如懼,攀援欲速。兢兢而恐墜微躬,步步而竟升高本……拳跔而投足既定,蹙縮而脫身是圖。漸呀然而甲坼,俄豁爾而形殊。前程而遠寄園林,如矜得路;下視而若遺枯朽,敦肯守株。是由乍舉輕躬,初留具體;薄翼而朝陽始照,玄委而宿露新洗?!惫湃藢οs的蛻變,觀察細微,記載翔實生動。這卓有見地的背后,要付出多少辛苦,遭受多少雨露塵埃,才能換來這番栩栩如生的文字。
小時候,我們經(jīng)常粘蟬、網(wǎng)蟬,半夜燃起火堆烤蟬,對結(jié)柳狗兒蛻變再熟悉不過了。結(jié)柳狗兒蛻變時,早者在夜里九、十點鐘,晚者則是在夜里十一點以后。它伏在樹干上,用心默讀著時間,仿佛又像是在等待著什么。那一刻來了,佛眼大開,它開始撕裂生命,先是慢慢將背部用力撐開一道裂縫,軟軟的身軀加大張力,將背部增大兩頭縮小,頭部和上身從外殼里脫離出來。做完此番動作,它已是大汗淋漓,淺白如玉的身軀顫動不已,生痛劇烈。稍作喘息,它毅然以戰(zhàn)士的姿態(tài)向生命極限沖鋒,掉頭向下,頭部和卷曲的翅膀倒吊,尾部還被外殼緊緊包裹著。它使勁地抖動著、伸展著。時間一秒一秒地煎熬,一分一分地考驗,它不動生色地吊著,儲存著耐力,做著生命精彩的搏擊。身子和爪子慢慢變硬了,它用前爪扒住外殼,整個身子重新向上,用力向前爬出一步,將尾部從外殼中抽了出來,漂亮地完成了“金蟬脫殼”,實現(xiàn)了生命轉(zhuǎn)身。整個動作自然流暢,仿佛書法國畫大師著墨繪就的一幅畫卷,景色動人。
這時,結(jié)柳狗兒才算是真正意義上的蟬。不過此時,它只是一只嫩蟬,翅膀如一層薄薄的黃紗,皺皺地附在身上,尾巴小而尖尖的,眼睛白白的沒有光澤。晨風習習吹來,它開始伸展頭部,增大尾部,身軀舒展豐滿起來,又小又大的翅膀逐漸大了起來,似能工巧匠雕刻出的玉器掛物,遺棄在樹頭,煞是好看。那番安詳?shù)纳駪B(tài),像極了那些朝拜佛祖的信徒。這也許是它的執(zhí)著和信念,才使得它在告別這個世界的時候,產(chǎn)下數(shù)量龐大的蟬卵。每一只結(jié)柳狗兒,都是蟬族的一個夢想。
此時的蟬,只會爬不會飛,用一根細細的長桿在其尾部捅一下,它只能沿著樹干向上挪動一下,卻無力飛起來脫離危險,在長桿子不斷夾擊下,就會順勢跌落地上,成為人們捕食的勝利品。
太陽出來了,縷縷溫暖的陽光撒滿天地。在大自然的恩賜之中,蟬的生命軌跡出現(xiàn)了一個大的轉(zhuǎn)折,翅膀和身軀漸漸變硬,有了一身漂亮的黑色外衣。這時,稍有一點兒外界的驚擾,它都會借助翅膀,“嗖”地一下,飛得無影無蹤。
結(jié)柳狗兒蛻變成蟬后,在樹干上留下一個空蕩蕩的外殼,孤零零又特別醒目地掛在綠意盎然之中,保持著原始尋根的狀態(tài),留下一段生命原始陣痛的見證。
從結(jié)柳狗兒到蟬,從蟬到結(jié)柳狗兒,這是自然界永恒不變的規(guī)律。就如同人的內(nèi)心,永遠存在著一個故鄉(xiāng)情結(jié)。從結(jié)柳狗兒到蟬的過程,是一次精神之旅,每一步都是在尋找最終的故鄉(xiāng),享受最真實的美,所有的付出那怕犧牲生命,都會被故鄉(xiāng)的煙火鍍亮。
深夜,我坐在電腦前,用畫筆素描著一個結(jié)柳狗兒的輪廓,窗外一切那么寂靜。一杯熱水下肚,讓我愈加溫暖清醒。結(jié)柳狗兒是生命的原點,蟬的光芒突透了生命的意義,一路走來,跌跌撞撞,從路途到心靈,從安靜到喧囂,真實地擁抱自然。蟬是熾熱的,不知曾溫暖過多少文人騷客的筆尖,歷史的風雨也不曾侵蝕它一代又一代前行的步伐。獨在異鄉(xiāng)的時光里,我從結(jié)柳狗兒身上找到了注解,即使改變不了生命的長度,不妨改變一下生命的寬度。自己對生命有了新的深刻的理解。
在我兒時的記憶里,結(jié)柳狗兒皮是一種民間藥材,古書曰“蟬蛻”。后來,長大讀書多了,知道結(jié)柳狗兒皮含有殼素、異黃質(zhì)蝶呤、赤喋呤、腺苷三磷酸酶,主要用于治療外感風熱、咳嗽音啞、咽喉腫痛、風疹騷癢、目赤目翳、小兒驚癇、夜哭不止等雜癥,味甘、咸、寒,入肺、肝經(jīng),是一副辛涼解表的好中藥。
每逢蟬鳴的季節(jié)里,老家的人們都會在清晨早早起來,在樹根下、樹干上或枝葉上,拾些結(jié)柳狗兒皮,一點點積攢起來,賣給走街串戶的藥販,換些補貼家中用于買醬油、醋和鹽等生活用品的零花錢。一大袋結(jié)柳狗兒皮往往沒有多少份量,辛辛苦苦多日,不過是能換二、三元而已。這也足以使每個勤勞的家庭過上一段殷實的日子了。
每逢這時,母親也不例外,她總是早早地起來,踩著露水去拾結(jié)柳狗兒皮,用換來的錢為我和弟弟買鉛筆、本子、小人書等學習用品,力所能及地為我們兄弟成長創(chuàng)造著一個好的讀書環(huán)境。每每想起這些,特別感恩母親,沒想到一只小小的生靈會給我?guī)頊嘏挠洃?,帶來前進的力量。
三
荷香清露墜,柳動好風生。微風初三認,新蟬第一聲。蟬羽化蛻變后,用第一聲最美的蟬鳴,唱響生活憧憬的贊歌。從夏的高亢、熱烈,開始不厭其煩地蟬噪,一直叫到秋的嘶啞、凄涼。
兒時,聽蟬歲月是最浪漫的擁有?!跋s噪林愈靜,鳥鳴山更幽”;“高蟬多遠韻,茂樹有余音”;“明月別樹驚鵲,清風半夜鳴蟬”;“寒蟬凄切,對長亭晚”……在母親一遍又一遍辭約意豐的唐詩宋詞里,自己聽蟬如歌,枕著蟬聲入夢,在夢里時不時尋找到自己想要的五彩斑斕童話。
蟬深藏高枝,聲不絕于耳。蟬鳴是一個季節(jié)的輪換,也是對生命的一種放聲歌唱。在人們的印象里,蟬鳴是只有單節(jié)沒有變化的長音,尖利刺耳、毫無韻律節(jié)奏,叫起來直線似的,沒完沒了,宛如一臺機械發(fā)出的噪聲。讓人更不能忍受的是,一蟬響,百蟬鳴,只要有一只領唱,其它的蟬馬上“大合唱”,使人心煩意躁,坐臥不安,本已酷熱的夏日更添郁悶,更感躁熱。
我從來不認為蟬鳴單調(diào)無味,反而覺得是一次難得的聽覺盛宴,沉醉于藝術(shù)享受之中。家鄉(xiāng)的蟬很多,叫聲此起彼伏,不管你怎么聽都不覺得嘈雜,因為蟬鳴過后,會有大段大段的靜默供人品賞。就如同音樂會上,往往是那繞梁的余音讓人回味不絕。如今,在到處都是水泥鋼筋林立的城市里,沒有蟬的棲身之地,路邊少了些綠意。生活在都市喧囂中的我們,現(xiàn)在連聽到一聲鳥鳴都已是相當奢侈的事情了,何況在這沒有蟬的蹤跡的地方。
聽蟬鳴的最好時間是在午后,當所有自然界的生靈都感到困倦之時,蟬卻精神氣十足,絲毫不收斂張揚的個性,放開喉嚨,奏響生命交響曲,以仰揚頓挫的曲風宣告夏天是它的舞臺。大自然中,蟬鳴是最美的音樂。這種天籟的聲音,如同一種禪機,讓人在聲音清晰中領略浩大無邊,在動靜的語言中完成對宇宙、自然和生命的體悟。
蟬音韻天賜,它用小小的身軀,發(fā)出震耳攝魂的聲音,高亢而悠長,熱烈而澎湃,渾厚而磁性,輕柔而委婉,似天籟之音,如淋甘霖,似高山流水,聲遠彌清,似金戈鐵馬,陣聲轟鳴,似淺吟低唱,余音裊裊……蟬總是朝著最亮最熱的方向,唱出生命吶喊,不知疲倦地歌唱著鄉(xiāng)村質(zhì)樸生活,充盈著一個熱鬧的季節(jié)。
黃昏的蟬聲,才是真正意義的蟬聲,把村莊包圍起來,帶來了裊裊炊煙,帶來了歡聲笑語,把鄉(xiāng)村的夜晚一下激活了。人們走出家門,圍坐在大樹下或池塘邊上,享受夜的涼爽,漫無邊際地說水滸、講三國,從遠近奇聞談到莊稼的長勢和收成……蟬聲驅(qū)走了人們一天的疲勞。
母親經(jīng)常坐在自家門前,右手搖著大蒲扇,左手輕拍著我的脊背,讓我靜靜地俯伏在母親的腿上酣睡一會兒。清風拂拂,夜涼如水。那風是母親搖出來,那夏熱是母親趕跑的。蟬聲依舊,代替了母親的童謠,縈回低唱,直達耳鼓。
月光皎潔似水,潮濕的涼意慢慢從四面八方襲來,裹夾著縷縷荷香,一點點融化了白天的躁熱。美妙的怡景,讓人想起了荷塘月色下朱自清漫步的身影,想起他筆下那段“荷塘的周圍,遠遠近近,高高低低都是樹,而楊柳最多……這時候最熱鬧的,要數(shù)樹上的蟬聲與水里的蛙聲;但熱鬧是它們的,我什么也沒有”的精美文字。蟬鳴與蛙鳴,從耳邊掠過,讓尋常的日子有了動人心弦的聲音,讓夏夜的鄉(xiāng)村有了最豐富的表情。
蟬聲持續(xù)到半夜,人們納涼到半夜。蟬聲又像似催眠曲,促著人們打著哈欠,依依不舍地回到家中。深夜里,剛剛熟睡的人們,偶爾會被自家院內(nèi)樹上的蟬,“吱”地一聲長鳴驚醒,想象不出蟬在千年的月光下,被什么驚嚇著了,在長鳴中飛入茫茫夜幕里。
蟬鳴,是伴著晨雨和暮露,伴著朝霞和夕陽,伴著月光和清風,是一種別有韻味的生活極致。大地是蟬溫馨的懷抱,樹林是蟬真正的家園,蟬用一種聲調(diào)在歌唱,仙樂飄飄,唱響在鄉(xiāng)村沃野,回蕩在峰巒山林,流淌在山澗溪谷,人們陶醉于其中,卻不知蟬鳴是來自雌雄?其實,人們聽到的蟬鳴是雄蟬發(fā)出來的。雄蟬的腹基部有兩個小半圓片的音蓋,音蓋內(nèi)側(cè)有一層透明的瓣膜,瓣膜受到振動而發(fā)出聲音。由于鳴肌每秒能伸縮約1萬次,音蓋和瓣膜之間是空的,音蓋像擴音器一樣來回收縮擴大聲音,因而其鳴叫聲特別響亮。雌蟬沒有音蓋和瓣膜,不能鳴叫,又叫它“啞巴蟬”。
同樣是蟬,因性別不同,卻天壤之別,雄蟬成為了主角,用聲音唱響生命禮贊;而雌蟬卻成了配角,生命激情只能保持在沉默中,悄無生息地度過自己短暫的一生。
蟬聲是生命的隱語,完美的詮釋。古人認為,人若要不虛度此生,有八種聲音不得不聽,蟬鳴就是其中之一。唐太宗李世民對蟬鳴極為欣賞,他在《賦得弱柳鳴秋蟬》詩中寫道:“散影玉階柳,含翠隱鳴蟬。微型藏葉里,亂響出風前。”將蟬鳴動靜適宜寫得惟妙惟肖,妙趣橫生。臺灣女作家簡媜則在《夏之絕句》中多處寫出了對蟬鳴的震憾:“蟬聲,把我整個心思都吸了過去,就像鐵沙沖向磁鐵那樣……”;“蟬就像一條繩子,蟬聲把我的心扎捆得緊緊的……”;“你便覺得那蟬聲宛如狂浪淘沙般地攫走了你緊緊扯在手里的輕愁……”廖廖數(shù)語,勾勒出對蟬鳴的刻骨銘心,纏綿悱惻。
靜蟬悟道,歌蟬詠志。蟬在中國古代象征復活和永生,它的幼蟲形象始見于公元前2000年的商代青銅器上。從周朝后期到漢朝的葬禮,人們總是把一個玉蟬放入死者口中以求保佑永生。現(xiàn)在,我們時??吹降臐h朝飛天蟬、和田碧玉蟬等許多古時玉器,上面仍依稀可見蟬的影子。清朝《觀鳥撲蟬圖》和著名大師齊白石所作的作品中,蟬的形象顯得更加細膩逼真,出神入化,賞心悅目。
蟬靠錐形刺吸式口器吮吸樹汁而生存,其“飲露而不食”和明亮的嘶鳴,為古人以此為題詠蟬賦詩,創(chuàng)造了源泉。曹植在《蟬賦》中寫道:“唯夫蟬之清素兮,潛厥類乎太陰。在盛陽之仲夏兮,始游豫乎芳林。實淡泊而寡欲兮,獨怡樂而長吟……內(nèi)含和而弗食兮,與眾物而無求。棲高技而仰首兮,漱朝露之清流。”用白描寫實的手法,將蟬的出生時間、生活環(huán)境、品質(zhì)操守等細節(jié),展現(xiàn)一覽無余,讓人大開視野,或增知識。屈原《離騷》對蟬飲露不食的描寫,卻是與眾不同:“老冉冉其將至兮,恐修名之不立。朝顧木蘭之墜露兮,夕餐秋菊之落英。”莊子的《逍遙游》更是文采飛揚:“藐姑射之山有神人居焉,肌膚若冰雪,淖約若處子,不食五谷,吸風飲露,乘云氣,駕飛龍,而游乎四海之外?!痹娋浒严s喻為“至人”、“神人”相互結(jié)合,引人聯(lián)想翩翩,充滿好奇之趣。陸云的:“吸朝華之墜露,含煙予煴以夕餐”;傅玄的:“緣長枝而仰視兮,及渥露之朝零”;蕭統(tǒng)的:“茲蟲清潔,唯露是餐”;與馬吉甫所寫的:“體素質(zhì)而標檢,養(yǎng)清心而拔萃。食不求粒,雖黍稷而非珍;棲不擇林,縱梧桐而何貴”都屬于同類思路,生動刻畫了蟬飲露而不食的景象,筆墨不多,卻總是筆鋒傳神,對與蟬有感情的人來說,實在是過足品味之癮。
蟬飲露而不食,是它的自然屬性,無所謂清濁,本不值得特別贊美,歷代文人墨客卻把蟬飲露而不食的習性理解為“與眾物而無求”,“漱朝露之清流”,將蟬與自己的人生理想聯(lián)系起來,表現(xiàn)與世無爭、與人無求、潔身自好、自由而獨立的人生境界,使詩產(chǎn)生了深刻意境。
蟬鳴之美是傾聽出來的,更是景色疊加燃燒出來的。王翰曾在《和黃體方伴讀新蟬》中寫道:“滿地殘花過雨天,槐陰庭院響新蟬。輕敲金奏當窗外,閑撥銀箏向枕邊。曉露吸殘青草岸,晚風吹出綠楊煙。家山深處林亭好,曾被繁聲聒醉眠?!痹娙艘郧逍铝鲿车膭釉~連用,描繪了雨后槐陰里發(fā)出的蟬鳴,表達了田園風光舒適旖旎的情趣,直浸入人們的夢境中,心都醉了。
也有詩人與蟬“清虛”的生活習性相聯(lián)系,把蟬鳴比作耿介之士的忠貞之言和無奈聲音。曹植《蟬賦》中寫道:“實淡泊而寡欲兮,獨怡樂而長吟;聲噭噭而彌厲兮,似貞士之介心”;歐陽修道在《鳴蟬賦》中更是淋漓盡致:“引清風以長嘯,抱纖柯而永嘆。嘒嘒非管,泠泠若弦。裂方號而復咽,凄欲斷而還連。吐孤韻以依律,合五音之自然?!蓖ㄟ^對蟬鳴描寫的字里行間,可以看出詩人寄寓著一顆憂國憂民之心。
蟬有早晚之分,鳴聲有異。初夏之蟬聲清新歡暢,寒蟬則悲鳴哀切。蟬鳴在一個夏天的熱烈之后,一聲聲,由最初的熱鬧,變?yōu)榍锛镜墓录拧?/p>
秋是短暫的,短暫的讓人悵惘。古人就把這種情緒和個人的失意投給秋天,投向蟬鳴。嘶裂的寒蟬,拼命出最后的激情,想把季節(jié)的步伐挽留、放大,誰知卻聽得人嘆息不已,無可奈何。陸云民《風里蟬賦》:“思鳳居以翹竦,仰佇立而哀;苦夫歲聿云暮,天上其涼,感運悲聲,貧士含傷。”詩中對寒蟬的觀察,細致入微,從有形到無形,景情交織,寓情于理。顏之推的《和陽納言聽鳴蟬篇》中,有兩句詩寫得特別神韻:“聽秋蟬,蟬悲非一處?!痹娙饲榫敖蝗?,巧妙一點,蟬悲場景油然而至。同樣的意境,在不少詩中都可以找到,如盧思《聽蟬鳴篇》:“聽鳴蟬,此聽悲無極”;李百藥《詠蟬》:“清心自飲露,哀響乍吟風”;姚合《聞蟬寄賈島》:“秋來吟更苦,半咽半隨風”…… 在詩人筆下,愁思與悲情猶如一只秋蟬鳴叫,充滿了“哀音”和“悲鳴”。
古人描繪蟬鳴,有很多感慨人生苦短、離憂別愁的佳句,今天讀來還能讓人產(chǎn)生共鳴。大自然規(guī)律,我們永遠無法改變,由景觸情、借景抒懷是追求人生價值的真諦。那些流傳千年不朽的古詩,常讀常新,引人發(fā)省。在我的記憶中,可以舉出很多。司空曙的《新蟬》寫得很傳神:“今朝蟬忽鳴,遷客若為情。便覺一年老,難令萬感生?!绷_鄴的《蟬》,也是妙筆生花,曲異同工:“才入新秋百感生,就中蟬鳴最堪驚。能催時節(jié)凋雙鬢,愁到江山聽一聲?!边@樣的心境,這樣的詩意,白居易在《六月初三日夜聞蟬》中也感受到了:“乍聞愁百客,靜聽憶東京。我有竹林宅,別來蟬再鳴?!睆摹奥劇?、“憶”的情感變化中倒敘“別來蟬再鳴”,是白居易點睛之筆。于武陵《客中聞早蟬》寫得更是雋永深刻:“江頭一聲起,芳歲已難留。聽此高林上,遙聽故國秋。應催風落葉,似勸客回舟。不是新蟬苦,年年自可愁?!标懹巍肚锶章勏s》則為我們勾畫了一幅充滿愁的離別畫面:“斷角斜陽觸處愁,長亭搔首晚悠悠。世間最是蟬堪恨,送盡行人又送秋?!痹娙擞脭嘟?、斜陽、長亭和蟬鳴四種意象,構(gòu)成了一幅色彩鮮明的離別圖,濃重的離愁別情場面撲面而來,令人黯然淚衫。
星移斗轉(zhuǎn),生命如歌。生命只給一次機會,只是歲月的一個章節(jié),是一個轉(zhuǎn)瞬即逝的過程,短暫得如同天穹中一顆消隱的流星。蟬亦是如此,從太陽和月亮下面得到了溫暖和光澤,在無人注意的角落中,動情地燃燒,以蓬勃的生機對待生命,答謝這段短暫的歲月,用蟬鳴留下的只是一個季節(jié)休止符,也留下了一道深邃的人生思考題。
四
捕蟬,是兒時最難忘最有興趣的事情。蟬居高枝之上,警惕性很高,想要捕到它確實不易。
春秋戰(zhàn)國時,當時就已經(jīng)出現(xiàn)了多種捕蟬方法?!秳⒆印W》:“蟬難取而粘之如掇?!闭f得就是蟬雖然不易抓,但要用粘的方式就很容易了。曹植在《蟬賦》中更是對粘蟬描繪得形象逼真:“恐余身之驚駭兮,曾睨而目連。持柔竿之冉冉兮,運微黏而我纏。欲翻飛而愈滯兮,知性命之長捐?!蔽闹邪颜诚s的動作、技巧的實踐之談和經(jīng)驗之慧,一氣呵成地再現(xiàn)字里行間,深悟方知妙趣,可謂真經(jīng)總結(jié)提煉,酣暢淋漓。
每年暑假里,捕蟬成為我們這群孩子們增添快樂的砝碼,樹林里、溝邊上,村里、村外,炎炎烈日之下,到處是我們捕蟬的身影。
捕蟬的方式多種多樣,有射蟬、套蟬、粘蟬、網(wǎng)蟬、烤蟬……捕蟬不光是技術(shù)活,還是力氣活,無論采取哪一種方式,都需要足夠耐心,少些浮躁。我們膠東半島一帶,較早之前捕蟬流行的射蟬和套蟬,操作簡單,可效率不高,需要有特別大的定力,花費很長的時間,才能有所收獲。人們嫌其費時費力,射蟬和套蟬慢慢被冷落了,取而代之的是粘蟬和網(wǎng)蟬。
兒時,我學捕蟬時,母親便告誡我千萬不要學射蟬和套蟬,那種方式血性、暴力。比我大幾歲的伙伴們射蟬和套蟬的場面,我曾數(shù)次經(jīng)歷過。誠然,射蟬和套蟬是一種特別殘忍的捕蟬方式,箭頭刺穿蟬的身體,或用馬尾像釣魚似的套住蟬的頭部,蟬撲打著薄薄的翅膀鳴叫,叫聲滲透著無法用文字描述的痛苦?;蛟S,正是因為蟬的痛鳴,讓母親起了惻隱之心,也令我不忍參與效仿。
粘蟬的常用工具,制作起來十分簡單省勁:先找來一根二、三米長的竹桿或木桿,然后在其細頭處的頂端上,用細繩捆上一根細長的細柳條或竹掃帚苗。蟬在高處,粘蟬工具又長又輕,時間一長,擎起來既不費勁,又不抖動。
粘蟬的桿子做好后,需要制作面筋。那時,生活條件不好,面粉是稀罕之物,是每家每戶的命根子,平時很少吃上面粉做的面食,逢年過節(jié)才會舍得拿出來吃上幾頓。于是,經(jīng)常趁大人不注意,偷偷地從面袋里抓出一把面粉,然后溜出家門,在河邊或水渠邊用水將面粉和成面團,一遍又一遍地反復揉搓,直到淘洗成為面筋,放置數(shù)十分鐘后,讓面筋發(fā)出黏性,就算大功告成。有時,大人發(fā)現(xiàn)家中面粉少了,就會狠狠地訓斥我們一番。為了防止我們再拿面粉做粘蟬用的面筋,把面粉鎖到柜子里,讓我們束手無策。這也難不倒我們,我們會弄來一大把小麥粒,放在嘴里慢慢地嚼起來。把小麥粒嚼成面糊糊狀后,再拿到水里去反復淘洗,同樣會淘洗出一塊有銅錢般大小的面筋。面筋淘洗好出來后,我們視其為寶貝瘩疙,將其一層層地包在浸過水的蓖麻葉或油紙里。
夏日的中午,太陽火辣辣地烤著大地,赤著腳丫走在地上,燙得令人直裂嘴,捕蟬的興致早把孩子們的胃口調(diào)足了,誰也顧不上這一切。
透過樹葉的縫隙,隨時可見到蟬正懶洋洋地吸附在枝上,正是鳴叫得最歡兒的時候。尋著蟬鳴,躡手躡腳找到蟬所在那棵樹,左手放下竹桿靠在肩頭,右手手打涼棚抬頭向上找去,在陽光、綠葉的晃耀下,慢慢看清蟬的具體藏身位置。
蟬很靈敏,稍有一點兒動靜都會被驚走。粘蟬時,最要緊的是有耐心有定力。從蓖麻葉或油紙里,拿出面筋,掐下一點點兒,一圈一圈纏在竹桿頂端的細柳條或竹掃帚苗上,慢慢擎起竹桿,仰著臉,屏息靜氣,看準位置。粘手要穩(wěn),將竹桿緩慢而從容地向蟬身后靠了上去,一點一點,慢慢、慢慢地,伸向蟬翼一側(cè),離蟬翼四五公分之遙,突然加速,面筋牢牢地粘住了蟬的翅膀,輕輕往下一拽,在一聲短促的厲叫中,蟬被拉了下來。任憑它怎么掙扎,再也逃脫不了,束手就擒。掐去蟬半截纖弱的蟬翼,扔進隨身攜帶的玻璃瓶內(nèi),剛才還在樹上鳴叫的蟬這會兒成了戰(zhàn)利品,使人開心不已,仿佛打了一個大勝仗。
粘蟬,很難有永遠的常勝將軍。我也有不少失敗。自己當時年齡小,沒有粘蟬的經(jīng)驗,擎著竹桿到處轉(zhuǎn)比較吃力,往往是滿懷希望把竹桿擎上去了,不是碰到枝葉了,就是觸到蟬頭部了,只能眼睜睜地看著蟬“倏”一下驚飛了。蟬沒粘到,反而淋了一臉兒蟬尿,讓人郁悶得毫無辦法,只能尋向下一個有蟬鳴叫的地方。一個中午下來,運氣好的話,經(jīng)常是能粘二三十只。如果沉不住氣,就會運氣不好,有時一個中午會白忙活。
網(wǎng)蟬也是一種有趣的活動,它比粘蟬容易。在竹桿上綁上一個帶長紗網(wǎng)的鐵圈,用長紗網(wǎng)的開口處在蟬的身后位置,對準著蟬,用力一扣,往下再一拉,就會把蟬扣到里面,把帶紗網(wǎng)的竹桿快速地從樹上撤回來,手伸入紗網(wǎng)內(nèi),蟬就牢牢地被抓住。
其實,粘蟬和網(wǎng)蟬都是一件不輕松的活兒,要求注意力集中,長時間重復著同一個枯燥而單調(diào)的動作,時間長了便讓人手酸臂痛,眼脹脖麻。每當累的時候,我們便跑到樹蔭底下數(shù)數(shù)玻璃瓶中的成果,伸伸懶腰,休憩一會兒,又急不可待地粘起蟬或網(wǎng)起蟬來。
捕得住蟬,卻捕不住蟬聲。整個夏季里,蟬鳴的誘惑,使得我們這群孩子在家里待不住,天天擎著粘蟬和網(wǎng)蟬的工具,到處亂跑,渾身曬得黝黑,肩膀頭處被曬得曝了皮兒,也渾然不覺,只想多粘或網(wǎng)些蟬,成為家中桌上的佳肴,好好解解饞兒。
五
蟬的一生充滿險阻,每一關都坎坷重重,生死未卜。一爬出地面就面臨被捉的境地,爬上樹也是如履薄冰、如坐針氈難有逃脫,即使爬得再高僥幸躲過人的“追殺”,蛻變時也要過一次大的“鬼門關”,經(jīng)受生與死的洗禮。有時出土晚了,未來得及蛻完皮,被陽光一照,殼變硬了,就會永遠不能浴火重生,把生命的氣息固定在殼內(nèi)。一部分僥幸活下來,勇敢闖過了一關又一關的,在蟬鳴時又會被孩子們用工具捕住。蟬在泥土里修煉十七年,學會了品嘗苦難,為了在世上幾個月的精彩,而飽受磨難羈絆,命運幾經(jīng)顛沛。蟬的一生很短暫,卻是極為輝煌的一生。從早唱到晚,從今唱到明,從生唱到死,敞開塵封的胸懷,在平靜中看紅塵飛舞,在孤寂中品世事沉浮,微笑著唱響生活的歌謠。
兒時,曾記得聽母親講過蟬是齊女轉(zhuǎn)化而成的傳說。這是一個在膠東半島老一輩中流傳下來的古老的故事。隨著年齡的增長,伴隨著時光的打磨,這個故事在自己的記憶里似乎沒有一點兒印象了。長大后,偶然翻閱《淵鑒類函》卷二百七十八,看到晉崔豹《古今注》中有這樣的一段文字記載:“牛亨問曰:‘蟬名齊女者何?’答曰:‘齊王后忿而死,尸變?yōu)橄s,登庭樹,嘒唳而鳴。王悔恨。故世名蟬曰齊女也?!边@里記的是漢代大儒家董仲舒回答牛亨提出“蟬為什么又稱齊女”問題時,講出的一個典故。但我們可以想象出,齊后因為失寵,怨恨齊王的薄情而憂郁致死。她死后,變成了一只蟬,在樹上不斷發(fā)出悲鳴,向世人傾訴她心中的痛苦。于是,蟬便有了齊女的別稱。
小小的一段白話文字,驀地勾起我兒時的回憶。我不知道,蟬是齊女的故事真?zhèn)?,也不知道古人演繹這個故事的指向。李時珍曾在《本草綱目》中也給出了答案:“崔豹《古今注》言:‘齊王后怨王而死化為蟬,故蟬名齊女。此謬說也。按詩人美莊姜為齊侯之子螓首蛾眉,螓亦蟬名。人隱其名,呼為‘齊女’,義蓋取此?!辈还苓@傳說故事多么荒誕,五千年的歷史歲月盡染,蟬一直候時而來,應節(jié)而變,所謂“盛陽則生,太陰逝兮”,蟬永遠是中國文化的意象代表而已。
蟬除了代表新生與永生外,還能代表什么?千百年來,這個古老的話題,一直爭論不休。古詩古韻的歷史文碼,讓蟬的自然生命在文字香火中延續(xù),有了形象,有了精神。蟬的前生和今世,都有日月星辰的歲月更迭,都有花草樹木的精華滋養(yǎng),無論前者是一幅欣賞的古畫,還是后者是一首吟唱的民謠,蟬自然的體現(xiàn),在古人筆下始終是真正“天地合一”的“禪”教大師?!爸恕⒅恕?,是蟬九九八十一天佛緣素食悟道的點化,不知道有誰知曉,有誰能解開這個“禪”迷?
蟬只不過是沾了塵埃的一只生靈,永遠也抹不去受難者的烙印。這是好事,也不是好事。從生到死,蟬每天如履薄冰、如坐針氈、如臨大敵、如臨深淵,用無休無止的蟬鳴掩飾內(nèi)心的慌恐,殊不知蟬鳴恰恰暴露了其隱身位置,招來從天而降的災禍?!墩f苑·正諫》上有這樣一段文字:“園中有樹,其上有蟬,蟬高居悲鳴飲露,不知螳螂在其后也;螳螂委身曲附欲取蟬,而不知黃雀在其旁也;黃雀延頸,欲啄螳螂,而不知彈丸在其下也……”這段文字與《螳螂捕蟬》寓言故事筆法相同,故事簡潔明了,情節(jié)一波三折,從蟬第一個最弱的受難者出場開始,拉開了險象環(huán)生的大幕。這是生物間環(huán)環(huán)相套、互為食物鏈的一種生態(tài)關系。后人將之概括為“螳螂捕蟬,黃雀在后”成語,喻為生物間“勾心斗角”的關系。
曹植在《蟬賦》里,曾以蟬鳴喻為自己一片“介心”的同時,又以蟬時恐受害的危勢來比喻自己朝不保夕的政治地位,把蟬的恐懼心理與自己兄弟相殘的情形融合一起,刻畫得生動逼真:“隱柔桑之稠葉兮,快啁號以遁暑??帱S雀之作害兮,患螳螂之勁斧。冀飄翔而遠托兮,毒蜘蛛之網(wǎng)罟。欲降身而卑竄兮,懼草蟲之襲予?!边@篇《蟬賦》與其著名的《七步詩》:“煮豆持作羹,漉豉以為汁;萁在釜下燃,豆在釜中泣;本是同根生,相煎何太急!”都是千年不朽的典范之作。賦中的蟬、釜中的豆,都是曹植的自喻,二者反映出受難者被兄弟相逼的苦悶心情。
蟬的恐懼命運與生俱來,在歷史的蒿草叢中,壘砌的文碼俯拾即是。魏炤在《蜩甲賦》中有句著名的文字“上懼于雀,下憂于蟻”,一針見血地指出了蟬的這種本性。李遠《蟬蛻賦》中那句“想黃雀之饑腸,先憂見捕;念螳螂之怒臂,預恐相逢”,以及戴叔倫《畫蟬》中的“斜陽千萬樹,無處避螳蜋”,都是將生物相克的哲理,躍然字面之上,讀得讓人心酸,品得讓人大有“蒼天對蟬大不公、大不敬”之感慨。駱賓王《在獄詠蟬·序》筆下“見螳螂之抱影,怯危機之未安”和賈島《病蟬》展現(xiàn)的“病蟬飛不得,向我掌中行。折翼猶能薄,酸吟尚極清。露華凝在腹,塵點誤侵睛。黃雀兼鳶鳥,俱懷害爾情。”以物喻人,含沙射影,通過對蟬的悲慘下場速描,古人以此來表達官場上失意的復雜心態(tài)和悲慘遭遇。
蟬有喜光的特性。也正是這個特性,讓蟬的悲劇一次次上演。《荀子》中對此有過記載:夫耀蟬者,務在明其火,振其樹而已;火不明,雖振其樹,無益也。今人主有能明其德者,則天下歸之,若蟬之歸明火也。這是荀子為了說明人主有德對爭取民心的重要道理,舉了一個耀蟬的例子。
耀蟬又稱之為烤蟬、照蟬。這種方式,時間短、效率高,是膠東半島農(nóng)村經(jīng)常上演的課目。夏夜的晚上,鄉(xiāng)村的孩子摸完結(jié)柳狗兒回來,早早地聚集到村邊約定好的樹林里。稍大點的孩子們,會抱來麥秸放在樹林中央寬敞的地方,分成幾堆。白天,稍大點孩子就已留心找過蟬集合比較多的樹林,等到了天黑,白天被孩子們盯上的樹林就成了掃蕩的重點。一堆堆麥秸,逐一被點燃,像一個個大火球,映紅了半個樹林。孩子們上前快事震動火堆附近的每棵樹木,那些白天棲息在樹枝上鳴叫的蟬,突然受到驚嚇,慌不擇路,又被眼前火光迷惑得忘乎所以,頓時顛倒了晝與夜,顛倒了樂與悲,猶如千軍萬馬在嘶鳴,像一陣陣暴風雨加夾著冰雹,撲天蓋地投向熊熊不熄的火光,猶如飛蛾撲火,孩子們拿著早已準備收的農(nóng)家袋子一哄而上,循聲撿蟬,像撿棗似的在火堆周圍忙個不停,一點兒也不給蟬喘息的機會。麥秸只燒了一會兒,火光就慢慢地弱了下來,不一會兒就只剩下一堆冒著煙的草木灰。孩子們圍著仍有余熱的草木灰,還是有些依依不舍,打著手電筒,低頭仔細地尋找著,生怕漏掉一只。數(shù)分鐘,小半袋的蟬集合在一起,依然持續(xù)著鳴叫,卻沒有了白天在樹上的陣勢,在袋子里面分不出頭緒的悲鳴。第二天,如果再到頭天晚上麥秸燒的樹林轉(zhuǎn)一圈,會發(fā)現(xiàn)仍有鳴叫的陣勢卻沒了霸氣,鳴叫聲明顯地減弱了。麥秸留下的灰燼之處,可撿到數(shù)只已烤熟的蟬,用嘴吹一吹上面的草灰,放到嘴里細細嚼起來,就能品味到曹植那句“委厥體于膳夫,歸火炭而就燔”所說的香味。
摳結(jié)柳狗兒和烤蟬一樣,都是滅絕性的大掃蕩。殘暴的手段,古往今來,蟬有天大的本事,想躲也躲不過去。那血腥的場面,讓我望而怯步,在母親的告誡之下,隨著年齡的增長再也沒有參與過。
除了人對結(jié)柳狗兒和蟬制造的災難和威脅外,自然界的暴風雨和鳥都是它們的天敵,隨時會讓其命喪黃泉。那些幸運走到坎坷、走向生命終點的蟬,在傳宗接代后,都會壽終正寢,或是暫時滯留在樹干上,或是跌落到地上,用盡生命最后的力量抖動著翅膀,以毫無遺憾的神情,向這個世界告別,以美的姿態(tài)為自己生命畫上圓滿句號。
在蟬的生命里,苦難與幸福是不成正比的??梢淮忠淮?,義無反顧地走著這條老路。一次絕唱,竟以生命為代價,這是人間少有的。每一只蟬都有一個屬于自己的故事:它們都有自己的日日夜夜,都有自己的朝朝暮暮,都有自己的歌聲和足跡,都有自己的風節(jié)和情愫。
蟬的一生,板著手指能計算得過來,生命在歷經(jīng)風霜漸漸老去,卻依然將聲音封存在夏季的記憶里。一只蟬、十只蟬、成百成千只蟬而來而去,消失在人們的視野里,消逝在歲月長河依舊而去而來里。第二年的這個季節(jié)里,蟬依舊而來而去,還會有新的生命鳳凰涅槃,還會為每個在外的游子帶來鄉(xiāng)音、帶來鄉(xiāng)風、帶來鄉(xiāng)韻。
附記:此文收筆后,自己才體會到蟬鳴是世間最美的語言,否則自己不會為此寫得那么苦那么累。天天忙于瑣事公文中,沒有大塊時間,寫寫停停,停停寫寫,只能由支言片語一點點打磨成大塊文字。放下手中的筆,為本文添上一個標準的句號。這天夜里,我早早地躺下,睡得很香很甜。睡夢里,我夢見自己真的變成了一只蟬,這回飛過了千山萬水,落在故鄉(xiāng)老屋前的那棵梧桐樹上,正用一枝高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