采編/本刊記者 劉莉娜
杭 間
朱國榮
趙 健
潘魯生
李向陽
汪大偉
榮念曾
高 峻
宋建明
有專家說,至少在中國,只有上海,作為“設計之都”,是完整擁有過去、現(xiàn)在和未來的。然而“設計之都”的使命,也讓上海感受到肩頭的沉重。
由上海市文聯(lián)和上海市文廣局共同主辦,上海市創(chuàng)意設計工作者協(xié)會和當代藝術博物館共同承辦的上海藝術設計大展將于2013年11月下旬在上海當代藝術博物館舉行,為期半年。該展覽自2000年創(chuàng)辦,每兩年舉辦一屆,至今已成功舉辦了六屆,旨在推動上海創(chuàng)意設計發(fā)展,培育具有創(chuàng)新開拓精神的設計師,打造具有上海城市特色的文化品牌項目,已成為上海文化藝術領域具有極大專業(yè)影響力的品牌活動之一。在上一屆的展覽上展示和推出的一批優(yōu)秀設計師和創(chuàng)意設計理念,更是為打造國際級專業(yè)獎項“上海設計獎”打下了基礎。
而本屆展覽將以“美學城市Aesthetics City”為主題,旨在提倡“設計引領創(chuàng)意生活,美學建構理想城市”的美好愿景。美學,是城市和設計之間最具特色的思想紐帶,這一屆的展覽將主題定位“美學城市”,正是要借以批評和探索的角度思考城市化進程中經歷的城市化、郊區(qū)城市化、逆城市化、再城市化過程所出現(xiàn)的問題,通過“設計”探索人與自然和諧、城鄉(xiāng)共榮的城市化模式。
杭間(中國美術學院教授、本屆藝術設計展主策展人):
大家都知道上海作為設計之都,它的地位是非常獨特的。1840年鴉片戰(zhàn)爭以后,洋務運動進入中國,上海應該是中國最早的設計發(fā)源地之一,當年的上海作為遠東最大的城市,它的時尚,對于世界的反應,以及設計的各個領域,上海都走在中國的前面。另外上海在中國近代歷史上也有很光榮的傳統(tǒng),我們小時候都非常羨慕有一個上海表、上海自行車;還有很多上海生產的消費品,在當年,在改革開放以前,都是引領全國的,全國沒有任何一個城市可以與之比擬。但是改革開放以后,現(xiàn)在中國一些著名的企業(yè)、著名的品牌幾乎沒有一個是上海的,所以這個問題也很值得上海的企業(yè)、上海的產業(yè)、上海的設計界來思考。當然,不可否認,上海的當代設計還是很強的。因為這一次活動主要的承辦方是上海創(chuàng)意設計工作者協(xié)會,該協(xié)會有三個設計協(xié)會作為理事單位,我們也希望通過這樣一個平臺來展示上海設計的一個面貌,方方面面的。另外從我個人角度來說,我覺得上海的工藝美術也很強,我對真正好的工藝美術,歷來認為也是一種設計。
潘魯生(山東省文聯(lián)主席、中國藝術研究院設計院院長):
設計之都,是聯(lián)合國教科文組織創(chuàng)新城市聯(lián)盟一個重要的組成部分,我想我們這樣一個展覽,設計之都,關鍵是創(chuàng)新,關鍵是突出這個城市。我們要解讀上海這個城市作為創(chuàng)意之都,核心還是上海,怎么能把上海作為設計之都這樣的形象突出來。兩會剛結束,兩會的時候大家也在議論,現(xiàn)在文化建設也好,我們創(chuàng)新驅動也好,最核心的還是缺乏設計。設計這個東西已經提到一個前臺。過去我們老是說政府談設計的時候,其實是跨界的,但十八大之后我感覺有幾個轉型:首先,政府開始把“設計”這個東西徹底放下,交給行業(yè)協(xié)會做了;其次,企業(yè)現(xiàn)在開始有壓力了,創(chuàng)新驅動,要拿出自己的產品、自己的品牌,必須要重視設計;第三,國家教育部、國務院確立了相關的設計學位。這幾個層面的共同作用,使得我們開始關注、落地設計。過去設計,感覺在很大層面上是藝術的問題,現(xiàn)在設計不僅僅是藝術問題,第一是文化的問題,需要引領;第二屬于科技和文化怎么融合的問題,這里面牽涉到創(chuàng)新。
創(chuàng)新驅動,真的不是一句空話,國家在這個時候提出創(chuàng)新驅動戰(zhàn)略,其實我感覺正是因為現(xiàn)在缺乏科技和文化的融合,更缺乏文化的引領。現(xiàn)在這件事情得以在上海踐行,我覺得很有意義,上海做好了,才能在全國推廣。因為,至少在中國,只有上海作為設計之都,是完整擁有過去、現(xiàn)在和未來的。
趙?。◤V州美術學院副院長):
我們都知道,上海、北京、深圳,是中國的三個設計之都,但你們知道中國拿到設計之都跟其他幾個兄弟設計之都不一樣在哪里?我們是沖著拿設計之都去組織材料、整合資源,申請來的——先結婚,后建立家庭的,是這么一種設計之都;其他更多的設計之都是先同居,再拿證,比如說巴塞羅那等等。中國的三個設計之都的來路,是不同的來路,正因為這樣,拿了證之后建設設計之都,我們上海要怎么入境?我想,必須是尋找到差異(三個設計之都之間的差異化)。設計展這么一種展示的概念在中國現(xiàn)代是從最高到最低從最大到最小都做過了,而上海的世博會更是已經把我們所能夠想到的,比如展示方法、展示載體、展示技術、展示手段,無所不用其極??梢哉f在那一次,上海已經把全世界最好、最貴、最什么的,都干過一次了,才過了三年大家都還沒有忘記,這個時候我們再做展覽,我們必須要跟它有所區(qū)別、有所差異的。正因為這樣,我想,上海的這個展覽要在三個設計之都里面脫穎而出,要在上海展當中出現(xiàn)一個新的轉折、亮點,也許不能走更高、更快、更強的路,不能走加法加法再加法的路,它可能需要一個轉彎、回頭、差異,需要非常規(guī)的做法。更高、更強、更快的做法,在中國相對發(fā)展的城市來講那是合理的,在上海這種已然是中國現(xiàn)代大都市第一制高點的城市,也許,上海在大家一貫認為的形象上退半步,反而會有新面貌新發(fā)現(xiàn)新驚喜。
杭間:
首先這個“美學城市”,希望大家不要把美學理解成“美”。美學是研究美的科學,而這個美隨著時代的發(fā)展不同,它已經不是那個形式的美感的美。各位可以看到,美學在很多的場合有非常多的解釋,所以“美學城市”這個角度是用美學作為一個學科的角度來觀察——美學實際上含有批評、批判角度的意思。我想每個人都知道,設計是有服務對象的,不論是誰,設計是有功能的,而不是當代藝術家的自娛自樂。所以作為設計之都的上海,一切的設計其實都是和人們的生活實景分不開的。在這個“美學城市”里,設計師應該通過他的努力、他的創(chuàng)造性對我們城市生活方方面面產生影響。這一塊可能是比較大的。比如說上海的舊城改造,比如說像傳統(tǒng)建筑的再生性的保護和發(fā)展,包括這一次當代藝術館本身就是發(fā)電廠改造的。上海還有很多這樣的例子,比如原來的日軍淞滬司令部現(xiàn)在改成飯店、旅館,石庫門的建筑被改建成了新天地等等,這樣所謂的“城市規(guī)劃”,其實就是設計師在通過設計的努力,引導和介入了人的日常生活和城市的文化發(fā)展,當然也有做得不好的就成了干擾人的生活。
朱國榮(上海美協(xié)副主席、本屆藝術設計展主策展人):
美化和美學的關系,我們搞設計的比較清楚,老百姓可能不清楚,容易把美學和美化搞在一起。實際上美化,我認為有一些外加的,刻意的成分。而美學實際上是一種內在的,范圍更加廣,包括一個人的生活方式,以及一種對人的生活的功能方式的改變?,F(xiàn)代的設計應該是和工業(yè)發(fā)展緊密聯(lián)系在一起的,是一對孿生兄弟,比如你出來新的科技,必然應該有新的設計跟上去,而過去我們在這方面的意識是不大強的。所以,作為一座設計之都,實際上我們展示的設計,不能是從一個表面上取得,而是應該從根本的日用生活當中獲得和表現(xiàn),現(xiàn)在的設計和現(xiàn)代的科學是離不開的,這是緊密結合在一起的。我們現(xiàn)在要構建這個“美學城市”,我覺得它構成的面很多,如何抓住根本?實際我覺得設計的根本還是要關心百姓的生活,現(xiàn)代的生活實際上與設計已經分離不開了,如何做得更好,正是我們要探討和展示的。
李向陽(上海當代藝術博物館館長):
我曾經說,我想看到的展覽是作品展,而不是產品展,更不是商品展。但是我回去看了杭間的書,他說,設計必須是產品,設計和藝術不一樣,藝術可以“胡說八道”,但是設計最后必須要落地。但是我又要說了,既然是產品,那么把商店里可以買到的東西搬到展覽現(xiàn)場似乎也沒有多大吸引力。于是榮念曾又說了,產品放在博物館里面最重要的意義是解讀,如果有好的解讀,我們對產品的源頭和接到的挑戰(zhàn)都變成我們學習設計的過程。這就可以比較具體的解釋所謂“美學”的意義了:一個產品放在百貨公司里,它就只有體現(xiàn)一個價格,而放在博物館里,則會產生很多信息,讓你跟這個產品之間建立新的關系。由小見大,構建“美學城市”的意義亦然——我們除了要展示給市民這個城市表面的、具體的設計,還應該幫助他們跟這些東西建立更好的互動的關系。
汪大偉(上海大學美術學院院長、上海創(chuàng)意工作者協(xié)會主席):
這里有個很好的比喻,同樣一個設計,放在百貨公司,旁邊放的是價目表;但如果旁邊放一個銘牌,有一個作者介紹,這就是博物館。而我們這個設計展,應該在它的旁邊放什么?我們要放的是一個故事、是一個過程,讓人知道怎么被人接受,這就是我們要做的,這就是構建“美學城市”的途徑和意義。榮念曾(香港當代文化中心主席):
我一直想,我們坐在這個房間里面,每一件東西都是設計出來的,桌子、椅子、茶幾、茶幾上的咖啡壺和杯子……每個物件的材料,后面都有設計和科技。我一直在思考,作為上海開展這樣一個大的設計活動,要找一個點,這個點是全世界還沒有做過的。這個點是什么呢?提醒整個上海社會,每個公民,我們是如何真切地生活在一座設計之都——每天早上穿出來什么衣服是在設計,家庭里面怎么擺設也是在設計,買菜、煮菜怎么選擇、搭配,這些決定能不能提升一下,其實也是設計。首爾市長曾經做過一件事情,就是要求整個首爾的公民提意見說怎么改善這個城市。當然,什么人都有,什么樣的建議都有,然后他和相關團隊從里面遴選了一些很具體的意見和提議的公民進行互動。比如有一個小朋友提意見,他在地鐵里面拉不到拉環(huán),他就提出質疑,是誰決定這個環(huán)有多高的?還有一個人提出,家里有人去世之后要到十幾個部門去辦手續(xù),取消戶口什么的,每一次都重復一次他的悲哀,他說為什么不能將之簡化,設計一套方法出來,將這種無意義的重復最簡單化?后來這個提議被選了第一名。這些市民和城市的互動,從某種意義上說正是一種設計,而具有這樣氛圍的城市也才是一座設計之都應該有的風范。
所以我覺得上海應該借助這個機會,不僅僅是做活動,而是建立上海作為國際品牌——剛才也提了,品牌不是包裝,品牌里面有內涵,這個品牌自然就會出現(xiàn)了,而不只是自己說自己。我常常說,政府是最大的設計的業(yè)主,如果他明白什么是好的設計,整個城市肯定會越來越好。
潘魯生:
我們首先要搞清楚,這個展覽展什么,到底讓誰看。讓政府看?讓企業(yè)看?讓民眾看?這三個方面的要素都有,但是側重點在哪?把各種要素結合起來,就應該提煉出上海設計展的一個核心:我們到底怎么服務?服務給誰?另外應該提升它的學術性,提升它的民眾性,老百姓怎么參與,怎么獲得效益,包括企業(yè)在內。這里面,政府、企業(yè)、大學、市民都應該得到一個公共的服務和交流平臺。高峻(梅高創(chuàng)意顧問公司董事長):
我一直在琢磨,我也問自己,設計到底是什么?我自己的理解是這樣的,如果我給設計定義,我會把它放得很大,我認為設計是改變人類生活的一種根本動力,這是我自己的看法。從野人到造工具,一點點過來,其實都是設計在推動的,而且設計是最關鍵的推動力。誰說過一句話,一群蜜蜂跟一個工程師之間最重要的不同是什么?蜜蜂也在搞建筑,一個工程師也在搞建筑,但因為蜜蜂是通過本能來做的,本能到了這個位置就沒有辦法創(chuàng)造了。而一個工程師,會把腦子里面意想的東西變成設想,然后形成一個計劃,計劃執(zhí)行成功。設計在改變人類生活的每一個環(huán)節(jié)。設計里面最重要的是什么呢?我認為最重要的——當然成果是重要的——但如果更長來看,設計進程更重要,因為這個進程中包含了人類的發(fā)展。如果我們關注到了這一點,就可以既把這個展覽辦得好看,老百姓也喜歡,又有話題,還能推動社會進步。比方說如果我來策展,我就一個主題,馬桶,關于馬桶的設計,四百多年前怎么來的,中間有幾個過程,到今天后來的科技怎么發(fā)展,怎么影響設計,設計怎么推動科技,科技怎么產生對人們生活方式的改變,延伸到今天在全球最厲害的馬桶廠家,現(xiàn)在最前沿的設計是什么?最厲害的設計師是誰?材料學各方面怎么樣?另外,完全可以跟電視臺做一檔節(jié)目,請來專家點評,整個馬桶進步的歷史過程跟美學的關系,甚至跟科技的進步,跟某個特定國家的政治影響怎么樣……
宋建明(中國美術學院副院長):
這么大的規(guī)模、這么長的周期,用六個月,做這么大的主題,這是罕見的。我一直在想,上海應該有什么樣的設計展?今天我們都說美麗中國,我們?yōu)槭裁刺崦利愔袊?,而不提美化中國,這里面的“麗”字可能是一個非常實在的東西,天生麗質才為美。我們這個城市的麗質是什么?肯定是路暢、城市有特色,空氣清了,美食、水、藍天、白云,老百姓沒有這樣那樣的心慌。在這個意義上,我們是不是可以通過“美學城市”這個概念,以美學精神引領城市營造,把美當做一個價值觀,探討設計在這個價值觀當中扮演什么樣的角色,而這種價值觀又是怎么樣轉化成民眾、市民的價值觀?我曾經比較過杭州和巴黎,巴黎這個城市里市政只要有一點不妥的小動作,大部分市民的板磚就拍過去了。而我們這邊是怎樣的?大部分市民都是失語的。所以,從某種意義上,我們能否把市民意識的覺醒也納入到我們的目標中來,從“設計”人到“公民”人的轉化,變成一個推手,然后轉化成一種正的能量。我們不贊成老百姓非理性的拿起板磚到處拍,我們希望這個展覽變成一種正能量,能促進城市的建設者、設計者和城市擁有者之間形成某種程度的互動,一個城市的美育必能催生城市的麗質。如果能做成這個事情,我認為這個展覽的活動是我期待的,并且它的意義就跟北京、深圳的設計之都拉開了距離,取得了差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