姜喆
望奎“江北派”皮影戲自清朝同治年間從河北灤縣樂(lao)亭傳入至今,已過去了140多年,歷經(jīng)一個多世紀的風雨沉浮,這門古老的藝術形式面臨著磨練和考驗,目前,僅有的幾名藝人均年事已高,在曲牌演唱和角色扮演上已經(jīng)存在斷檔和空缺。這朵世界非物質(zhì)文化遺產(chǎn)當中的奇葩,已經(jīng)瀕臨消亡,保護與搶救變得尤為重要。對于這些吹拉彈唱了幾十年的皮影藝人,在唱法與演唱風格及其發(fā)聲狀態(tài)方面的研究具有十分珍貴的價值。
一、地域差異決定了皮影戲唱腔的不同
皮影戲由于在我國有很多分支和流派,所以分布較廣,在不同地域長期演化過程中,其音樂唱腔的風格與韻律都吸收了各自地方戲劇、曲藝、民間小調(diào)等音樂體系的精華,也形成了眾多演唱方式與曲風各異的流派。比如河北、東北、山東一帶的各路皮影戲唱腔,它們的鼻祖都源于河北灤縣的樂(lao)亭皮影。但在其發(fā)展過程中,由于受到本土音樂風格與口音、方言的影響,又形成了新的具有地方特色的唱腔和演唱方式。如河北的皮影戲,兼具了河北梆子的某些特性;北京的皮影戲,傳承了一些京劇的風格;山東的皮影戲,有山東快板和大鼓的韻味;東北的皮影戲唱腔,也多少受到東北二人轉和地方小調(diào)的影響,具有濃重的東北風味。
二、望奎“江北派”皮影戲奇特的演唱方式
江北派皮影戲歷經(jīng)百年演變,在演唱方式上,早已經(jīng)形成了獨特的、具有濃郁地方特色和音樂體系的藝術流派。但江北派皮影戲從骨子里來說,都始終脫離不了河北灤縣皮影戲的影子。河北唐灤地區(qū)獨特的“掐嗓唱法”就傳承到望奎皮影戲的演唱方式中。筆者曾見證了“江北派”老藝人用手指掐著喉嚨進行演唱的“奇怪現(xiàn)象”。但這也正是其獨特藝術魅力的重要體現(xiàn)之一。
(一)掐嗓唱法與傳統(tǒng)唱法的區(qū)別
在演唱的過程中,我們的喉部肌肉與咽腔之間要保持充分的放松,明白喉嚨放松的重要性,甚至在課堂中,教師會經(jīng)常提醒學生“放松”喉嚨。但是江北派皮影唱腔的掐嗓唱法卻是使用外力來對本來應該打開與放松的喉部進行擠壓,并以此達到演唱高音的目的,這與傳統(tǒng)意義上美聲唱法的發(fā)聲理念完全不同。筆者曾與望奎皮影戲老藝人趙世奎進行過探討,由于其并沒有進行過專業(yè)的系統(tǒng)發(fā)聲訓練和理論學習,所以并不能講出這種唱法的發(fā)聲原理及依據(jù),只是說,以前傳下來的時候就是這樣唱,并且這樣唱已經(jīng)習慣了。
(二)掐嗓唱法的理論基礎與科學依據(jù)
望奎皮影戲7位老藝人當中,只有薛平昌曾在縣文化館工作,懂得板胡的演奏及初級樂理。他在形容這種獨特的演唱方式時,說:“只要用手指掐住舌根,就能唱很高,如果不掐,唱著很累不說,還唱不上去”。筆者經(jīng)過多次的觀察和資料查詢,了解到這種演唱形式其實很早就在北方皮影唱腔中出現(xiàn)。歌者在演唱中,會不自覺地用拇指和食指掐在舌根的后部,將頭部微微前伸,使咽部與食指之間形成強有力的對抗,在演唱過程中,他們會不斷地調(diào)整手指的松緊度,以適應音調(diào)的變化。
(三)掐嗓唱法的起源和操作特點
關于這種唱法的起源,在學者徐興信的一部著作中曾經(jīng)提到,清道光年間,河北樂(lao)亭有個楊姓寡婦接下了由武舉楊德潤創(chuàng)辦的“侍衛(wèi)府影班”。 楊寡婦重視人才,關心藝人。其影班的藝術水平居于樂亭影壇之冠。該社班的旦行演員郭老天20歲便名震四方。然而,正當其唱紅之際突然嗓子出現(xiàn)問題,為了恢復自己的嗓音,報答班主的關愛,郭老天堅持吊嗓喊聲。盡管如此,但收效甚微。后來他偶然用手掐著嗓子試唱,奇跡發(fā)生了,細膩悠揚的影韻脫口而出。郭老天又恢復了藝術青春,且品位更高雅了。
掐嗓演唱時,手勢的力度變化,直接影響音調(diào)的高低,當手指作用于舌骨和喉部之間,人為增大壓力的同時,也增大了舌骨與甲狀腺軟骨之間的空隙,使咽部造成一個倒置的漏斗形狀,變相拉近咽部兩側的肌肉,達到聲樂學習當中的“關閉”狀態(tài),從而唱出很高的音。
三、 望奎“江北派”部分藝人演唱方法與發(fā)聲狀態(tài)簡析
望奎“江北派”皮影戲傳承人僅有的幾人中,年齡最小的也已近70歲。這群為這門古老藝術的發(fā)展與傳承奉獻了一生的平凡人,如今正面臨著尷尬與無奈的境地。
“江北派”皮影戲第四代、國家級非物質(zhì)文化遺產(chǎn)傳承人谷寶珍女士,演唱功底深厚,技巧嫻熟,擅長皮影戲中的“花旦”角色。筆者通過與之交流,發(fā)現(xiàn)她特別擅長運用戲曲當中的“咽音”,即聲樂學習當中所強調(diào)的“鼻咽音”。在演唱過程中,經(jīng)常使用哼唱來帶動高位置的共鳴,以達到聲音和氣息支持的高度統(tǒng)一,所以音色才能如此輕柔和細膩。而在演唱過程中,對于“笑肌”和“上顎”的運用,也是十分明顯的,這一點與花腔女高音的訓練方式和發(fā)聲特點尤為相似??墒巧頌閲壹壏俏镔|(zhì)文化遺產(chǎn)傳承人的古寶珍老師從未進行過專業(yè)的聲樂訓練和理論學習,這不得不說是一個奇跡。
因“中風”而不能繼續(xù)演唱的張淑芹女士,擅長演唱“生角”。當其在演唱時,并非單純地模仿男性的音色,而是運用胸腔共鳴和丹田,將男性鏗鏘有力的聲音迸發(fā)出來。傳承人當中的張國文(男),雖然已經(jīng)70歲高齡,但其運用掐嗓唱法,加入鼻腔共鳴和哼唱技巧,扮演的“小生”角色更可以假亂真,其真聲與假聲的混合運用,更是達到了爐火純青的地步。
傳承人當中的張淑榮和宋官榮兩位老藝人,擅長表演“少女”角色,她們在演唱中,極其注重鼻音和哼鳴的結合。趙世奎老人(男)運用掐嗓唱法,模仿“丑角”形象,在表演過程中,連喊帶叫,聲音夸張詼諧,雖然看其本人掐住嗓子,臉紅脖粗,但在演唱過程中,聲音洪亮,位置高亢,橫膈膜與丹田的支持力十分明顯,并且?guī)讉€小時下來,音色依然明亮,不沙啞。筆者曾經(jīng)用琴做過測試,其在掐住嗓子尖叫與高位置演唱時,音高能達到小字三組的d,不得不讓人折服與欽佩。
結語
“江北派”皮影藝術在經(jīng)歷了多年的曲折與艱難發(fā)展后,形成了獨特的藝術風格和演唱特點,這些老藝術家在沒有受過專業(yè)聲樂指導與系統(tǒng)理論學習的前提下,靠著個人的悟性與經(jīng)驗,掌握了一套屬于他們自己的合理并科學的發(fā)聲體系與演唱方法,這對于聲樂工作者與學習者有一定的啟發(fā),在聲樂學習與教學中,如何打破常規(guī)、尋找合理與創(chuàng)新之間的共性是值得我們學習和借鑒的。
(注:本文為黑龍江省教育廳項目,編號:12512408)
參考文獻:
[1]楊建新.海寧皮影戲[M].杭州:浙江攝影出版社,2008.
[2]劉慶豐.皮影史料[M].黑龍江:黑龍江省藝術研究所,1986.
作者系綏化學院音樂學院聲樂教師,
“江北派”皮影戲傳承與保護項目負責人
(責任編輯:曹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