梁辰
你不一定是佛教徒,但很可能聽說過佛陀證悟的故事。相傳,當(dāng)年印度王子悉達(dá)多苦行6年,形容枯槁卻仍未求得解脫。而后他體悟到身心本是一體,心凈方能解脫。于是放棄苦修,走入尼連禪河洗凈塵垢,并接受了牧羊女奉獻(xiàn)的乳糜。隨后他來到伽耶山,在一棵菩提樹下打坐靜思,誓言:“不成佛道,不起此座?!苯K于在某日黎明前,仰望明星,證悟了無上圓滿的智慧,成為佛陀——真正的覺悟者。
菩提樹因此成為佛教徒心中證悟的象征,菩提伽耶則是他們心靈的故鄉(xiāng)。
去年10月,我們來到這座位于印度北部比哈爾邦的佛教圣地。如今的菩提伽耶已不再是當(dāng)年寧靜的村莊,而是一座充滿宗教氣息的觀光小鎮(zhèn)。道路兩旁的攤位上擺滿了民族服飾和佛教用品,載客的tuktuk電動三輪車一路伴隨著刺耳的汽笛聲在道路中央穿行。
當(dāng)年那株菩提樹如今早已毀壞,但它的一顆種子得以在原先的位置再生?,F(xiàn)在這棵高12米的樹位于世界文化遺產(chǎn)大覺寺(或稱“摩訶菩提寺”)大塔外側(cè)。
大覺寺內(nèi)供奉著釋迦牟尼佛等身像,據(jù)說是參照世尊青年時的面貌而塑,相當(dāng)稀有。推崇口傳心授的印度人并沒有把這尊佛像的歷史書寫下來,但這并不妨礙世界各地的佛教徒前來朝拜。
在寺院內(nèi),你可以看到不同膚色、身著不同顏色僧袍的信徒用各自的方式表達(dá)對佛陀的憶念和對證悟的向往:他們或繞塔,或燃燈,或打坐,或跪拜,或排成一隊輕聲唱頌著。百鳥在他們頭頂?shù)钠刑嶂ι蠣庿Q,一種美妙的寧靜與祥和隨處彌漫著。
但當(dāng)你踏出寺院,又是另一番天地。兜售紀(jì)念品的商販會熟練地操著各國語言向你問好,一旦你露出一點(diǎn)準(zhǔn)備挑選的意思,馬上又會殺出一批競爭者,手持相同商品一齊涌向你,嘴里念念有詞。據(jù)我估計,哪怕他們舌燦蓮花,你也會下意識地攥緊錢包落荒而逃。
相似情形也發(fā)生在與乞丐,特別是那些衣衫襤褸的小乞丐接觸時。當(dāng)你慈悲心發(fā)作,掏出身邊的零錢,馬上會有十幾只小手伸向你。如果你示意手頭沒有更多的零錢了,他們會指著旁邊的店鋪下單:“orange”(桔子)、“drinking water”(飲用水)、“l(fā)assi”(印度酸奶)。像我這種初來乍到的,實在抵不住這樣的考驗——畢竟他們還是孩子啊,烈日當(dāng)頭,總得吃點(diǎn)喝點(diǎn)。于是,一人一個桔子,倆人分杯酸奶(再給礦泉水就沒人要了)。這下,他們可算認(rèn)識你這個大善人了。下次只要你再出現(xiàn),他們就期待好戲重演,一直追到寺院門口甚至你的旅店。
寺院內(nèi)外,一墻之隔,天界人間。如果佛陀在此現(xiàn)身又會如何應(yīng)對?或許,這雜亂無章的人間才是更適合修行慈悲與智慧的道場。
藏傳佛教導(dǎo)師宗薩欽哲仁波切說:對朝圣者而言,印度的混亂正是一個極大的加持,因為它在強(qiáng)迫你睜開雙眼去看,拆解慣性思維,將赤裸而純粹的生命真相逼現(xiàn)在你眼前。
穿過塵土飛揚(yáng)、汽笛喧囂的馬路,回首依傍在大覺寺旁的菩提樹,突然想起慧能大師的那首禪偈:“菩提本無樹,明鏡亦非臺。本來無一物,何處惹塵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