郗春嬡
摘 要:布朗族既屬人口較少民族,也是云南歷史上最古老的土著居民之一,在歲月長河的洗滌歷練下,他們形成了本民族特有的傳統(tǒng)文化,為中華民族多元一體文化格局的形成與發(fā)展做出了不可磨滅的貢獻。然而由于其發(fā)展過程歷經(jīng)磨難,多次流離失所輾轉(zhuǎn)遷徙,直至明清才安定下來逐步形成今天之格局。
關(guān)鍵詞:布朗族;歷史;變遷
基金項目:本文系云南省哲社教育科學(xué)規(guī)劃項目“學(xué)校教育與人口較少民族非物質(zhì)文化遺產(chǎn)活態(tài)傳承——以布朗族為個案”
(項目編號No. ZJY2012)的階段性研究成果。
布朗族只有語言沒有文字,雖然他們以自身特有文化為中華民族文化多元做出巨大貢獻,然其歷史和文化只能靠一代代口耳相傳,尤其是其遠古歷史和文化更無文字可稽可考,我們只能從一些優(yōu)美的傳說中捕捉那些遠古的悲壯與蒼涼。
一、關(guān)于布朗族起源的傳說及意涵
各民族都有關(guān)于人類起源及早期歷史的優(yōu)美神話傳說,布朗族也不例外,雖然各地說法不一,但總體反映出先民們對宇宙間的天地演變、人類起源的樸素的認識,從這些神話中也可以略探原始人類生活的情景碎片。
雙江布朗族關(guān)于人類起源的傳說是《兄妹成婚衍人類》:[1]很久以前,人類遭遇了巨大洪災(zāi)。過了很久天王才知覺人間劫難,便命一天神到地球去尋找拯救幸存者。后來一只蜜蜂帶著天神找到了一對奄奄一息的兄妹。天神很高興,讓蜜蜂永遠與人相伴,讓人類敬仰蜜蜂。因而,今天的布朗族人崇拜和敬仰蜜蜂,蜂蠟是布朗族的神圣物。救活兄妹后,天神把他們裝入葫蘆漂到了今天人們居住的地方。老鼠把葫蘆啃開,兄妹兩鉆了出來,天神以天意為由希望他們結(jié)為夫妻以繁衍人類,但兄妹堅決不同意,妹妹說如果把一副磨盤合在一起從山頂滾到山腳還在一起就相信是天意,結(jié)果真是從頭至尾磨盤仍然合在一起。兄妹結(jié)婚后不久生出一個怪胎,天神用劍剁細這一無頭無臉的怪物并灑向大地,就變成了成千上萬的不會說話的幼兒,天神讓兄妹教他們說話,但人太多教不過來,于是兄妹就讓他們?nèi)ツ7麓笞匀坏母鞣N聲音,于是就有了今天世界上各種民族各種語言。
施甸布朗族關(guān)于人類起源的傳說是《葫蘆的故事》[2]:很久以前,人類遭遇特大洪災(zāi),只有一對兄妹被父母放入牛皮鼓中得以存活,天庭的神帝看到漂到天庭門口的牛皮鼓,便用牛皮鞭向四面八方抽打,使得地球表面形成了凸凹不平的山川,洪水由高自低順勢而流,洪水退去后,牛皮鼓漂到了地球,一位神仙打開牛皮鼓讓兄妹倆鉆了出來。為了讓地球上有人類繁衍,神仙打算讓兄妹成婚,但如何說服他倆呢?神仙讓兄妹倆各背一塊石磨,沿東西方向登上山頂,然后同時將石磨滾下山底,如果兩盤石磨能夠合在一起,則是天意讓他們兄妹成婚繁衍后代。結(jié)果,滾到山底的石磨真地緊緊合在一起。兄妹成婚后生下了一個葫蘆,打開葫蘆后,許多人鉆了出來,先出來的是“本人”(即布朗族)……
以上兩個似乎有點荒誕離奇的傳說,雖然故事情節(jié)不盡相同,但有幾個關(guān)鍵要素卻是一致的:洪災(zāi)、僅存人類——兄妹、磨盤合攏、兄妹成婚、葫蘆;這個傳說與南方許多民族如拉祜族、德昂族等民族關(guān)于人類起源的傳說有許多共同的要素,其中葫蘆及兄妹成婚是許多類似傳說的共同母題,映射了布朗族與其他民族之間的文化聯(lián)系,同時兄妹成婚也反映出布朗族先民在歷史上曾經(jīng)歷過血緣婚時代,并反映出今天的人類曾經(jīng)擁有共同祖先的樸素觀點。
二、秦漢至唐宋時期布朗族先民的分布
布朗族的祖先,古稱“哀牢人”,與“濮人”屬于同族。它是一個歷史悠久的民族,其先民“百濮族”族群的有關(guān)社會活動在早一些漢文獻中就有零星呈現(xiàn)。較詳細的可考歷史文獻從漢代開始。據(jù)漢文獻記載,約公元1世紀(東漢時期),布朗族的先民(濮人)便居住在今天的保山、永平、施甸一帶。根據(jù)《華陽國志》記載,永昌地區(qū)以濮人為主;《古今注》記載,永昌地區(qū)以哀牢人為主;而《董難·百濮考》有大量的條文記載,“哀牢,即永昌的濮人”。方國瑜先生認為“大抵永昌郡的記錄,凡稱濮與哀牢沒有分別”。[3]學(xué)界目前普遍認同“哀牢人”與“濮人”其實就是同一個族屬。
中國古文獻上記載的濮人,其分布地域十分廣闊。西南、漢江之南、楚西南均有分布?!渡袝つ潦摹分杏涊d武王伐紂時,參加周武王軍隊的西南諸部落即有“庸、蜀、羌、髦、微、盧、彭、濮”。 周秦時期,楚國西南的眾多部落,被稱為“濮”或“百濮”。這個地區(qū)包括江漢之南至今廣西、云南、貴州、四川諸省區(qū)。不過,“這里所說的江漢以南之濮、巴蜀之濮和黔西南等地之濮與前述的永昌之濮不能混為一談”[4]因為從語言方面考察,大量的史料證明,以上濮人屬于百越族系,永昌濮屬于孟高棉族系,二者都稱為“濮”,實屬語言發(fā)音“布”“濮”互轉(zhuǎn)所致。只有發(fā)源并長期生活在瀾滄江和怒江流域(古永昌境內(nèi))的的古代孟高棉系濮人才是布朗族的祖先。
永昌系古哀牢國的故地,永昌之“濮人”是古哀牢國的主要居民。東漢永平十二年(公元69年),漢朝在哀牢區(qū)設(shè)置了永昌郡,統(tǒng)轄現(xiàn)今保山市和德宏州全境、臨滄市、普洱市、西雙版納州、大理州部分地區(qū)?!队啦鳌罚ㄊ駶h至西晉)記載:“郡西南千五百里徼外有尾濮?!?/p>
中央王朝勢力的滲入帶來中原文化的同時也引起了諸多社會問題,這使得“濮人”的社會結(jié)構(gòu)隨著時代的發(fā)展發(fā)生分化。到了隋唐時期,“濮人”逐漸分化為“樸子蠻”、“望蠻”、“望苴子蠻”、“茫蠻”幾個族群。經(jīng)考證,“樸子蠻”即為今天的布朗族;“望蠻”或稱“望苴子蠻”為今天的佤族;而“茫蠻”則為今天的德昂族。
據(jù)《蠻書》記載“樸子蠻……開南、銀生、永昌、尋傳四處皆有,鐵橋瀾滄江亦有部落”。這里傳說的開南、銀生兩節(jié)度轄境相當于景東以南至西雙版納州一帶地區(qū);永昌節(jié)度轄境包括今之保山市、臨滄市和德宏州;尋傳轄境包括怒江上游及其以西一帶直至中甸。這說明,到隋唐時期,上至中甸、維西,下至西雙版納州都有布朗族的先民“樸子蠻”分布。
宋代大理國興起之后,原“樸人”居住的部分地區(qū)慢慢被勢力逐漸壯大的傣族先民“金齒白夷”所占據(jù)。
三、元明清至今布朗族的變遷
元明時期,布朗族先民“樸子蠻”又演變成“蒲蠻”、“蒲人”,主要分布在瀾滄江以西?!对颇现韭浴罚ㄔだ罹┱f:“蒲蠻……在瀾滄江迤西……”。 《滇略》卷九說:“蒲人……永昌鳳溪、施甸二長官司及十五喧三十八寨皆其種也。……皆勤力,耐勞苦,事耕鋤,所種蕎麥、棉花、黑豆。知漢語,通貿(mào)易?!盵5]
明代,蒲人的分布與元代基本一致。到了萬歷二十四年(公元1596年),順寧“改土歸流”,引發(fā)“十三寨蒲蠻”反抗,而后慘遭鎮(zhèn)壓,“蒲蠻”大量外遷,與其他民族交流互動日益增多,社會經(jīng)濟文化有了較大發(fā)展。《云南通志.永昌府.風(fēng)俗》(明萬歷年間)載:“蒲蠻……今近城居者,咸慕漢俗,而吉兇之禮,多變其舊?!?/p>
清代蒲人的分布區(qū)域與明代基本相同,部分遷入其他地區(qū)??滴酢俄槍幐尽肪硪惠d:“蒲蠻一種,男女色黑……耳帶大銀環(huán)……刀耕火種,方言離,不解漢語?!臅r慶吊,大小男女皆聚,吹蘆笙,作孔雀舞,踏歌頓足之聲震地,盡歡而罷”。道光《云南通志》載:“蒲人,即蒲蠻。今順寧、澄江、普洱、楚雄、永昌、景東七府有此種”。
可見,到清代時已經(jīng)基本形成了今天布朗族的分布格局。
解放前夕,各地布朗族都有自己的稱謂,如西雙版納的布朗族自稱“波朗”,施甸布朗族自稱“本人”“本族”,雙江等地自稱“伊娃”“阿娃”,解放后,黨和政府遵從了大多數(shù)人的意見,統(tǒng)稱為布朗族。
參考文獻
[1]以下素材來自于筆者2011年7月訪談俸春華錄音及俸春華所著《瀾滄江畔布朗人》
[2]以下素材來源于蔡紅燕編著《故園一脈》,第366-367頁.
[3]方國瑜.《云南民族文史》(講義).內(nèi)部資料,第214-215.
[4]《布朗族簡史》編寫組.《布朗族簡史》.北京:民族出版社,2008.8.
[5]楊毓驤.《布朗族》.北京:民族出版社,1996.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