汪金友
湖南邵陽最近出了一件新鮮事,為了得到基層群眾的良好評價,市綜治辦給全市市民發(fā)了一條短信。開頭就說:“邵陽人要說邵陽好,家鄉(xiāng)才能真的好?!苯又指嬖V市民們,在接到省有關部門的民意調(diào)查電話時,只要你對本市工作給出客觀公正和積極的評價,就可以憑通話記錄到綜治辦領取誤工補貼。
連小孩子都能看得出,這是要求市民幫他們說好話。當上級機關考查和測評本部門工作的時候,希望得到一個滿意的評價,也屬人之常情。但無論多么渴望成績和榮譽,也不能用這種手段,來誤導和干擾民意。
比如公開要求“邵陽人要說邵陽好”,就違背了客觀實際。好就是好,不好就是不好。不能因為自己是邵陽人,就好也說好,不好也說好。因為這樣很容易掩蓋矛盾和問題,讓上級了解不到真實情況。最后受損害的,恰恰就是本地人。還有,家鄉(xiāng)人都說家鄉(xiāng)好,家鄉(xiāng)就能好嗎?要真是那樣,就把全市的市民集中在廣場上,一起高聲呼喊:“好!好!好!”只怕喊破嗓子,天上也掉不下半塊餡餅。
更可笑的是堂堂一個黨政機關,竟然公開花錢買表揚。只要接聽電話超過五分鐘,并講一些好話,就可以到綜治辦領取三百元的“誤工補貼”。有很多的打工族,一個月的工資才一兩千元,而這里接聽五分鐘電話,就可以獲得三百元的報酬。說好話誰還不會,如果這樣“高價收購”,說不定還會滋生一批“好話專業(yè)戶”。
王婆賣瓜的故事,大家都知道。傳說王婆是個西夏人,北宋時運了一車胡瓜(哈密瓜)到開封來賣。但開封人只認得黃瓜、西瓜和甜瓜,不知道這個丑了吧唧的東西是什么滋味。所以王婆賣了幾天,一個瓜也沒有賣出去。沒辦法,她就開始大聲吆喝:“關外進口的瓜,吃一口甜掉牙,快來買喲!”這時正好神宗皇帝出宮巡視,王婆見這個人來頭不小,就切開一個瓜,讓他品嘗。神宗一嘗,果然甘美無比,便問王婆:“你這瓜既然這么好,為什么還要不停吆喝?”王婆回答:“這是西夏胡瓜,中原人不識,不叫賣不動?!鄙褡邳c頭說:“你這叫王婆賣瓜,自賣自夸,別人不夸自己夸。但只要瓜好,夸也無妨。”
王婆的行為,屬于商業(yè)廣告。在市場經(jīng)濟時代,這種事已經(jīng)很不新鮮。一些人為了把自己的商品賣出去,不惜花重金在電視上、報紙上和大街上做廣告。而且?guī)缀趺縿t廣告,都說自己的瓜“比別人的甜”。至于真甜還是假甜,只有你買了才知道。
但這種商業(yè)作風,不知不覺地滲透到機關工作中來了。無論大機關還是小機關,大干部還是小干部,都有很多人總是習慣自己說自己的“瓜”好。匯報說好,開會說好,上了電視和報紙更說好。不但自己說自己好,下邊的人說自己好,還要求這個地方的老百姓,也都說自己好。
發(fā)展成就和工作成績,都是有目共睹的。很多的地方,都是說好的人多,說不好的人少。但再大的好,也不能掩蓋不好。十件事中,哪怕一件沒有辦好,十個人中,哪怕一個人不滿意,也是不好。要想發(fā)展和進步,就得把好說出來,把不好也說出來。一些領導干部之所以非常在意和害怕負面評價,主要還是擔心影響個人的地位和前途。但越是“王婆賣瓜”,越容易暴露自己的“政績饑渴癥”,引人反感,讓人笑話。
【原載2013年9月30日《西安晚報·漫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