閭丘露薇
去年夏天的時候,做過一期關于異地高考的節(jié)目,那個時候,二十多名反對外地考生的家長已經(jīng)堅持在教育部以及北京市教委上訪一段時間了。只是當時的媒體和網(wǎng)絡上對他們這個群體以及這個話題的關注,從來都沒有像現(xiàn)在這樣密集。
和一個北京的司機聊起這個問題,其實是他主動提起的,因為他看到我在微博上談論這個話題。當然,我更想聽聽他的想法,畢竟他是一個土生土長的北京人。
他想了很久,因為直到此刻,他都覺得非常矛盾。作為一個北京人,當然希望維護自己的利益,希望自己的孩子在升學的時候,能夠少一些競爭。但是另一方面,他又問自己,到底怎樣才能算是北京人?!翱纯催^年的時候,‘非典的時候,北京還剩多少人?”他眼中的北京,本身就是一個海納百川的城市,如果對這些來到北京尋找機會的人們?nèi)绱丝咕?,那還稱得上北京嗎?
“其實有沒有一個可行的方法?比如可以在北京參加高考,然后按照戶口所在地的分數(shù)線錄取?”
司機提出的這個方法,其實也是不少人的想法。至少這可以解決戶口不在父母工作地的學生的考試問題。很多父母現(xiàn)在遇到的困境是,回老家參加高考有很多程序上的問題,結(jié)果要耽擱孩子一年甚至更多的時間。還有一點,因為試卷的題型不同,回到老家,無法在短時間內(nèi)適應當?shù)氐膶W習內(nèi)容。
爭議的最終目標,自然是找到一個解決的方法,但大家也很清楚,這需要花很長的時間。而在這段漫長的時間里面,有一個個的家庭,他們的孩子,要么選擇和父母分離;而在一起,則要承受未來的不確定性,甚至還有歧視。
反對異地高考的人會覺得,是父母為了自己非要留在北京這樣的大城市,他們不愿意為了孩子做出犧牲,或者父母可以有其他的選擇,比如把孩子送出國。但是能做這些選擇的,還算是有能力的家庭,更多的,連這樣的選擇能力都沒有。
我們需要尋找一個能夠短期內(nèi)解決問題的方法,基本原則當然是要公平。對公平的認識,是會隨著社會的變化和發(fā)展而改變的,可能提升,也有可能倒退。
在香港,只要合法連續(xù)居住六個月以上,就會獲得香港居民身份證,而這張身份證意味著,可以享用香港的公立醫(yī)院、公立學校等公共服務。在美國,如果上州立大學,居住在本州的居民可以享受到名額以及學費的好處。地方政府的公共服務,錢來自于本地的納稅人,本地居民優(yōu)先,并沒有任何不公平的地方。
問題是,如何界定本地居民。一定要有戶籍?還是以連續(xù)居住多少年的時間計算?或者可以看看納稅證明,既然購房購車都可以用這樣的方法,為何高考不行?畢竟這些孩子的父母在居住的城市盡了納稅人的義務,現(xiàn)在要求納稅人應得的權(quán)利,不也是合情合理?
當然,還有一個問題,其實也是那位北京司機問我的:北大清華是北京的嗎?一所全國性大學,如果所在地的名額特別多,是不是應該讓全國的納稅人明白,這是為什么?
【原載2012年第41期《南都周刊》】
插圖 / 異地高考方案 / 焦海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