丁峰 劉永躍
瓦烏,南蘇丹第二大城市,位于熱帶雨林向沙漠的過渡地帶,是中國維和工程兵大隊和醫(yī)療隊的部署地。2012年11月中旬,濟南軍區(qū)第10批赴南蘇丹(瓦烏)維和部隊338名官兵,搭乘各類飛機33架次,輾轉三地,單程飛行20多個小時1萬余公里,全部抵達聯(lián)南蘇團瓦烏基地,接替第9批維和部隊官兵遂行聯(lián)合國賦予的工程和醫(yī)療保障任務。我們隨同軍區(qū)交接指導組奔赴南蘇丹瓦烏,實地了解維和官兵遂行任務情況。
出發(fā)前,某集團軍在濟南遙墻機場組織了盛大的歡送儀式。一位家屬帶著年幼的孩子,捧著鮮花,在大廳里注視著自己即將出征的丈夫。部隊要登機了,孩子哭喊著爸爸,想掙脫母親的雙手,沖到登機的隊伍里。母親輕聲斥責著,緊緊地摟著孩子。官兵們默默地排著隊,走進安檢通道,遂行維和任務的自豪感與別離家鄉(xiāng)親人的失落感交織在一起,難以名狀。
由于國內外種種原因,這次輪換接連推遲了兩次,任務期比原計劃延長了兩個多月。抵達瓦烏機場,第9批維和部隊指揮部主任汪中華來迎接指導組一行,黝黑的臉龐,燦爛的笑容,如果不是一身迷彩,站在機場地勤人員里根本認不出來。惡劣的環(huán)境條件、繁重的維和任務和巨大的精神壓力,讓他看起來比實際年齡蒼老很多。南北蘇丹分裂后,圍繞兩國邊界劃分、石油分配等核心利益沖突不斷,針對聯(lián)合國人員的武裝襲擊、車輛劫持、偷盜事件時有發(fā)生,通貨膨脹、食品短缺、部族沖突等社會問題突出,瘧疾、黃熱、黑熱等10多種傳染病盛行,338名官兵生命安全時刻牽動著他的神經。在執(zhí)行任務途中,先后發(fā)生10余起不明身份武裝人員攔截維和部隊車輛、索要錢物的情況,汪中華帶著賈利軍翻譯與當?shù)卣⑻K人解和部落酋長反復溝通協(xié)調,化解了一次又一次險情。
第9批維和部隊還擔負著馬普爾、科瓦喬克兩個方向工程保障任務,施工點距離瓦烏維和營地只有幾十公里,道路條件異常惡劣,往返一次需要一天左右的時間。官兵們每次外出駐點保障,都要坐上一趟“過山車”。很多戰(zhàn)士上車前不敢吃飽飯,怕在路上顛吐了。由于是臨時部署,營地設置比較簡陋,大家都住在大帳篷里,蚊蟲叮咬與酷熱炙烤成為官兵休息睡眠的最大敵人。帳篷內的溫度最高的時候能達到60℃,官兵們樂觀地稱之為免費“桑拿房”。南蘇丹的蚊子種類眾多且來去無聲,大多攜帶傳染病菌。醫(yī)療隊有位醫(yī)生單是蚊蟲標本就做了40多種。拎著殺蟲劑、點著蚊香片、搖著硬紙塊是夜間如廁一大景觀??v使熟練掌握了噴、熏、驅、掛(蚊帳)等防蚊蟲叮咬的4大絕技,還是難以逃脫南蘇丹蚊蟲的熱烈追逐。醫(yī)療隊副隊長邢華林,由于蚊蟲叮咬患上了瘧疾,在50多攝氏度的氣溫下蓋著被子還打哆嗦,體重一下減輕了26斤。
10個多月的維和,使中國維和部隊與瓦烏人民緊緊地聯(lián)系在一起。瓜瑪瑯部落酋長芭比一提到中國維和部隊就贊不絕口,一批又一批的維和部隊接力幫助他的部落開挖水塘、修筑道路、翻建學校和實施人道醫(yī)療救助,改善了部落民眾生活條件。每一次維和部隊到訪,他都提前集合全體部落成員,組織盛大歡迎儀式,載歌載舞,以最淳樸、最原始的方式表達對中國維和部隊感激之情。天主教衛(wèi)生學校校長格蕾絲是印度人,指導組一到,她就熱情地與汪中華和醫(yī)療隊李大同擁抱,不停地抱怨為什么周末來訪以至于她的學生見不到中國維和官兵。由于這所學校醫(yī)療設備落后,第9批維和醫(yī)療隊義務接受了4批60多名學生參觀見學,還專門組織講座,安排跟班實習,成了衛(wèi)生學校名副其實的實習基地。羅佑拉中學位于瓦烏城郊,依山而建,是瓦烏地區(qū)最大、教學質量最好的一所學校。維和工程兵大隊在這個學校開辦了中文班,每周五上兩節(jié)中文課。起初只有三四十人,到后來發(fā)展到一百多人,一個大教室擠得滿滿當當?shù)摹V笇ЫM來到這個學校,很多學生都會說簡單的中文,“你好”、“歡迎”、“請坐”……學校一位教物理的班主任老師告訴我們,在一次“你最向往的國家”問卷調查中,超過一半的學生填的是中國。來自南非的聯(lián)南蘇團DDR部門主管帕特瑞克先生,起初對中國軍人有些偏見,認為中國維和部隊很難按時完成馬普爾DDR工程(聯(lián)合國為幫助南蘇丹遣返軍人就業(yè)培訓的一項利民工程)。維和工程兵大隊在南蘇丹原始叢林風餐露宿,頂烈日,戰(zhàn)蚊蟲,提前兩個月完成施工建設任務。南蘇丹DDR委員會主席專門向南蘇丹總統(tǒng)、中國常駐聯(lián)合國代表李保東大使和聯(lián)南蘇團負責官員寫信,感謝中國工兵為南蘇丹和平重建作出的突出貢獻。
維和部隊后勤保障由聯(lián)合國負責,除了土豆、洋蔥等易于保存的蔬菜外,很難吃到綠葉類青菜。在瓦烏營地其他出兵國官兵心目中,有一個秘而不宣的共識:中國維和部隊飯菜好吃。每次組織外交性宴會,總有很多人不請自到、饕餮大餐,如何足量而又不浪費地做好接待準備,成為炊事班長最頭疼的事情。吸引外賓的除了中餐獨特口味外,最關鍵的是只有在中國營地才能吃到新鮮的蔬菜。中國維和部隊營區(qū)內有幾片綠油油的菜地,種著南瓜、豆角、玉米、辣椒等十幾個品種,一年能收獲1萬多斤蔬菜,很好地調劑了官兵一日三餐。中國維和部隊飯菜好吃,也不能總去。聯(lián)合國瓦烏基地、蘇人解第五師、圣瑪麗護士學校等都通過各種渠道要求中國維和部隊為他們開墾菜地、傳授種植技術。南蘇丹農業(yè)部長還親自率領1個代表團,參觀中國維和部隊蔬菜園地,學習種植技術,推廣種植經驗。
豐富的傳統(tǒng)文化是打造國家和軍隊形象的一張名片。第9批維和部隊出征前就組建了鑼鼓、舞龍、秧歌、拳術等26支特色文化隊伍。告別瓦烏之前,他們專門組織了一場演出。警衛(wèi)中隊戰(zhàn)士先后表演了頭開鋼板、鐵膝碎瓦、銅手破磚等硬氣功,尤其是“少林小子”張傳毯飛針一甩,繡花針瞬間穿透玻璃,扎破氣球,讓所有觀摩人員目瞪口呆。蘇丹人民解放軍第五師師長和肯尼亞步兵營營長不約而同地對我們請求說:“請你們派出教官,訓練我的士兵!”
維和是準戰(zhàn)爭行動,官兵們時刻面對著各種考驗。但是與惡劣的環(huán)境相比,最難割舍的是對祖國親人的思念。維和工程兵大隊戰(zhàn)士安利祥的母親身患癌癥,一直靠化療維持。為了能見上兒子最后一面,她忍著巨大痛苦強行做了二次手術。家人也四處舉債購買高價特效藥延長她的生命。然而輪換日期一推再推,母親脆弱的身體和貧困的家庭無法承受疾病的重壓。通過遠程視頻,安利祥眼睜睜地看著母親撒手人寰。撕心裂肺的場面,讓在場的人無不潸然淚下。孫世濤和鞠葉是一對夫妻,都在401醫(yī)院工作,有一個3歲的女兒。單位抽組維和隊員時,夫妻倆一同遞交了報名申請。醫(yī)院領導考慮到孩子還小,只同意一個人參加。夫妻倆都搶著要去,誰也說服不了誰,最終一起踏上了異國他鄉(xiāng)的維和征程。在醫(yī)療隊,夫妻兩個個頭很高,分別是男女班的排頭兵,工作上比著干,生活上相互關心,是一對不折不扣的維和“夫妻檔”。每天晚上,夫妻倆必須做的一件事,就是打開電腦一遍又一遍地翻看孩子的照片。張健,聯(lián)勤某分部四級軍士長,連續(xù)4次維和,是整個瓦烏營地的義務修理員,精通發(fā)電機、水處理設施和空調設備維修保養(yǎng)。女兒現(xiàn)在3歲7個月了,因為執(zhí)行維和任務,他總共和女兒見面的時間也不過有半年。女兒出生的時候張健還在蘇丹,回來的時候孩子已經4個月大了。他說:“在工作上找到最高大樂趣,想家就把所有精力都放在工作上,把自己搞得越累越好。就什么也不想了。”維和期間,第9批維和部隊有7名戰(zhàn)士家庭發(fā)生涉法糾紛,20多名官兵面臨晉職晉銜、士官選改和技術級選升,6名戰(zhàn)士直系親屬去世,16名官兵妻子分娩。每位同志都把個人和家庭困難深埋心底,默默地轉化為報效國家、獻身使命、維護世界和平的實際行動。醫(yī)療隊傳染兼防疫醫(yī)生蔡森,在出發(fā)前就給即將出生的孩子取好了名字:生男孩叫蔡維和,生女孩叫蔡蘇丹。孩子出生時,老蔡正在組織營區(qū)滅蠅防疫,得到消息后,興奮地逢人就說:維和生了,9斤6兩!維和生了,9斤6兩!
交接輪換的時間短暫而忙碌,很快就要返回祖國了。飛機在南蘇丹首都朱巴一起飛,機艙里一片歡呼聲,每個人都按捺不住內心的喜悅,興奮地聊著回家之后的打算。賈利軍說:“回國后第一件事,就是找家小面館,吃上兩碗地地道道的河南燴面?!彼饕秦撠熗馐聟f(xié)調,整天面對的都是西餐和牛羊肉;醫(yī)療隊后勤助理員鞠少華說,他回國第一件事,就是好好給老婆孩子做頓飯。出國維和10個月,妻子伺候老的、照顧小的,沒有一句怨言,他心里覺得很愧疚。
飛機平穩(wěn)地降落到鄭州機場,又是一陣經久不息的歡呼聲。只有離開了才知道想念,只有經歷了才知道珍貴。踏上祖國的土地,呼吸著祖國的空氣,目睹社會主義祖國蓬勃向上的生氣,才真正體會到了國家的強大和生活的優(yōu)越。官兵們拎著行李,陸續(xù)出關了。一面鮮艷的五星紅旗和一面湛藍的聯(lián)合國旗被高高擎起,走在隊伍的最前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