田玉枝
在過去的歷史教學中,存在著過于強調(diào)學生對史實的掌握,教師在課堂上大都是以枯燥無味的講解、概括為主,進一步造成了學生把死記硬背當做是學習歷史的唯一方法的現(xiàn)象。實際上,新課程改革的要求是:結合學生的時代特點,改變過去填鴨式的教學方法,還學生課堂和學習的自主權,著重培養(yǎng)學生的歷史思維能力以及形成正確的歷史價值觀。由此觀之,歷史教學的科學方法,應成為歷史教育工作者必須認真加以探討的重要課題之一。如何創(chuàng)新歷史教學的方法呢?
一、以探究問題為目的
沒有問題是談不上學習和研究的,有人曾說:正是問題才把只不過是小碎石的東西變成了歷史的證據(jù)。然而,以往的歷史教學往往是固定式的,對于學生來說,并沒有產(chǎn)生真正的探究性問題,或只有膚淺的問題,要不然就是令人頭痛的問題(如被動接受、死記硬背、機械重復)。歷史教學的真正意義在于使學生發(fā)現(xiàn)問題,探討問題,研究問題,解決問題,因此,所有的教學方法都應該是為了探究問題而設計的,都要給學生機會去了解事情的基本情況,使學生去深入探討。
二、以思維訓練為核心
歷史學習不應該是促成思想固化的過程。無論從哪一個角度講,歷史本身和歷史學科都不是限定在某一種僵化的模式中。人們對歷史的正確認識,需要發(fā)散式的思維、復合式的思維,需要廣闊的、全面的、客觀的、辯證的、變化的、發(fā)展的視野,尤其是對歷史上因果關系的思考,是對人的思維水平的檢驗。學生學習歷史,像學習數(shù)學一樣,也是思維的訓練和強化,是思考的過程,是獲得思維成就的經(jīng)歷,是積累經(jīng)驗的機會。所以,任何教學方法都要以激話、調(diào)動、啟發(fā)學生的思維為主,促進學生歷史思維的活躍發(fā)展。
三、以學生參與為形式
使學生參與教學,而且是積極、主動地參與,是使教學得以真正展開的關鍵性問題。只有讓學生投身其中,從做中學,才會激發(fā)動機,引起興趣;才能使學生思想活躍,勇于表達自己的觀點;才能使學生通過教學活動體驗到挫折感與成功感;才能看出學生的鑒別力、理解力、創(chuàng)造力;才能使學生多與教師、同學交流,建立親密的合作關系。因此,教學方法的設計和運用重在調(diào)動學生積極參與教學活動,從根本上改變學生被動學習的狀況。
四、以史料運用為條件
人們認識歷史的前提是獲取承載歷史信息的材料(主要是文字材料),獲取史料的過程也是掌握歷史學習方法的過程。在對歷史信息進行處理時,如果學生只是被動地接受和儲存,就會在一定程度上失去學習歷史的本來意義,甚至會加重學生的負擔,使學生對學歷史感到厭倦。所以,要改變歷史學習是對現(xiàn)成知識的記憶這種傳統(tǒng)的模式。教學方法的運用要使學習的過程與結果得以統(tǒng)一,而不是分離。我們提倡把學習歷史看作是在研究和認識歷史,這就要訓練學生去掌握和理解歷史的信息,注重史料的作用,通過對史料的匯集、整理、辨析、推論,把史料作為證據(jù),用以解決歷史的問題。所以歷史教學方法的運用,是離不開對史料的運用的,尤其是學生對史料的運用。
五、以周密設計為準備
任何教學方法的運用,都不是隨意的,甚至不是隨機的,都要有事先的準備和安排有具體的目標,有明確的設計思想,體現(xiàn)出一定的教學觀念。方法的實施,是有步驟的而且要有回旋的余地。在進行教學設計時,需要教師以認真的和客觀的態(tài)度來對待。前蘇聯(lián)的一位教育家巴班斯基曾提倡最優(yōu)化教學,在教學方法的問題上,他認為要考慮多方面的因素,包括:教學任務、教學內(nèi)容、教材難易程度、全班學生的程度、各種教學方法的效用和長短處、教師本人的特點和能力等,這些都需要認真地思考和縝密計劃。
六、以教師引導為助動
以往的歷史教學模式中,教師是唱主角戲的,好像教室這個舞臺是為教師搭建的。現(xiàn)在我們倡導以學生的學習活動為中心,但并不是說教師只是一名“場記”了,不再起重要作用。反之,教師的作用更為重要,他要像導演一樣,要對教學進行引導、組織、控制,并隨時診斷教學,對教學活動進行調(diào)整。教師與學生的最基本的關系是教學上的朋友。朋友是有共同的愛好和志向的,是互相了解對方的,是互動的,是有交情的,朋友之間的交往是不能靠主觀臆想的。所以,教師要擺正自己的位置,在教學活動中發(fā)揮應有的主導作用。
我們的歷史敦學必須立足于時代發(fā)展的前沿,立足于重新營造人類精神家園的眾人,立足于全面提高學生的素質(zhì)與能力,只有這樣,才能使日常教學和考試指導服務于素質(zhì)教育,真正實現(xiàn)歷史課由應試教育向素質(zhì)教育轉(zhuǎn)軌。
(責任編輯 全 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