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通過親身經(jīng)歷的幾件小事,從臺灣人的友善和臺灣人的熱情等兩個方面講述了對臺灣風俗與文化的感受;結(jié)合在臺灣義守大學的交流學習經(jīng)歷,闡述了對臺灣大學教育的感悟。與有意了解臺灣風土人情和教育的青年學子分享。
關(guān)鍵詞:臺灣 風俗 大學教育
1 臺灣人的友善
在一次海峽兩岸交流活動中,我親身感受到臺灣人的友善。去年暑假,我有幸接待了來自臺灣南部的老師和同學們。吃飯間,便跟旁邊的臺灣女孩聊了起來。言語中,我能感受到她對西安的喜愛之情。她和她的同學們住在“鬧市區(qū)”,所以酒店服務(wù)員一再提醒他們要保管好自己的貴重物品,包最好能隨身攜帶。對于這樣的提示,我們有時都覺得很厭煩,甚至認為這些提醒是一種束縛。但是,她認為必定酒店的服務(wù)員不僅是盡自己的職責,而且也是為她們好。我記得服務(wù)員來上菜時,她總是小心翼翼的挪一下位置,又非常有禮貌地向服務(wù)員點點頭,一來二回總是這樣,搞的服務(wù)員倒有些不好意思。她卻說這很平常,因為這應(yīng)該成為人與人之間交流的一種習慣。她見我不能吃海鮮,非常友善地將她那一碗剛剛盛好的清湯遞給我。我有些不好意思,畢竟她來大陸,應(yīng)該我好好招待她。臨別時,她還向我贈送了小禮物,我格外欣喜。我送給她一個大大的擁抱,希望她在西安玩的開心。車子就要開走了,她不住的向我揮手,嘴里還在念叨著謝謝。那一幕就仿佛我在臺灣偶像劇里看到的,也真應(yīng)了“藝術(shù)來源于生活并高于生活”。
2 臺灣人的熱情
在臺灣交流學習期間,我覺得臺灣更像一個傳統(tǒng)的中國社會。我遇到的臺灣人都很有禮貌,很熱情。記得剛剛?cè)ヅ_灣,我們在高雄的一個巷子里辦理電話卡,完了之后,大家想兌換一些臺幣,方便暫時零花用。我們詢問了一位中華電信的前臺,她給我們描述了路線,我們?nèi)f分感謝,可是她又怕我們找不到,就親自帶領(lǐng)我們?nèi)サ揭患毅y樓,還向銀樓的管理員介紹了我們,看我們都兌換的差不多了才一個人離開?;蛟S你會覺得大概別人覺得我們是大陸過來的交換學生所以才這么對我們??墒呛髞砗芏啻?,我們漸漸有了臺灣腔,他們也分不清大陸人還是臺灣人,我們?nèi)ベI東西或者是問路,他們依舊很熱情,甚至在找不到路的情況下還是親自帶我們?nèi)?。我被他們身上那種與生俱來的友善和熱情深深的感染了。
他們就像一道亮麗的風景線,讓這座城市洋溢著旖旎的熱帶風情。就像陳斌華說的,“走在臺灣的街頭巷尾,我從來不覺得恐懼、孤單和陌生。我愛這尋常的風景,因為它是紅塵,它生動,它真實。它會讓我們確信,在這片土地上,生活著和我們一樣的中國人。我們曾經(jīng)走過歧路,但我們終將殊途同歸”。[1]
3 我所感受到的臺灣大學教育
我所在的大學是臺灣南部的一所私立學校。它是由企業(yè)家林義守先生創(chuàng)辦的,學校也是用他的名字來命名的——義守大學。我就讀于其中的大眾傳播系,它是一個實踐性特別強的專業(yè),學校為我們提供了很好的平臺,全新的教學模式,先進的硬件設(shè)施,還有熱情的老師和同學。義守大學對于課程規(guī)劃及教學內(nèi)容,皆本著“理論與實用兼顧、授課與實驗并重”之原則,積極鼓勵教師指導(dǎo)學生從事兼具實用性及學術(shù)性之研究,使學生能知行合一、手腦并用,畢業(yè)后能學以致用且能勝任其工作。義守大學教學中的小組作業(yè)居多,有些科目被分到和臺灣同學一組,開始我們還很詫異他們總是懶懶散散,不好好做事,難免會有抱怨,可是接觸多了,才發(fā)現(xiàn)他們把自己的生活安排的特別滿,沒有課的時間要么在打工要么在參與社團活動,至于作業(yè)都安排在了這些之后,而且你會發(fā)現(xiàn)盡管他們作業(yè)起步比我們晚甚至有些人會遲交但是質(zhì)量卻驚人的高。他們的動手能力很強。實踐出真知!有些東西真的只有你自己親身經(jīng)歷了才能體會到它的真正價值,并將它牢記于心。
印象最深的就是色彩學那門課。我們分成N個小組,各組抽選一種顏色,并去你的生活中搜集帶有這些顏色的東西在規(guī)定的時間內(nèi)完成一副作品。我們組選取的是黃色,當時信心滿滿,甚至在完成作品的時候依舊覺得我們是最好的。可是當我們?nèi)⒂^其它組的作品時,我們傻了,我們的思維真的太狹隘了,我們以為自己抽到了簡單的單色老老實實的完成了一個現(xiàn)實生活中已有的拼圖就可以得到高分,完成期中考試??僧斃蠋熛蛭覀兘榻B其它小組的作品時,我們真的好慚愧。如果是我,我無法做出他們當時的效果,甚至我的腦子里一丁點兒思路都沒有。我只是竊喜我的題目簡單,可以順利完成拿到高分,卻沒有想過他們私下搜集材料的艱辛以及天馬行空的想象力。
4 結(jié)語
海峽兩岸同宗、同祖,具有相同的優(yōu)秀歷史文化和別具特色的中華民族風俗習慣。由于社會制度的差異,在大學教育體制、機制等方面存在差別是非常正常的。隨著科技、經(jīng)濟、社會的不斷發(fā)展進步,隨著兩岸各方面交流合作的不斷加強,兩岸各具特色的優(yōu)秀文化、風俗習慣和先進的大學教育教學思想理念、人才培養(yǎng)模式等必定會相互借鑒、促進發(fā)展,為中華民族的偉大復(fù)興貢獻力量,為人類社會發(fā)展進步貢獻力量。
參考文獻:
[1]陳斌華著.自在臺灣:一個大陸人的十年行旅[M].北京:中國大百科全書出版社,2011.10.
[2]王仲.兩百年來臺灣文化變遷概述——兼論兩岸文化交流的對策[J].上海師范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12(03).
[3]徐魯航,薛軍力.臺灣文化的形成與特點[J].汕頭大學學報,2006(04).
作者簡介:賀丹(1993-),女,大學本科學生,陜西洛川人,長安大學廣播電視編導(dǎo)專業(yè),主要從事文案策劃、影像制作方向的學習與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