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小波
在做“新華典藏”項目的過程中,我會對那些布滿歷史痕跡、又充滿詩意的照片格外留意。如果影像本身還飽含著強大的情感,那更是典藏之臻品。中國照片檔案館中很多關于孩子生存狀態(tài)的照片,都具備我所說的這些要義。
童年,印象中總是與美好、陽光、花紅柳綠、幸福美滿聯(lián)在一起。但1940~1970年代,很多中國孩子只有命運,沒有選擇。他們的命運被裹挾進大時代的凄風苦雨中,甚至和社會中的大風暴、大震動、大破壞緊密地聯(lián)在一起。
在中國照片檔案館庫存的照片中,我常常能翻到這樣的照片,看到那個時代孩子們的別樣童年:中國遠征軍中,成群結隊稚氣未脫的少年士兵從戰(zhàn)場歸來;抗日戰(zhàn)爭時期,敵后抗日根據(jù)地的兒童劇團在街頭演活報?。煌粮闹?,孩子和父輩一起搶奪地主富農(nóng)的財產(chǎn);三反五反運動中,孩子站在臺上揭發(fā)檢舉自己的父親;大煉鋼鐵時期,孩子們在一個個紅領巾小高爐、化肥廠里“工作”;大躍進時期,孩子們下地拔草,拾糞,回來和大人一起吃大鍋飯;文化大革命中,他們上街游行撒傳單、批判自己的老師;組成紅小兵宣傳隊下廠下鄉(xiāng)、進部隊,跳《白毛女》,唱《都有一顆紅亮的心》……畫面上,孩子們情緒高昂,小臉兒上閃爍著并未磨滅的純真。這些形象樸素飽滿,卻布滿時代的印痕。
這些照片里有我的影子,有和我在漫長傷痛中緊緊擠在一起取暖的妹妹、弟弟的影子—我們擠在人群中看批斗會;我們和老工人一起吃糠窩窩,憶苦思甜;每天出門,懷揣紅寶書,搶最大的像章別在胸前;我、妹妹和院里其他3個女孩組成紅小兵宣傳隊徒步去姨媽下鄉(xiāng)的村莊演出,對口快板、獨唱合唱、朗誦、樂器、歌舞,5個小姑娘在一個15瓦的小燈泡下能演整整兩個小時;我們隨媽媽下放鄉(xiāng)村,早晚上課、白天下田,天不亮,全村孩子系著皮帶,背著木頭槍,大聲合唱:“戰(zhàn)士不離槍,軍馬不離鞍,子彈上了膛,刺刀光閃閃……”歌聲把全村的人都喚醒了。
對生命的意義還不能完全領悟的時候,我們就和父輩一起經(jīng)歷了一個躲都躲不掉的時代。我們硬著頭皮跟著命運向前走。我們很小就把自己的心弄得硬邦邦,以抵擋無法預料的人生災難。
冰雪消融成河,沉伏在深處的東西才能浮上來?!靶氯A典藏”項目所做的就是去翻動那些幾十年都沒有動過的圖片,讓這些圖片帶我們回到歷史深處,回到記憶深處,也回到人之常識。歷史被收進底片,經(jīng)過漫長歲月,轉化成記憶的影像,并解答我們內(nèi)心的問題:到底曾經(jīng)發(fā)生過什么?我們從哪來?要到哪去?……
對國和家的記憶,有太多的遺忘和遮蔽。幸好我們有中國照片檔案館。在那里,我們會發(fā)現(xiàn),許許多多人的命運得到了記錄;幸好有“新華典藏”,它終有一天會幫助很多人修正那些“謬誤的記憶”;幸好在當下中國,有為數(shù)眾多的人勇于承擔搶救歷史記憶的責任,為抵抗遺忘而努力……
基于此,這個六一兒童節(jié),我沒有拿出只表現(xiàn)“幸福童年”的圖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