楊曉瑋
當前,隨著我國城市化的不斷加快,大量農民離開農村,進入城市打工,形成了我國城市化進程中特有的進城務工現象。與此相伴隨的是,在我國一些城市,進城務工人員犯罪問題日益突出。如何遏制進城務工人員犯罪是一個不容忽視的社會問題。
一、進城務工人員犯罪的現狀
當前,我國進城務工人員犯罪問題不容忽視。據公安部門提供的資料表明,流動人口的犯罪比例很高,已成為城市治安管理的一個突出問題。流動人口的犯罪率居高不下,已經占據各個城市不同人員犯罪的首位,而占流動人口80%左右的進城務工人員,已經成為共認的高犯罪群體。
如果從犯罪形態(tài)來看,流動人口中有職業(yè)化犯罪與非職業(yè)化犯罪的區(qū)別。進城務工人員犯罪多數為非職業(yè)化犯罪,從數量上看,非職業(yè)化的犯罪分子是流動人口犯罪的主力軍。據北京市東城區(qū)統(tǒng)計,在抓獲的入室盜竊的流動人口中18%是有前科或負案在逃的;24.4%是盲目來京打工未成的;59%是嫌打工賺錢少的,而這些人基本上是農村進城務工人員。
二、進城務工人員犯罪的社會成因
(一)不平等的就業(yè)政策
進城務工人員進城從事最苦、最累、最臟、最險的工作。他們的工作時間長,獲得的報酬低,跟城市居民相比,他們獲得的是“同工不同酬”、“同工不同時”、“同工不同權”的“三同三不同”地位。即使這樣,他們還經常會面臨找不到工作和失業(yè)的危險。一些城市構建起一道隔離城市勞動者與進城務工人員的壁壘。在這樣的情況下,農民與城市社會產生了很深的隔閡,這種隔閡積累久了便成為潛在的犯罪動因。
(二)社會保障制度缺失
二元社會保障制度深深地制約著進城務工人員的命運和前景,影響著他們的行為和觀念。我國社會保障制度一直偏離正義價值,體現極大的不公平,無論是失業(yè)保險、養(yǎng)老保險還是醫(yī)療保險均只覆蓋了城市居民,而對進城務工人員的情況則基本上采取不聞不問的做法。盡管一些城市自《勞動法》頒布以來,開始為進城務工人員辦理工傷保險,但失業(yè)保險和失業(yè)救濟卻一直不予辦理。實際上,進城務工人員是城市中最不穩(wěn)定,最容易失業(yè)的群體。失業(yè)和找不到工作的進城務工人員處于一種斷絕生活來源的困境之中。
(三)合法權益難以保障
處于弱勢地位的進城務工人員,其合法權益受到侵害的事件層出不窮。據全國總工會的資料顯示,目前全國進城務工人員被拖欠的工資估計在1000億元左右。在合法權益遭到侵犯時,很少有進城務工人員采取合法的途徑來維護權益,大多數進城務工人員只能采取接近違法的手段來維護自己的合法權益,還有一些進城務工人員會采取極端的非法手段來謀求問題的解決,從而走上“自救式犯罪”的道路。
(四)市場經濟開放性的負面效應
首先,進城務工人員一旦離開土地、離開戶籍地進入城市,就是處于社會的“邊緣人口”,與社會的聯(lián)系處于任意和自由狀態(tài)。除了發(fā)生犯罪行為而被追究外,不再與政權機構發(fā)生聯(lián)系,因而便容易從事違法犯罪活動。其次,大量的人口流動伴隨著巨額的資金流動,由于缺乏有效的保護,為進城務工人員犯罪分子提供了犯罪的對象、犯罪的場所和犯罪的時機。再次,大量的流動人口給犯罪分子提供了藏身之地,大大增加了各級政府進行治安管理、打擊犯罪和保障人民生命財產安全的難度。
(五)貧富差距的擴大
自我國市場經濟的發(fā)展目標確立以來,收入分配趨漸不平等,社會分化嚴重,貧富差距進一步拉大。貧富差距的擴大最危險的后果是,造成巨大的心理挫折,引發(fā)嚴重的社會心理失衡。從犯罪心理學角度來看,社會心理失衡是引發(fā)犯罪行為的重要因素,貧富差距愈大,心理挫折感就愈強,發(fā)生侵犯行為的驅動力就愈大。當進城務工人員的心理期望與現實之間存在很大的差距時,就會產生巨大的心理挫折,從而產生報復的心理。
(六)階層文化沖突
城市居民在享受進城務工人員帶來的經濟繁榮和各式各樣的生活便利的同時,卻誤解乃至歧視進城務工人員。這是兩種階層文化沖突形成的一種心理態(tài)勢的刻板印象。進城務工人員對所在的城市沒有歸屬意識,沒有情感上的聯(lián)系,這些為以后直接針對城市居民的犯罪埋下伏筆。
(七)管理模式單一
目前,我國忽視了對進城務工人員的教育和管理。名目繁多的收費已成為進城務工人員沉重的負擔。防范式管理方式違背了管理的初衷,形成了有管理不如無管理、多管理不如少管理的局面。隨著時間的推移這些將成為引發(fā)進城務工人員怨憤、敵視甚至走上犯罪的始作俑者。
(八)思想文化教育滯后
健康的文化知識是人們的精神食糧,思想教育和法制教育是獲取良好社會效益而必須注入的投資。而恰恰相反的是,用人單位只關心進城務工人員能否給企業(yè)帶來利潤,對他們的業(yè)余活動、精神生活很少顧及。城市政府部門忽略了進城務工人員的思想品德引導、法制觀念形成和情操培養(yǎng)等問題。結果,絕大部分抱著見世面、學技能的初衷來到城市的進城務工人員,只能處在一種與城市社會相對隔離的亞文化環(huán)境之中,只能在同類間形成交往的小圈子,并接受城市中的不良文化。在這種情況下,一些意志力薄弱的進城務工人員思想品行自然退化,進而產生并強化了違法犯罪的意識,最終成為犯罪分子。
三、預防進城務工人員犯罪的對策
(一)改革二元戶籍制度
二元戶籍制度在計劃經濟時代發(fā)揮過巨大的作用,但現在已基本完成了它的歷史使命,顯示出對市場經濟條件下政治、經濟和社會生活的種種桎梏。因此,改變二元戶籍制度已為歷史的必然。戶籍制度改革的最終目標是:逐步放寬戶口遷移的限制、調整戶口遷移政策,根據經濟、社會發(fā)展的客觀需要和社會的綜合能力,最終實現戶口自由遷徙;改革黏附在戶籍制度上的二元就業(yè)制度、二元分配制度、二元社會保障制度,使進城務工人員和城市居民享有平等的身份地位、同工同酬、享有失業(yè)保險和失業(yè)救濟的權利。
(二)完善權益保障體系
合法權益得不到有效保障往往是引發(fā)進城務工人員違法犯罪的重要因素,進城務工人員“自救式犯罪”就是進城務工人員非法維權的方式。因此,如果進城務工人員能合法地、低成本地維護好自己的權益,其犯罪率也必然會下降??梢?,要想真正減少進城務工人員違法犯罪,采取切實有效的措施保障進城務工人員的正當權益是十分必要的。
(三)建立欠薪保障制度
解決進城務工人員工資拖欠問題,應建立欠薪保障制度。一是在欠薪最集中的建筑行業(yè)實行清理整頓,并建立嚴格的監(jiān)督和懲罰機制;對于拖欠進城務工人員工資的企業(yè),一經發(fā)現就取消其今后在建筑市場的招投標資格。二是在法院設立“討薪綠色通道”和在司法行政機關設立“進城務工人員法律援助站”。對于進城務工人員起訴的欠薪案件,法院應從快審理、從快執(zhí)行。
(四)轉變管理方式
城市對進城務工人員的管理應由防范式轉為服務式。服務式管理方式的宗旨是為管理對象服務,服務管理對象是管理方式的核心,管理主體所進行的各項工作都要圍繞著這一核心而展開。建立服務式的進城務工人員管理方式要從多方面著手:首先,城市政府及各管理部門應當轉變觀念,認識進城務工人員對城市經濟增長和社會進步的積極作用,確立為進城務工人員服務的新觀念。其次,加強對管理人員進行品德、紀律和法制教育,全面糾正那種重收費、輕管理、不服務的工作作風,嚴厲懲處借管理之名巧立名目亂收費、亂罰款、亂抓人、亂處理的違法行為。再次,公安機關要牢固樹立打擊與保護、管理與服務并重的思想,要堅決克服以處罰代替管理,以辦證代替服務的簡單、片面的做法,積極為暫住人口做好服務工作。
(五)加強對進城務工人員的教育
對進城務工人員而言,學校應是開放式的,教育應是全方位的。用人單位可以利用空余時間對進城務工人員進行基本知識、技能訓練和思想法律方面教育;居委會可以通過學校對進城務工人員進行職業(yè)技能的培訓和城市生存技能的強化,增強他們對城市生活的適應能力,提高其成就感和自我價值感;要經常對進城務工人員進行道德教育、法制教育、心理教育,提高他們的道德修養(yǎng)和法制意識,幫助他們正確認識自己和社會,正確處理人際關系和控制情緒的能力。
(六)豐富農民的文化生活
一位社會學家曾說過,減少和消滅進城務工人員犯罪現象,最根本的辦法就是提高他們的素質,給予他們更多的人文關懷,豐富他們的文化生活。所以,一些有條件的企業(yè)可以建立員工俱樂部、文化活動室,開設圖書館、棋牌室等休閑場所,并免費向進城務工人員開放。健康的文化生活一方面會對進城務工人員起到潛移默化的教育作用,另一方面會讓他們獲得心理歸屬感和文化認同感。相信只要政府和用人單位采取多種方式緩解進城務工人員的文化饑渴癥,進城務工人員犯罪率必然會有所下降。
對于進城務工人員犯罪,我們不應片面地譴責和歸咎其素質的低下,更多的應該是反思他們犯罪的社會原因,更應從社會中尋求解決的良方。進城務工人員在城市工作,為城市的發(fā)展增磚添瓦,而得到的卻是身份上的歧視、地位上的不平等,合法權益難以保障。因此,在當前的情況下,平等地對待進城務工人員,讓他們能夠在城市比較體面地工作和生活,可能是解決進城務工人員犯罪的關鍵之一。
(作者單位:河南永興律師事務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