吳睿
每天,每天,我都經(jīng)過他們身旁。它們生活在美麗的魚缸里——一個不適合它們生長的地方。
有一天,一個寂寞的下午。推開如山的作業(yè),手托下巴,百無聊賴地盯天花板,聽著自己孤單的心聲。忽然,我又看到它們,我發(fā)現(xiàn),在魚的世界里,也充滿著奇妙的語言。
我目不轉(zhuǎn)睛地看著它們,試著去了解它們的生活,它們的故事:
我們是魚,生活在魚缸里。
許多同類都說我們不該生活在這里。其實(shí),這一點(diǎn)我們比誰都清楚。我們的家在池塘里,在小河里,在湖泊里,在大江里,在海洋里……可現(xiàn)在我們居然在這兒,在一個四壁玻璃的魚缸里,真是天大的悲哀!雖然,我們生活在美麗而寬敞的魚缸里,衣食無憂,供人觀賞。我們成了人類生活的一種裝飾。
是的,我們的命運(yùn)被安排定了。像我們有著這樣高貴血統(tǒng)的魚,整天被束縛在這個叫做“魚缸”的東西里,而那些不知名的小野魚卻可以在江河湖海中自由自在。我們需要自由!自由對我們來說,是比美食更為重要的東西??!
有時,或許會有一個孩子走過來,他看著我,整個人都充滿了活力與生機(jī)。從他那明亮的眸子里,我看到了天真爛漫、活潑可愛。突然,不知為什么,他“咯咯咯”地笑了起來,我的心情也好起來了。
在魚缸里捉迷藏,也許是我們一生做過的最快樂的游戲。和伙伴們捉迷藏,自己的也會變得愉快起來,忘記煩惱和痛苦。
生活在魚缸里,我們是憂郁而又快樂的魚。
故事說完了,四下一片寂靜。我知道,它們的眼睛濕潤了,它們被自己的傾訴深深感動了。然后,我又聽到了另一聲更深的嘆息——我知道,那是我自己的。
(指導(dǎo)教師:趙冬俊)
這是根據(jù)著名作家張曉風(fēng)《行道樹》一文,仿寫而成的。小作者的仿,并不局限于一詞一句的模仿,更多地是借用《行道樹》的結(jié)構(gòu),深刻地表達(dá)出自己的心境。開篇“每天,每天”,兩個詞語疊加在一起,一種“日復(fù)一日”的單調(diào)感迎面而來。中間,魚的自述,其實(shí)也是“我”的自述。這一點(diǎn),在結(jié)尾處“另一聲更深的嘆息”中可以得到印證。整篇習(xí)作借用 “缸中魚”的故事,來傾吐自己的心聲,哀而不傷,讓習(xí)作更具有了文學(xué)的意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