趙桂明
課堂提問是教師實施教學的基本手段,是師生對話的重要形式。閱讀教學中,教師的有效提問既可以調節(jié)課堂氣氛,促進學生思考,激發(fā)學生的求知欲望,又能促進師生有效互動,增強師生之間、生生之間的語言、思想、情感等對話與交流,并有利于培養(yǎng)學生的語文素養(yǎng)。但在平常的教學中,因為提問不當導致課堂氣氛沉悶、師生對話不夠自然、教學流程不夠通暢的現象比比皆是。
一是問題過多,蜻蜓點水
課堂上,教師像連環(huán)炮一樣甩出了四五個問題,感覺學生像草原上的羔羊,一會兒被牽到東,一會兒被牽到西,最終什么草也沒吃到。教師缺乏針對性的語言表達和對學生思維的點撥,僅是一味地提問,給人的感覺就是蜻蜓點水,沒有抓住挖掘和進一步引導的切入點。學生缺少思考的時間,自然對文本的理解就不深刻了。
二是銜接不力,支離破碎
教師提的問題與問題之間缺少銜接,甚至有東一榔頭西一棒子之嫌,如一位老師在教學《誠實與信任》這篇課文時,提問:“在無人知曉的情況下,由感謝到感動,為什么感謝?”緊接著老師又提問了:“曉行夜宿”中的“曉”是什么意思?這種提問實際上并沒有成為進入下一個環(huán)節(jié)的絕佳路徑,思維的引導也就戛然而止,由此造成了教學環(huán)節(jié)之間缺乏自然合理的銜接過渡。兩個問題沒有銜接,學生思維出現混亂,就不可能與文本進行合理對話,更來不及感悟文章語言,對文本的理解就很膚淺了。
三是語言生硬,平鋪直敘
蘇霍姆林斯基說:“教師的語言是一種什么也替代不了的影響學生心靈的工具。教學藝術首先是說話的藝術?!苯處熖釂枙r語氣生硬,就沒有吸引力。如:“讀了第5~10小節(jié),你讀出了什么?”語言就像一道死命令,在學生聽來冷冰冰的,沒有溫度,沒有激情,學生自然也就冷若冰霜了。
提問是語文課堂師生互動的主要手段。它既具有引發(fā)學生深入思考,進行理解感悟的功能,又具有直指教學目標,突破教學重點的作用。一堂好課,需要教師設置精準、有效、恰當的問題,如何讓提問起到牽一發(fā)而動全身的作用呢?
一、提問精當,做到數量和質量的和諧統(tǒng)一
問題是放飛思維和想象的翅膀。問題的出現能讓學生產生一種自我實現的需要,產生一種解決問題的渴求,這種需要和渴求就是學生主動學習的動力。因此,教師要精心設計問題,給學生一泓活力的源泉,要有的放矢地提高學生的語文能力。所提的問題要相對集中,哪怕只有一個大問題,但它是明確的,是落到實處的。把好問題質量關的客觀要求提醒教師要注意所提問題的價值,應能開啟學生思維的廣度與深度。教師要有整體意識,要設置牽一發(fā)而動全身的主問題,這樣課堂就會不蔓不枝,始終圍繞文本中心展開。
比如教學《誠實與信任》一課時,老師可以牢牢抓住一個問題:課文為什么要用“誠實與信任”作題目?隨即要求學生邊讀邊畫出表現“誠實”與“信任”的句子,然后交流,課堂就顯得緊湊了。
鄭板橋有詩云:“刪繁就簡三秋樹,領異標新二月花?!弊钣行У恼n堂也應該是簡潔的。有道是“濃縮就是精華”,教師精挑細選出的問題,要做到質與量的和諧統(tǒng)一。
二、鋪路架橋,把學生逐步引向文本深處
課堂上,學生從未知到已知,猶如涉水過河,不知深淺,課堂提問仿佛鋪橋,能幫助學生順利登上彼岸;課堂提問恰似架梯,能引領學生越過險阻,登上險峰。課堂提問貴在自然,貴在貼切,貴在能“一問激起千層浪”。問題與問題之間要有銜接,前一個問題要和后一個問題相關聯(lián)。
課堂提問要起到引領作用。教學《誠實與信任》一課時,我們可以作這樣的指導性引領:“在和小紅車主人通話的過程中,你覺得‘我的哪些話進一步表現了我的誠實?”啟發(fā)學生去讀去想。后一個問題作提升性引領:“小紅車的主人在和‘我通話時,表示很感動。想一想,小紅車主人感動的究竟是什么?”這樣提問引領,必將產生師生美好的精神相遇,學生的心靈也能漸入佳境,到達文本深處。
三、語言感召,點燃學生的思維火花
語文是學生的精神家園。語文學習的過程是教師引領學生在這個精神家園游歷的過程。因此,教師提問的語言要富有感召力,就像是吹響了戰(zhàn)斗的號角,激發(fā)了學生探究的激情,學生的思維被激活,情感被調動,學的時候才帶勁。平淡無奇的語言,平鋪直敘的語調,波瀾不驚的情感,只能讓課堂成為一潭死水。此種情況下的師生,無論面對面,還是背靠背,都不會燃起思維的火花。
有位專家說得好:“文字是肉做的,有體溫,有生命,有動感!”作為教師,就要善于運用我們自身語言的魅力及感染力,使原本“有體溫、有生命、有動感”的文字插上情感的翅膀,在學生的內心飛翔起來,使學生的情感也變得“有體溫、有生命、有動感”,從而達到“情動于內而發(fā)乎外”的效果。
課堂上,老師提問的語言閃現詩意,躍動靈性,噴涌激情,必能以情燃情,點燃學生智慧的火花,從而讓我們的語文課堂煥發(fā)生命的活力。我們要力求讓提問切實有效,打開學生的智慧之門,喚起他們對于文本的追問,從而引領學生進入文本,真正實現課堂中的師生互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