蔡健
福建背山面海,境內(nèi)江河縱橫,從漢代伊始,民間就盛行龍舟競渡。福建龍舟的船、槳、舵均用杉木制作,用材以福州地區(qū)出產(chǎn)的“福杉”為上。船首安裝木雕龍頭,船身漆繪顏色鱗片,以色名舟,船身長短,劃手多寡,因地而異。端午龍舟季這幾天時間,從閩南到閩東,各地上演著風(fēng)格各不相同的龍舟競渡,簡單的號子聲后面,蘊含著厚重的當(dāng)?shù)匚幕?。人們卸去平日的?nèi)斂、溫和,為爭得本村或本族榮譽,在吶喊聲中角逐競技。
龍海“七甲社”搶標(biāo)
從廈門輪渡碼頭出發(fā),快艇掠過廈門與漳州之間窄窄的海峽,駛?cè)刖琵埥牒??。遠(yuǎn)處是一望無際的紅樹林和灘涂,這次端午節(jié)前夕采風(fēng)的目的地龍海月港,就在前方不遠(yuǎn)處。
古月港和上游的石碼,歷史上“萬棹成集、盛極一時”,是號稱“天子南庫”的商埠港口。航運既盛,修造船也曾經(jīng)是當(dāng)?shù)匾粋€龐大產(chǎn)業(yè)。此次要拜訪的月港鄭水土師傅,便出自一個造船世家。傳統(tǒng)大帆船的時代早已一去不復(fù)返,鄭師傅的家傳手藝卻沒有荒廢,找到了一個新的出路:這幾年,傳統(tǒng)的龍舟活動在鄰近鄉(xiāng)村越來越普及旺盛,制造龍舟的訂單源源不斷。在月港豆巷的一座臨水古廟旁,我找到了鄭師傅的龍舟作坊。作坊里堆滿了木料,空氣中彌漫著樟木和杉木的清香。兩艘即將完工的龍舟正在上漆,準(zhǔn)備趕在中午吉時下水。
豆巷制造的“閩南龍舟”有其特色:龍舟的龍頭是寫意、象征性的。龍舟的“龍須”是將金箔紙折成約1平方厘米的小方塊,綁在一根對折的紅布條上,象征“龍須”;將一塊紅布折成三角形,釘在船頭,象征“龍舌”;將6條龍須等距離分布釘在“龍舌”上,這就成了“龍頭”。下水前,鄭師傅在兩側(cè)船舷的船眼睛各貼上三根紅布條加小方塊金箔的組合,再釘上三根“目周釘”,和傳統(tǒng)的大帆船一樣,從左至右,分別代表千里眼、順風(fēng)耳、媽祖婆。媽祖婆殿后佑護,千里眼、順風(fēng)耳在前觀測,這是千年流傳下來的規(guī)矩。
吉時已到,潮水上漲到了最佳位置。老人們在龍頭前擺上“三牲”,持香對著龍頭祭拜。村民手持香爐,繞著龍舟轉(zhuǎn)一圈。這意味著,將龍舟上的不潔之物驅(qū)走,龍舟變得圣潔而有靈氣。村里的壯勞力大家人手一槳,浩浩蕩蕩地將龍舟劃回村里。
隨著新龍舟下水,龍?!鞍裆狡呒咨纭倍宋琮堉鄹偠梢怖_了序幕。
龍海是著名僑鄉(xiāng),龍船賽會也和僑有關(guān)。600年前,七位鄰社異姓結(jié)拜兄弟同船下南洋,途中遇狂風(fēng),祈水仙尊王佑其兄弟安抵南洋,發(fā)跡后同歸故里還愿,共謀蒲月(即農(nóng)歷五月)于所在甲社舉辦龍船賽會。七兄弟以年齡為序,依次定下初一滄州橋,初二云梯橋,初三莊厝,初四官州,初五翠林,初六萊厝,初七羅錦,在七社之間輪流比賽。后初六萊厝退出七甲社,以初八洪厝補入。這樣的龍船賽會,每五年舉辦二或三次。流傳近代,七甲社輪任會主,主持接待及維持賽會秩序,當(dāng)天作主的那社不扒船,余下六社的龍船分三隊,自午后開始,每社的龍船要扒二十次,一天下來一共比賽六十場。
賽會的比賽方式沿用最傳統(tǒng)的搶標(biāo),各船爭先,以奪取終點水中錦旗為勝。靠近終點的河道水面,橫有三枝削尖的木桿直指標(biāo)旗,搶標(biāo)的龍船,要是避讓不及,船上的壯漢是要被刺得皮開肉綻的,于是比賽愈發(fā)生猛。水里競渡,岸上也不閑著,木偶戲、高甲戲,輪番上演,十分熱鬧。
端午節(jié)榜山鎮(zhèn)“七甲社”龍舟賽共有來自榜山、石碼等七個村14支龍舟隊參賽,比賽分七天進行,每天由一個村輪流做東道主,每天比賽分成2個小組,通過5輪100場500米直道競速比賽,分別爭奪各種錦標(biāo)。龍舟賽舉辦時附近村鎮(zhèn)萬人空巷齊聚河邊觀賞龍舟,比賽場面激烈刺激,十分有觀賞性。不過,龍舟賽并非年年有,一般來說每兩到三年舉辦一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