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年四季之中,每當季節(jié)轉換之時,人體在生理上總有一番較大的變化,特別是中老年和體弱多病者,“春困、秋乏”是其中最明顯的兩個典型表現。在秋高氣爽、金風輕拂、氣候宜人之際,許多人反而出現“秋乏”癥狀,如困倦乏力、眼澀頭暈、提不起精神,等等。
從生理學角度分析,“秋乏”與夏季氣候的高溫酷暑對人體的不利影響密切相關。盛夏酷暑使人產生一系列生理變化,如大量出汗,使水、鹽代謝失調,胃液分泌減少;夏季食欲不振,使人體營養(yǎng)失調,高溫出汗時過度飲水后增加了心臟過重負擔,提高了神經活動的緊張度,加速了人體新陳代謝,更使體內能量過度消耗,出現“夏虧”。夏夜悶熱,使人難以入睡,體倦神乏??傊?,盛夏的氣候環(huán)境使人欠下了一大筆“夏耗生理債”。
進入秋季后,尤其是中秋時節(jié),金風送爽,丹桂飄香,氣溫適中,清心爽神,人體生理功能達到全年中最佳水平,進入了一個周期性的休整階段。秋夜涼爽,常使人舒適入睡,睡眠深沉而香甜,以致清晨醒來后仍感倦怠,甚至白天也想再睡。這就是“秋乏”產生的主要原因。
生理學認為,“秋乏”是機體補償“夏耗”生理債的一種“保護性”反應,也是機體內外環(huán)境獲得新的平衡的過渡現象,是一種正常的生理現象。
如何防治出現“秋乏”癥狀呢?
首先,平時加強體育鍛煉,從總體上增強體質,以減少暑去寒來氣候變化對人體的影響;從中秋起進行耐寒秋凍訓練,提高人體的適應能力。其次,注意勞逸結合,夜間不宜過度娛樂,早些休息,以減輕白天的秋乏癥狀。再次,也是最重要的,即加強飲食營養(yǎng)的調理,適當“秋補”。
人體有“冬胖、夏瘦”的規(guī)律,秋天正是由瘦向胖轉折的階段,為彌補夏日過度消耗,償還“夏耗生理債”,應適當進行“秋補”。秋補的原則是:以平補、清補、食補為宜,對特殊人群則行“藥補”。
對大多數人可選用“平補”之品,即用“補而不峻、不燥不膩”之品,如蓮心、山藥、百合、扁豆和紅棗等消食理氣食品,最好制成藥粥,以幫助調整胃腸功能,增強機體的消化吸收能力,為“冬藏”奠定生理基礎。
針對“秋燥”的氣候特點,應多食些養(yǎng)陰清燥、潤肺生津之品,如梨、蓮藕、荸薺、百合、菱角以及多種秋季新鮮果蔬。有條件者可適當進食較高檔的“藥食兼用”的性能平緩的補品,如桂圓、銀耳、胡桃肉和鴿肉等,以彌補漫長的“苦夏”時胃口不佳而致的營養(yǎng)不佳狀況,且有調補脾胃、養(yǎng)血補氣之功效。藥粥為秋補常用之法,尤其適用于老年體弱者。
(無錫市人民醫(yī)院 主任藥師 陸基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