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語文課程標準》強調“學生是學習的主體”,又指出:“寫作要有真情實感,力求表達自己對自然、社會、人生的感受、體驗和思考?!边@也確乎是語文教學活動中作文教學奉行的不二法則。但是,筆者在多次參加考場作文批閱后,卻對這一理念的執(zhí)行產生了懷疑,生出這樣的想法:我們的作文教學真的關注并尊重了學生的主體性么?為什么總會有大量的考場作文存在寫作主體性缺失的現象?本文里,筆者試著就所接觸的考場作文來談一談作文寫作主體性缺失的問題,說出自己不成熟的看法,就教于大方之家。
一.現象:作文內容主體性缺失
寫作被稱為心靈的舞蹈,是作者以“自我”為中心的富有創(chuàng)造性的精神表達活動,所謂“言由心生”,它強調作者要“在場”,要具有充分的寫作主體性,要以“我”手寫“我”心。這時候,閱讀作文其實就是一種對話??墒且恍┛紙鲎魑膮s常常讓人茫然:在同誰對話呢?因為在幾百字的“文章”里找不到在進行表達、并能夠“交談”的角色,作者根本就沒有在文中“現身”,作文如同一間空洞而雜蕪的屋子,里面沒有主人——作者寫作的主體性消失殆盡。
當作者的主體性“缺場”,“我”從文中消失,必然會導致作文內容處理的失當,往往作文內容缺乏真誠、深摯、積極的生活體驗與反思,既無對作者自我的關照,更不能形成正確的自我認知。
筆者小結其具體表現有以下幾種:
1.文若“懸”河——作文內容“非生活化”
作文內容游離于現實生活,生活性缺失,不能夠表達生活中的感悟,粗看起來似乎“切題”,但是一推敲就會發(fā)現作文的內容要么全靠胡亂編造與抄襲,要么即便寫生活中的事,因寫作主體生活體驗和感悟表達的缺失,也讓人覺得作者是凌空蹈虛,內容飄得沒有分量,作文變相地成為另一種“饒舌”的流水賬、湊字數。
看這樣一個短文片段:
今天,家鄉(xiāng)很美,山清水秀,是個好地方。
春天,山上的小草發(fā)芽了,嫩嫩的,綠綠的。野花也開了,蝴蝶和蜜蜂在花叢中飛著,它們在采蜜?!?/p>
夏天,河里的魚兒多了,河水清清的,清澈的小河伴隨我們度過了快樂的夏季?!?/p>
秋天,田野上的莊稼都熟了,風兒一吹,翻起一層層金色波浪。啊,太美了?!?/p>
冬天,樹林里樹葉都落光了,下起雪來,白茫茫一片?!?/p>
家鄉(xiāng)的今天真好!
(2009,南京一考生,《今天真好》)
應該說作文的構思頗有可取之處,能夠將“今天”虛化并深化,表現“家鄉(xiāng)的今天真好”,將內容確定為對家鄉(xiāng)的描寫也超過了表現“個人”的視野;但是,由于對所寫內容缺乏真摯的生活體驗,對內容的處理卻存在“非生活化”的失當。家鄉(xiāng)今天“真好”在什么地方?不僅僅是環(huán)境,更可挖掘美好環(huán)境背后“美”的因素,即便是環(huán)境,也應當是“家鄉(xiāng)”的。
可是,春天的山,夏天的小河,秋天的田野,冬天的樹林,這種次第的內容表達似乎具體全面,但是個人的生活體驗難覓蹤影,自然不能挖掘出素材背后的“真好”;其次,今天家鄉(xiāng)的“好”更應有“今天”的特色,而不只是亙古不變的筆下山水。生活性、時代性在素材取舍與表達中因內容處理的非生活化消失了。
2.不知所云——作文內容“泛內容化”
一是文中沒有實實在在的內容,沒有作者的觀察和取舍,大量不相干的內容以只言片語的形式雜呈羅列,無來由地東拉西扯,空耍嘴皮子,使湊成“作文”的那些文字虛無縹緲,“形神”散亂,不知所云,通篇似流水帳,只是拼湊字數。如:
如果冷靜的推射入網,那他是德甲球員;
如果發(fā)力抽射,那他是英超球員;
如果在對方后衛(wèi)的干擾下側身凌空抽射入網,那他是意甲球員;
如果選擇死角射入球門,那他是西甲球員;
如果一個黑人繼續(xù)表演著他的踮球過人然后一腳射門射空,那他是法甲球員;
如果轉身把球挑起來然后倒勾,那他是里瓦爾多;
……
(2009,湖北一考生,《站在空門的門口》)
選取作文素材有一個非常重要的原則:在一篇作文里所有事件、細節(jié)都要有一個統一的中心,表達作者真切的生活體驗和思考。
二是認為只要有點體驗和感受,什么都可以拿來在一作文題下寫作,不取舍,不提煉,不挖掘,不切題,用啰嗦的話敘述著與作文要求與題目不相干的事,使作文閱讀價值降低,甚至落空。
比如這樣一段文字:
……
我剛到家就準備拿一盒牛奶喝,無意間看見桌上有兩個黃顏色的水果。
剛開始我以為是芒果,但是體積好像小了點。我急于知道是什么水果,但是不敢嘗,只好先聞聞,那氣味和芒果的氣味差不多。我去問媽媽這是什么水果,她說:“我也不知道。這是從你四媽家拿來的?!蔽乙蛔煜蚱ど弦?。因為當初幾次吃芒果時,我首先咬皮的,那上面有一些苦味。這也有,里面的肉和芒果的肉也差不多,到這里,我確信這就是芒果的程度到了百分之五十。它的核和我印象中芒果的核又有不同了,它的核小,沒有芒果的核大。我又聞了聞,嘗了嘗,和我以前吃的芒果一樣。這種氣味讓我很難忘記,因為它不好聞,但是卻非常好吃。
最后,帶著猜的成分,我作主這可能是芒果。
(2010,南京一考生,《我作主》)
作者到底想說什么呢?是芒果,不是芒果?做什么主?什么也沒說清。就其探尋小芒果是不是芒果這件事而言,不挖掘背后的母愛親情只就事論事,價值就不高,更與“作主”不相干。選材時,要注意材料本身有沒有寫作的價值,是否切題,是否具有較強的情感內涵與一定的主題潛能,要盡可能選取自己經歷中最有感觸的、對于完成作文的要求最有價值的事情,用最合適的素材來完成作文。
3.千人一面——作文內容“非個體性”
所寫人物、事件、情節(jié)可能很切題,感受也真實,但是卻沒有自己的獨特體驗,內容(事件、情節(jié))與感悟本身已經大眾化,沒有一點新意和獨特性。這類作文,讀了前面,就能夠知道它的后面,因為內容相雷同的人們讀過太多。不關注自己獨特的生活經歷和個性體驗,寫被一屆屆的同學寫濫了的事情,甚至情節(jié)經過都一樣,表達的感受和作文內容大眾化、概念化、格式化,內容的非個體性使作文失去了個體生活所賦予的生命氣息。
在學生作文中,常能看到愛因斯坦、愛迪生、牛頓、陳景潤等科學家“被迫”把他們的著名實驗和推論一千次、一萬次不厭其煩地重復著,于是可憐的牛頓無數次地被同一只蘋果砸著,愛迪生的燈泡一回回在實驗成功后被迫再次重來,瓦特的鍋蓋也永遠被同一鍋蒸汽頂著落不下來,富爾頓的蒸汽輪船和萊特兄弟的飛機始終在痛苦地掙扎……
作文的內容是每一個同學自己生活的經驗,它應具有獨特性,甚至私密性,每一個人的生活經歷是不可復制的,作文與它的作者一樣,都應該是獨特的“這一個”(黑格爾語),不應成為“這一類”、“這一批”。注重個體性經歷,作文才會健康、豐潤、美麗。
4.念念不忘——作文內容“超過去式”
總是寫小學時、甚至幼兒園時期的幾件舊事,時間上陳舊,事件本身也總不出有限的圈套,內容缺少對自身“現在”(即時)生活的關注與反映。即使有懷念的情結,偶爾流露可以理解,但是大量作文如此“寫舊”,對于生氣勃勃的中學生來說是不合適的、不應該的;更何況在不斷重復的“童年往事”中,真的懷念情結即便有,可能也已經在作者歷次“翻舊”當中漸漸被滌清了。
曾讀到過這樣的作文:小作者回憶到“小時候”讀小學三年級時,一次遭遇了挫折,老師給了她及時的幫助;老師幫助的過程中,又回憶到“小時侯”上幼兒園時一次老師對她的鼓勵,并且這還是文中敘述文字最多的內容,占去了全文一大半篇幅;然后又回到對小學三年級的敘述,草草收尾,最后總結說:“我現在懂得了,面對困難,你不能怕它,要勇敢,要自己作主?!蔽闹胁粌H寫“小時候”,而且重點還是“小時候的‘小時候”,“現在”的眼前生活到哪里去了?這一點經驗還要從幼兒園時的往事中總結,顯然作者沒有關注身邊生活,不能從最切近的經歷中體驗感悟。那么,這樣的作文內容就值得懷疑,一個漠視眼前生活的人,能有多少“小時候”、“以前”的往事可以回顧?作文“交談”的價值何在?
5.面目猙獰——作文內容“非道德化”
作文內容中蘊含的主題應該宏揚“真”、“善”、“美”,如果是卑俗的、非道德的,即使再真實新穎,也難以讓人認可。錯誤的認知觀和非道德的主題會使文中內容非道德,不再符合人們對生活的道德認識,成為丑陋行為、甚至是有違法律的罪惡行徑的展示。但,這并不是說作文中不可以寫錯誤的事和人,“價值判斷與取向的非道德化是作文內容非道德化的根源;我們即便寫到錯誤的事和人,也要從中反思、總結,發(fā)掘出合道德性的思想感悟,并升格為合乎道德規(guī)范的作文主題”,這是道德生活的必然選擇。
還記得2006年南京市中考,有一作文令人心驚:文中描述一個青年在擁擠的公交車里偷竊、非禮、侮辱一位女士,旁觀的“我”竟然由衷敬佩,并且感嘆:這樣也好,沒什么大不了,強奸女孩其實很簡單。(《其實很簡單》)
偶爾做錯事,是可以理解的,小孩子的惡作劇更是可以諒解的,但是也還要看他如何對待這樣的錯誤。如果做錯了,卻不知慚愧,不思改正,甚至對違法犯罪行為也推崇備至,把錯誤當做驕傲與炫耀的資本,還自鳴得意地記入作文,這就是價值觀出了問題,就不會有正確的“我”,這又豈止是“交談”的問題?
二.探究:尊重學生作文主體地位,守護一個真“我”
那么,怎樣看待這些作文中作者筆下的“我”呢?
其實,作文表達的內容無外乎兩個方面:客觀的世界和主觀的感受??陀^世界通過學生個體眼睛的觀察、經歷的遴選、頭腦的考量后,在作文中展現出來時,已經無法避免地印上了作者個人的主觀色彩,即客觀世界(真實的生活存在)作為作文內容時,這個“世界”某種程度上已經是“作者的”客觀世界,作者主觀上的“我”潛藏在、甚至掌控著作文中的這個世界(生活存在);主觀感受的表達更是直截了當,作文書寫作者個人感受與體驗時,“我”更是鮮明地站立在文字里。所以,每一篇作文里都有一個小小的“我”,個性鮮明,它反映的實質正是寫作主體的自我認知與表達。了解這個“我”的存在,有利于作文教學中準確把握學生的寫作心理,有益于正確引導學生在作文寫作中形成健康、積極、正確的“我”,幫助學生達成正確的自我認知,從而更好地認知、感悟、表達生活。
“我”自始至終的存在是勿庸質疑的,但是存在的方式卻可以辨析,正如事物的發(fā)展往往經歷自發(fā)和自覺的階段,作文里的“我”在學生的作文成長過程中也毫不例外地需要經歷“自發(fā)”和“自覺”這兩個階段。
“我”的自發(fā)的存在,是寫作主體客觀存在的天性流露,是一種自然狀態(tài)下自然而然的表現,自發(fā)的“我”是一種“無意識”的不自覺的存在,學生寫作文時并不一定明確有這么一個“我”在他的作文中。因此,這一個“我”就必然是本真地、不設防地存在于作文中;但同時,它也是充滿變數和隨意性的,在學生明確而正確的價值觀、世界觀形成之前,“我”是野性的,彰顯著生命的自然性。
但是,目前“我”的“自發(fā)”階段中作文教學的現狀往往存在學生對作文里“我”的無意識,甚至不少老師也缺少這樣的“我”的認識,作文教學實際過程中,常伴隨對“我”的漠視與涵養(yǎng)的缺乏。前文列舉的幾類主體性缺失的作文現象,即是這種漠視的結果,漠視甚至還讓一些錯誤的東西占據了本應屬于“我”的位置,將作文導向了錯誤。這些作文里作者筆下的“我”其實正見證了作文教學中主體性關注的缺失?!拔摇笔切枰B(yǎng)的,關注與涵養(yǎng)的缺失使“我”處在這樣的尷尬境地:要么處在“自由自在”的自然生長狀態(tài)中,但是又極易受到外界的影響,出現錯誤,甚至趨于放任與放縱,“我”終會因此而站不正、立不直;要么因為漠視與無意識而備受壓制,作文寫作活動總是以教師的“我”或者考試試題中的“我”來取代了學生自己的“我”,這樣的“我”天生就是異形的,是嫁接式的怪物生命體,它的生命存在只能表明學生作文生命的終結。
因此,盡管“自發(fā)”階段的學生并無太多的醒悟和思考,我們教師卻必須不能在作文教學活動中無視學生自己的“我”,不能不更多地、主動地關注學生的“我”,這樣做的意義在于:能夠給予處在“自發(fā)”階段的學生的自我認知及“我”的成長以正確合理的呵護,既不放縱它,更不壓制它,給予它成長的充分的自由,也施以合理而必要的引導和幫助。最終目的是幫助學生在作文寫作過程中形成一個正確的自我認知,為“我”的自覺階段的到來做好準備。
“自覺”是指自己有所認識而主動去做,自覺的“我”能夠對自發(fā)階段中的雜蕪進行主動清除,對“我”成長的方向進行有意修正?!拔摇钡淖杂X的存在,其實質是學生正確認知的形成,它涉及世界觀、人生觀等價值體系,因此,這時的作文教學仍然應當對學生進行積極的干預,引導“我”的健康成長。
作文教學從來關注的重點就不應該是冗繁的寫作技法和文章形式,它應當全心全意地關注這個“我”的成長,并不懈地幫助它健康地從自發(fā)狀態(tài)過渡到自覺狀態(tài),這是對作文教學主體的尊重,也是教學所要實現目標的根本——只有有了這么一個正確的“我”,表達才有價值。也只有這樣,學生的作文寫作,才會有真正的主體性,學生才會成為作文教學的真正主體。
張家?guī)X,語文教師,現居江蘇南京。責任編校:舒 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