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2年江蘇高考,我縣高三學生李文君的作文被評為滿分作文,得到了高考語文命題組組長、南京師范大學博導駱冬青教授的高度贊賞。全文如下:
憂與愛
老王蹲在墻角,兩手對插在袖筒,終于不耐煩地啐了一口。
小區(qū)近來又開始搞綠化,就在老王所住公寓后,轟隆隆的機子整天響個不停。這咬一口,那兒又吐出來,一排常青植物規(guī)矩地躺在路邊。
而老王進城一年多了,還是不能習慣這個奇怪的地方??吹竭@些小樹,他總忍不住懷念老家那片地。
“噫,種兩壟豆角哪!這么好的地!”他望著花壇,嘆了口氣。
老王從前可是個種田好手,手上老繭至今又厚又硬。
前年拆遷,老王無奈地住進高樓,地耙、平車、鐵锨都沒地兒放,只好當破爛扔了,只一把鋤頭實在舍不得便留在了墻根。
離開了土地的老王像塌陷的土坑,只有被寂寞逼瘋的草在向上生長。
那塊地,他回去看過幾次。曬豆腐干似的被晾在那兒,沒有動靜。
他覺得心疼,那份煩憂藤條般纏捆了笑容。老王是個粗人,提煉不出“家園荒蕪”這樣的概念,他只是擔憂。
像擔憂秋日里留在地里沒收的一畝莊稼,擔憂扔在墻角的一包麩皮,或者一只禿了尾巴的老黃狗。
他拋棄了它們,他被逼無奈。
始終是放不下的,生活可以一夕之間改頭換面,而對土地生生不息的愛哪能說斷就斷?
憂與愛是利箭進入皮膚,因為深,所以痛。
老王渴望重回故土,哪怕再扛一扛鋤頭。
然而作為一個農民,一個失了根的農民,他能如何反抗?唯一可以慰撫自己的,還好,還有一把鋤頭。
“舉——前探——”老王扛著鋤頭在一群老頭老太太前做著示范,“好,回落——收!”戴眼鏡的老人們略顯生疏地扛好了鋤頭。
老王啐了口唾沫在手上,想起前些日子自己被邀來做“鋤頭健身操”的教練,他稍一遲疑地也就答應了。
因為他肩扛鋤頭時,心里那份空落落的感覺才會淡一點,那塊干旱的心地才如久旱逢甘霖——滋潤起來。
最近,老王又開始了新研究——“鐵锨健身操”。
沉溺于此,只因他不知如何排解他的憂,正如不知如何安放他的愛。
駱冬青教授的點評是這樣的:
一篇堪稱驚警的短小說。娓娓道來而內含的憂思反而更加凸顯。作者善于細節(jié)勾勒,于細節(jié)中灌注情致,蘊含深思;全文亦自細故入手,小小鋤頭中承載著對于農業(yè)文明遠逝情境的闊大思慮。由于落實到了農民的感覺之中,文章中呈現的田園“荒蕪”之憂才尤為牽動情思。
其實,這篇作文不過是李文君同學在平時作文基礎上稍作修改而成。下邊就是她的初作。
重拾鋤頭/李文君
老王蹲在墻根,兩手對插在袖筒里,百無聊賴地看看天,又看看地,習慣性地朝手心啐了一口,卻不知道自己要干什么。
小區(qū)這兩天又在搞綠化,就在老王所住的公寓樓后,挖掘機整天轟隆隆響個不停,這兒咬一口,又在那里吐出來。一捆捆的長青植物規(guī)規(guī)矩矩地躺在路邊,就像是等著上臺的龍?zhí)籽輪T。
“堆了這么點兒土就硬說是山,假山也不能這么假吧!”雖然已經進城一年多了,老王還是不習慣這個奇怪的地方,一見到大片大片的草坪,他就忍不住摩拳擦掌,唏噓不已:“噫!這么好的地,種上莊稼該多好!”
老王以前可是個種田好手,只是因為攤上拆遷,才在眾人羨慕的眼光中住進高樓。那些平板車啦、鐵鍬啦、耙子啦沒地方放,只能送人的送人,賣破爛的賣破爛。唯有一把心愛的鋤頭老王實在不舍得扔,就帶進城來。可是城里也沒有田給他種,他只好把鋤頭收進了車庫。
離開了鋤頭的老王就像荒廢了的耕地,只有被寂寞逼瘋了的野草在拼命地生長。
小區(qū)里戴眼鏡的老頭老太們還真不少,每天早晨都浩浩蕩蕩擺開陣勢在門口晨練。老王看不慣他們甩胳膊扭屁股的樣子,所以從來沒有加入過他們,當然也沒有人邀請過他。
忽然有一天,鄰居老孫一大早就敲響了老王的門。“王師傅,有個事兒您可一定要幫忙啊,您在這方面可是行家!”
原來現在城里開始流行一種“鋤頭健身操”,小區(qū)的老頭老太們離開土地時間已久,于是,他們自然而然地就想到了老王。老王矜持地整了整衣襟,很低調地說了句“我試試吧”,低頭進了車庫。
第二天,人們看到老王威風凜凜地站在一大群扛著鋤頭排列整齊的老頭老太們面前,一邊做著示范動作,一邊字正腔圓地喊著口令:“舉——前——落——收——”
老王教得認真,老頭老太們學得也認真,大家很快都進入了狀態(tài)。不知不覺的,城市里的這塊水泥地上竟然重現了若干年前田野里集體勞動的場面。
畢竟鋤頭放下太久了,雖然不是真的刨地,一會兒的功夫,老王也出了一身汗。他放下鋤頭,用袖口擦了把汗。朝手心啐了口唾沫,又掄起了鋤頭。老頭老太們也紛紛啐著唾沫,繼續(xù)做“鋤頭健身操”。
重拾鋤頭,老王忽然覺得腳下的水泥地有了泥土的清香,心里的那塊旱地也像迎來杏花春雨般的滋潤起來。他隱隱約約地想,或許到了秋天,這里也能收獲些什么吧!
李文君同學將《重拾鋤頭》較好的在高考作文中移植,獲得滿分的好成績。她的成功或許只是個案,但是也能給我們一些有益的啟示。
一.作文要寫第二遍
我們平時的作文訓練中,一般每道作文題只寫一遍,老師講評完之后又開始寫下一篇了。這樣的結果是學生每一篇作文都沒寫好,沒有成就感。老師的講評因為沒能派上用場,也全都白費了心血。
在作文訓練中一般要求學生每篇作文至少寫兩遍,直到寫得自己滿意老師也滿意為止。比如這篇作文事實上李文君同學已經寫過三遍,算上高考時寫的那一遍已經是第四遍了。開始的時候,老師給學生布置了一個半命題作文《重拾……》,李文君同學寫的是《重拾鋤頭》,寫一個農村的老人,隨兒子進了城,看到原本該種莊稼的土地都被閑置被占用,自己又因為離開了土地覺得無聊,所以非常苦悶。后來城里突然開始流行“鋤頭健身操”,就是揮動鋤頭來鍛煉身體。老人通過這樣的健身操,重拾鋤頭,又找回了昔日的感覺。
李文君同學寫的第一遍作文并沒有“鋤頭健身操”這個情節(jié),只寫老人在城市的各種不適應,對農村的各種想念。當時老師跟她說,雖然你的作文看不出什么缺點,但是也沒有優(yōu)點,情節(jié)有點空洞,有點俗套,必須找到一個獨特的有個性的情節(jié)來。結果她寫的第二遍作文里就出現了“鋤頭健身操”這個情節(jié),老師告訴她有了這個情節(jié),這篇作文就算成功了。老師打算把她的這篇作文作為范文,于是又和她進一步推敲這篇文章,豐富了一些細節(jié),比如老人因為珍惜土地,看到城里的草坪就想到這些草要是莊稼該多好,還有揮動鋤頭之前往手里吐口唾沫這樣一些細節(jié)。根據商量的結果,李文君同學又把這篇作文寫了第三遍。
正是有了把同一篇文章寫了三遍的經歷,李文君同學對這篇文章的內容已經爛熟于心,對故事情節(jié)每個可能的發(fā)展方向胸有成竹,所以才能游刃有余地進行改造,貼切地把“憂與愛”的主旨融入到了這個故事中去,得到了駱冬青教授“堪稱驚警的短小說”這一高度評價,成為網上公布的為數不多的江蘇卷高考優(yōu)秀作文之一。
所以我們在平時的作文訓練中可以嘗試每個作文題寫兩遍的做法,第一遍訓練的時候只公布作文題,不作任何提示,限時完成,以此提高學生考場作文的能力;第二遍訓練之前老師就第一次作文中暴露出來的審題、立意等問題進行詳細評講和提示,再給學生一節(jié)課的時間修改舊作或者重寫新作。爭取每次作文都能讓學生寫出一篇最滿意的文章來。
二.作文指導要重視個性化
現行的作文教學中,所有的作文指導基本上都是在課堂中進行的。審題方法、立意方向、構思途徑、選材技巧統(tǒng)統(tǒng)面向全體學生講授,不管這些學生能否掌握,是否感興趣;評講的時候也只能就學生作文訓練中有代表性的突出問題進行點評,無論坐在下面的同學是不是存在同樣的問題。即使在作文評語中有一些針對性的建議,但是一來批改的時間有限,無法把自己發(fā)現的問題和盤托出,另一方面因為不是跟學生面對面的交流,自己提供的這些建議也得不到學生的充分重視,致使這些評語不能收到實效。
面對面的批改就能解決上述問題。當然,因為教師的精力有限,根本無法做到對所有同學的面批。但是我們可以根據學生的特點,有選擇、分批次地進行面批,還可以把存在同樣問題的幾個同學叫到一起,以一個同學的作文為例,進行小范圍的集中面批,同樣可以收到良好的效果。
因為李文君同學平時就喜歡寫作,經常跟老師討論一些寫作上的問題,所以老師對李文君同學作文的批改基本上都是面對面的批改。老師在指出她作文中存在問題的同時,也注意聽取她的解釋,根據她的解釋再確定最佳的修改方案。
三.要注重突出學生的特長
李文君同學進入高三的時候,老師發(fā)現她的議論文寫得不夠好,尤其是論證過程,缺乏層次性,但是選用的事例卻寫得很生動。老師認識到她擅長編故事,就有意識地培養(yǎng)她編故事的能力,同時也逐步提高她的邏輯思維能力,以防高考時指定議論文文體。
根據她的特長,老師在面對面批改她的作文的時候,特別注意指導她追求立意的新穎和構思的圓滿,同時提醒她在點題扣題和詳略問題上多加注意,使她寫出的每一篇記敘文基本上都能成為其他同學的范文,極大地增強了她的信心,到后來也能寫出中規(guī)中矩的議論文了。
李文君同學的成功也許只是個案,但是我想,如果老師能把上述做法在平時的作文教學中堅持下去,我想,下一個李文君或許會出現在你的弟子中!
司曉峰,語文教研員,現居江蘇贛榆。責任編校:左曉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