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淑英
摘要:石家莊市是一個資源性缺水城市,多年平均水資源總量21.16億立方米,人均占有量僅為全國平均水平的1/10。受自然條件的限制,全市農村飲水問題比較突出,農民在水量、取水方便程度、供水保證率方面存在著不同程度的飲水困難。因此,農村飲水安全工程建設必要且可行性是本文探討的重點。
關鍵詞:農村飲水面臨新形勢;工程建設必要可行性
1、基本情況
1.1自然地理與水資源狀況
石家莊市位于河北省中南部,太行山東麓,總面積14077km2,其中山丘區(qū)面積7320km2,占全市面積的52%,。包括24個縣(市)區(qū)、223個鄉(xiāng)、4450個村。區(qū)內總人口927.31萬人,農村人口652.91萬人。石家莊是一個資源性缺水城市,多年平均水資源總量21.16億立方米,人均占有量僅為全國平均水平的1/10??傆盟?4.24億m3,其中農村生活用水1.16億m3。多年平均降水量527.6mm,蒸發(fā)量1000~1200mm。降水量年際變化很大,且年內分配極不均勻,十年九旱,由于地上水補給量的日趨減少,地下水開采量逐年增加,造成區(qū)域內地下水位逐年下降。
1.2農村飲水不安全成因及現狀
1.2.1成因。受自然條件的限制,全市農村飲水問題比較突出,農民在水量、取水方便程度、供水保證率方面存在著不同程度的飲水困難。同時,局部污染、高氟和苦咸等飲用水水質不達標,威脅著廣大農民的身體健康。按照水利部、衛(wèi)生部頒布的《農村飲用水安全衛(wèi)生評價指標體系》評價,一是水質性超標,主要包括高氟水和苦咸水兩種情況,主要集中在趙縣、辛集、贊皇三縣;二是水質污染性超標,主要集中在東南部的辛集、藁城、晉州、無極、深澤、趙縣、元氏、欒城等縣(市);三是水源保證率低、用水量及用水方便程度不達標,主要分布在西部山區(qū)。主要原因首先因地理位置、地質構造等自然條件的限制造成的資源性缺水,其次降水量時空分布不均造成的季節(jié)性缺水,第三由于氣候的變化造成的干旱性缺水,第四隨著人口增長、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和工農業(yè)生產的迅猛發(fā)展造成的超采性缺水,第五是受人為因素的影響,使原有水源條件發(fā)生變化造成的人為性缺水。
1.2.2現狀。2005年實施農村飲水安全工程以來,我市在各級黨委、政府的正確領導和有關部門的大力支持下,通過水利系統(tǒng)干部職工的努力,農村飲水工作取得了顯著成效,共完成投資近10億元,其中中央資金5.75億元,其中中央資金5.75億元,省級資金1.93億元;興建飲水工程1212處,解決了1830個村215萬人的飲水問題。但是,隨著經濟社會的發(fā)展,加之近幾年持續(xù)干旱、水污染加劇和飲水標準的提高等多種因素,農村飲水安全面臨新的形勢,截止2012年底,全市農村還有199.93萬人的飲水安全問題沒有得到解決。
2、工程建設的必要性和可行性
2.解決農村人口飲水安全的可行性
2.1領導重視,組織健全。多年來,市委、市政府對農村飲水安全工作高度重視,每年將該項工作列入為民辦實事之一。市政府成立了以主管市長為組長,發(fā)改委、財政、水利、衛(wèi)生等部門領導為成員的農村飲水安全工作領導小組,各縣(市)區(qū)也都成立了相應的組織領導機構。各部門嚴格按照分工,各負其責,各盡其力,協調聯動,合力攻堅,確保工程建設順利開展。同時,市政府還把農村飲水安全工程建設列入政府年度目標考核內容,層層簽訂責任狀,落實目標責任制,強化督導檢查,一月一調度,一季一匯報,確保各項工作措施落到實處。
2.2思路明確,前期工作扎實。一是在大量調研的基礎上,提出了“以群眾為主體,以政府為保障,以市場為依托,充分發(fā)揮三者的積極作用,按照農村飲水安全型的要求,規(guī)?;l(fā)展,標準化建設,受益戶參與,專業(yè)化管理,有效地服務于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的總體思路,使各項工作有章可循,取得顯著效果。二是實行項目村勘驗和審查制度。即在項目落戶前,對項目村的班子建設、自籌能力、自然條件、基礎設施認真進行勘驗和審查,填寫全市統(tǒng)一制定的“石家莊市農村飲水安全項目儲備勘驗登記表”,分村造冊,縣級水利部門存檔備案,充分做好項目村的篩選與排序工作,避免了項目中途變更和重復投資。三是因地制宜,科學規(guī)劃。為突出聯村集中供水和高標準建設水廠,保證供水率,更好地服務農民,于2007年12月和2008年7月,兩次對18個縣(市)區(qū)的《縣級農村飲水安全規(guī)劃》進行了修編,壓縮工程處數,提高單項工程的供水人數,把原來2607處工程壓縮為1908處,其中平原縣由592處壓縮到130處,為大力推進聯村集中供水建設,打下了堅實的基礎。
2.3多方籌資,加大投入。資金是解決農村飲水問題的關鍵,為了實現多元化籌措資金,該市采取了三項措施,一是積極爭取各級財政資金。依據國家政策,結合我市實際,突出區(qū)域特色,有效爭取資金,在爭取省級以上資金的同時,積極主動向領導匯報,與財政部門溝通,爭取市、縣兩級級配套資金,2012年加大到3117萬元。二是積極組織受益群眾籌資投勞。我們對有工程建設任務的鄉(xiāng)村,都提出了明確要求,按照“一事一議”的原則,鼓勵群眾投資投勞。目前,各界群眾籌資興建飲水工程的積極性已經調動起來,深澤縣戶均籌資達到1200元。三是引導社會資金投入飲水工程建設。為使水利工程建設逐步走向市場化,實現建設資金籌措多元化,廣泛宣傳,吸引社會資金,解決了群眾籌資難問題,減輕了農民負擔,取得了良好的效果。
2.4建管并重,強化管理。在建設管理中:我市實行了“兩制”,即“集中采購和縣級報賬”兩項制度;同時嚴把“五個關口”,即“規(guī)劃設計、工程質量、施工隊伍、材料設備和項目驗收”五個關口,確保項目、資金、干部三安全。在建后運行管理中:為使工程持久發(fā)揮效益,一方面市水利局下發(fā)了《關于啟用“工程交付管理使用卡”的通知》, 要求工程建成后,認真填寫全市統(tǒng)一制定的“農村飲水安全工程交付管理使用卡”,項目村和縣水務局各執(zhí)1份存檔備案,沒有該卡,市級不予驗收。另一方面積極探索靈活多樣的管護模式,并初步形成以下三種管理模式:一是對政府投資為主興建的聯村集中供水工程,由縣水務局組建農村供水管理站,負責水費的征收和工程的維護。二是對政府投資為主的單村集中供水工程,由村民議事會指定專人,或工程受益范圍內的群眾成立農民用水戶協會,負責水費的征收和工程管理。三是對以個人為主投資興建的飲水工程,由投資者負責工程的運行管理。
2.5因地制宜,分區(qū)施治。在技術方面,為了解決農村飲水問題,全市水利、水文地質技術人員及當地群眾經過多年的工程建設實踐,掌握了一整套的水文地質勘察及工程建設技術,積累了豐富的建設經驗,總結出了適合各種情況的工程技術模式。一是在淺層地下水不能滿足需求,且有深層地下水賦存條件的地區(qū),采用打深井搞集中供水。二是對于孔隙潛水及淺層基巖裂隙水的開采,多利用大口徑淺井提取。三是對一些間歇性河谷,在地形較狹窄地段,采用截潛流型式截蓄淺層基巖裂隙水。山區(qū)溝谷的上游,常有小泉出露,水量雖小,但常年不干,可將其引集入池,隨蓄隨用。四是在村邊有渠水經過的村莊可建塘壩蓄水或用揚水站提水;在附近有水庫的村莊可采用遠距離管道輸水。五是在水源極缺地區(qū),尤其是莊小人稀、居住分散的村莊,可利用坡面、屋頂、場院等作為集雨場,在雨季接蓄雨洪徑流,經沉淀、過濾后儲存到蓄水池里,供人畜飲用等。因此,在我市進行農村飲水安全工程建設,在技術上是可行和有保障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