臺英
風雨千年。蘆山有著名的民俗文化活動—跩花燈:融合多民族風情,寄托人們美好心愿。地震過后,相信它依然在。
蘆山地震前不久,我去那里采風。
蘆山擁有2300多年歷史,文化悠久,其中,著名的是被列入四川省首批非物質文化遺產(chǎn)名錄的蘆山花燈。
蘆山花燈屬于地方燈戲,俗稱“跩花燈”,據(jù)說興起于漢,盛行于宋,所謂“沿門謳俚曲”(清乾隆《蘆山縣志》)。當?shù)乇硌萦袃蓚€主要角色:一是丑角,也叫“花鼻子”或“三花臉”;一是旦角,也叫“幺妹子”。表演中,角色的眉眼、身段、步法、念白、唱腔等具有祭祀、驅邪的影子,所以,蘆山花燈是“儺中有燈,燈中有儺”,是研究儺戲的活化石。跩花燈的演員土生土長,用方言土語說大實話,時不時插入歇后語,通俗易懂,詼諧機趣,具有濃烈的泥土氣息?;舯硌莶粨駡龅?,村前廣場、田間地頭,隨處即可,伴奏的樂器多少無拘,但二胡不可少。
看蘆山花燈中花鼻子表演,最耐人尋味:反穿皮襖,是羌族同胞的習俗;斜袒半邊膀子,是藏族同胞的穿著;而唱詞和念白又是地道的漢語方言。一種地方戲曲夾雜多種民族風情,說明蘆山花燈是民族融合的產(chǎn)物。有學者認為,2000多年前,蘆山是古青衣羌國的治所,后來秦滅巴蜀、兩漢起又形成連通川滇藏的古道,這里便成為“民族走廊”,蘆山花燈就誕生了。
也有專家說,蘆山花燈與巫術有關,是法事與演藝相結合的儺戲劇種。蘆山慶壇在古代十分盛行,在作法事間隙插演燈戲,可以達到娛人又娛神的目的。久而久之,“燈壇兩開”,蘆山花燈就從蘆山慶壇中獨立出來,成為祈福和寄托心愿的民俗一景:“八月彩樓”。據(jù)明《請建屠侯祠碑記》載,自西魏起,每年農(nóng)歷八月中秋,全城高搭彩樓,歌舞競勝。清人胡聯(lián)云《八月彩樓》曾記盛況:“四十八臺競勝罷,滿城歌舞樂中秋?!?/p>
在蘆山,有一群癡迷的花燈愛好者:職工、教師、農(nóng)民和退休干部,還有家庭婦女、學生。他們組織了蘆山青衣民樂隊,幾乎每天晚上來到縣城北街,集中排練如《妹兒子乖》等花燈劇,隔段時間就跩花燈。
今年67歲的裴體文是藝術總監(jiān)和總指揮,曾師從同村的著名花燈藝人張鳳仁。60年前,裴體文第一次聽見蘆山花燈的曲調,至今不忘、還能唱:“三花臉、花鼻子,都是我們花燈人的名字……”當年,他和一個同齡的女孩桂花,跟在藝人王國忠背后,百看不厭。沒人的時候,他倆扮丑角、演旦角,像模像樣跩花燈。
裴體文扮演花鼻子。演幺妹子的叫余學英,是一個家庭婦女,平常還給人家當保姆。拉二胡的是退休公務員高永軍和退休教師趙德祥、周澤榮,彈月琴的是在職教師雷玉生。
“花鼻子本姓潘,家住半崖上扯風箱……”先登場的是裴體文。他鼻梁上貼了一塊“白豆腐”,手搖一把扇子,邊說邊扭地上臺?!澳銌栁覟樯蹲右N上花鼻子?說來話長,那是2000多年前,劉邦打下天下要吃豆腐,我老祖公磨的豆腐白白綠綠嫩冬冬,動動閃閃香噴噴。那個時候我們想打廣告沒得錢,有了錢又沒得電視打廣告,只好切塊豆腐擱在鼻梁骨上做招牌,一來二去就成了花鼻子啰……”隨后,他一聲長吟“幺妹子……”余學英邊答應邊上臺,后面是手拿長竹竿挑著紅燈籠的一群幺妹子,燭影搖紅?!扒逶缙饋沓礁?,一對情人正相當……”一出《妹兒子乖》“跩”了起來。
除了在縣城表演外,這支隊伍還經(jīng)常移師鄉(xiāng)下,在農(nóng)家小院里跩花燈。在裴體文家中小坐,我看到了當年他為張鳳仁拍的照片,鶴發(fā)童顏,可惜已故多年。張鳳仁丑、旦都能演得出神入化。在蘆山花燈的歷史上,有過很多知名藝人,除張鳳仁外,還有王三巧、程先開、唐玉生、黃步云、任明禮等。其中,名氣最大的是王三巧,新近出版的《蘆山縣志·人物志》中,有他的傳略。
蘆山人說表演花燈是“跩花燈”。一個“跩”字,道出了蘆山花燈的絕活,丑、旦聞“樂”起舞,扭鴨子步,學、說、逗、唱花燈調??上驳氖?,早幾年,在有關專家的幫助下,蘆山花燈從丑、旦的基本舞步中提煉演化出“集體跩花燈”,群眾的參與性相當強。
花燈一“跩”,風雨千年。地震過后,我相信,蘆山花燈依然安好,定會“跩”出今后的風調雨順、國泰民安、幸福祥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