突尼斯被多種文明所洗禮,古羅馬人在這里留下了城堡、神殿、浴池和斗獸場,腓尼基人在這里留下了精致的城邦、雕塑、海港和碼頭,阿拉伯人在這里留下了清真寺、美食、精美的銀器和房屋……遺跡零星散落,但歷史與文明卻永垂不朽,突尼斯人沒有戰(zhàn)戰(zhàn)巍巍地頂禮膜拜,精心保存、生怕破壞,而是與此和諧相處,用一種包容的襟懷擁抱每一位來此的游客,讓大家在此狂歡、見證奇跡。
徜徉在奧克巴清真寺,感受純凈,我們都能在生活中找到自己的本色
凱魯萬位于突尼斯中部偏東地區(qū),現(xiàn)為突尼斯第四大城市。公元670年興建,公元800—909年,阿格拉比德王朝在此定都,凱魯萬自此名聲大噪,成為伊斯蘭四大圣地之一。城內(nèi)街巷曲折、店鋪林立,有80余座清真寺,100余處陵寢,數(shù)十座蓄水池和穹頂室內(nèi)市場。著名建筑有凱魯萬大清真寺、“三大門”清真寺和阿格拉比德大蓄水池等。突尼斯人認(rèn)為,到凱魯萬朝覲7次即等于去麥加朝覲。來到凱魯萬,不僅可以去看看精美的地毯,挑選一塊帶回家,還能徜徉在奧克巴清真寺,在大殿外駐足遐想。凱魯萬是一座圣城,是一座充滿神奇的夢幻之城。
羅馬人在這里構(gòu)筑了世界上最美妙絕倫的斗獸場,讓我們銘記,并狂歡
埃爾·杰姆斗獸場(El Jem)歷史悠久,建成于公元前230年—238,是古羅馬時代的第三大斗獸場,長138米,寬114米,共有三級座位,每級座位之間距離30米,建有500個門,可同時容納3萬人。不少法國著名作家,如莫泊桑、福樓拜等都曾專程來此觀光,并將它描述為“世界上美妙絕倫的斗獸場”、“羅馬帝國在非洲存在過的標(biāo)志和象征”。 不過令人遺憾的是埃爾·杰姆斗獸場雖然經(jīng)常使用卻一直沒有完工。公元前238年,戈爾迪國王在斗爭中落敗,斗獸場自此走向衰落。
在古代,角斗無疑是斗獸場最主要的功能。每次角斗比賽開始之前,政府會提前張貼告示,眾多社會名流前來觀看。大部分參與角斗的都是服刑人員,也有一小部分是為了贏得高昂的獎金,并展示自己的過人勇氣報名參加。斗獸前會很多天不給這些猛獸喂食,它們因為饑餓而按捺不住的怒火和渴望嗜血的欲望可想而知,再加上通常在角斗前會將服刑人員的臂膀?qū)iT劃破,用來刺激猛獸們更為強勁和勇猛的攻擊性,這場角斗注定會是一場慘不忍睹的廝殺。當(dāng)年我們在小說《斯巴達》中閱讀到的“斯巴達克斯勇敢殺死猛獸”的英雄事跡在獸強人弱的情勢下,多半是不可能實現(xiàn)的。
斗獸場圍墻高大,層層拱廊相連,構(gòu)筑典雅,人行其間,仿佛在古代城堡殿廊中穿行。端坐在觀眾席的頂層,俯身下望,偌大的斗獸場,盡收眼底。修建斗獸場的石塊均來自距離埃爾·杰姆30公里外的Salakta, 從石塊里夾雜的貝殼可以得到確證。漫步于斗獸場中,偶爾會看到“某某be here ”的字樣,但其記錄的時間卻可能是1832年,又或是1915年,這些字經(jīng)過時間的洗禮后,也成為歷史的筆跡,不禁讓人感慨叢生。時至今日,斗獸場依然被使用,也是世界上唯一一座全部開放并使用的古斗獸場,每年5月開始的埃爾·杰姆國際交響樂節(jié)El-Jem International Symphonic Music Festival.,在這座古代遺跡上空優(yōu)雅嘹亮地響起,數(shù)萬來自世界各地的人們聚在一起,共同狂歡。幾千年前,這里除了廝殺、鮮血、猛獸的怒吼、奴隸的哀嚎、貴族們的譏笑再無他物,幾千年后的今天,這里只有歡笑與和諧,絢爛與熱情。
作為推羅國子城而構(gòu)建的迦太基,似乎從誕生之日起就具有了女性精巧的氣質(zhì)
迦太基的建立始于一個神話故事的描述。推羅(Try)國王的女兒埃莉薩(Elissa)是一位絕色佳人,她的哥哥、王位繼承人皮革馬利翁(Pygmalion)在一次宮廷政變中殺死了她的丈夫,她被迫帶著手下人和財物從海上出逃,啟程向西駛?cè)ァ?/p>
經(jīng)過重重跋涉,她來到地中海的中心盆地,非洲的外海。船駛?cè)胍粋€海灣,即現(xiàn)在的突尼斯灣,出現(xiàn)了猶如指向外海的一個箭頭般的“幾乎完全被海洋、琥珀圍繞的半島,半島與大陸的結(jié)合處是一道無法逾越的地峽和一串難以翻越的山岡”。受到風(fēng)景的誘惑,埃莉薩—狄多和她的隨從在一片沙灘上岸,正是在那兒,這位推羅公主后來建立了一座城市——迦·哈達什特(Qart Hadasht,腓尼基語,意為新城),并演化為拉丁語的迦太戈(Karthago)或者喀太戈(Carthago),我們現(xiàn)在稱之為迦太基(Carthage)。建城之年始于公元前814年,史詩般的動人故事,帶著些許悲愴的色彩,述說著埃莉薩的聰明和勇氣。傳說當(dāng)?shù)赝林用裰煌饨o公主一塊相當(dāng)于一張牛皮大小的土地,埃莉薩讓人把牛皮割成細(xì)細(xì)的帶子,圈取了一大片遼闊的領(lǐng)地。
腓尼基水手的活動能力盡人皆知。他們往來于地中海的東西航線上,有時候還越過“海格力斯擎天柱”(即現(xiàn)在的直布羅陀海峽),直至大西洋的沿岸,駛向當(dāng)時的海角天涯。依靠著眾多的驛站、錨地和商行,他們得以確立起商業(yè)主導(dǎo)地位和海上霸主地位,并持續(xù)了幾個世紀(jì)。迦太基的日益強盛引起了羅馬帝國統(tǒng)治者的恐慌。反迦太基派的領(lǐng)袖老加圖把來自迦太基的新鮮無花果放在議院展示,闡明來自布匿城邦的新威脅者的繁榮。老加圖在演說中不斷重復(fù)地說著:“必須摧毀迦太基”。一座被當(dāng)時看作世界首富的城市的六個多世紀(jì)的歲月被一個世紀(jì)的布匿戰(zhàn)爭(公元前264-前146)縮短了,腓尼基人建立的迦太基從此從世界地圖上被抹去……
隨著時代的變遷,這座近三千年的歷史名城幾經(jīng)興衰,如今人們只能從留下的斷墻殘柱、墓葬、石碑、鑲嵌畫和挖掘整理的遺物中,窺其繁華興盛之時的面貌。在遺址靠近海邊處,是著名的安東尼浴池(Antonine Baths),于公元145-162年間羅馬皇帝安東尼時期建成的,是古羅馬的第四大浴場。其上部建筑已不復(fù)存在,但從基部殘存的柱石、斷墻、拱門可隱約看出兩邊對稱排列的一間間浴室,更有更衣室、冷水室、溫水室、蒸汽浴室、按摩室、健身房等。浴場用水則從遠(yuǎn)處的山泉通過60公里長的引水渡槽引來。渡槽高6-20米,至今仍遺存數(shù)段渡槽和支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