行走在世界之上無疑有助于加快個體生命之對象化的進程,否則便無法解釋為什么有如此之多的散文家,甚至偉大如蒙田、盧梭者竟然也熱衷于以自然的步伐為寫作綱領。每一個生命都是具有指向性的,也正因為如此我們生活的世界才被賦予了意義,只不過有人積極主動,目的明確,有人消極被動,意識也有欠鮮明。如果說讓生命綻放是天賦的權利,從生存到審美則是一種飛躍,而行走在世界之上不僅為寫作者捕捉生命綻放的那些絢麗瞬間提供了足夠繁復的視角,同時也使散文寫作行為本身具備了個人氣質。對于徐治平先生來說,是散文寫作使他的生活變得具體而充實,在行走中思考,在思考中尋求個體生命與其對象化目標的不期而遇,在相遇中使生命與那個注定屬于它的對象的因緣際會予以呈現。緣結緣散,自然而然,在徐先生營造的個人世界里,寫作與生活的邊界早已不再涇渭分明,所謂寫作不過是關于生活的一種深度體驗,或者簡直可以說是“創(chuàng)造一種新的生活形式,從而在把握我們與自然及其歷史的關系的過程中獲得更大的自由”①。
一
徐先生堅持散文創(chuàng)作已近半個世紀,與散文相伴的乃是近半個世紀不倦的行走,而行走的直接目的則是盡可能地抵近生活,觀察與思考。徐先生的行走于生活之中,如果追溯也許要從遙遠的1963年算起,那時候他還是一個意氣風發(fā)的青年學子?!对诮鸸S叢生的地方》是他正式踏上散文創(chuàng)作之路的一個標志。這篇散文創(chuàng)作于半個世紀前,但是今天讀來仍然不乏撲面而來的清新之氣。在一次頗具浪漫色彩的民間采風活動中,他走進云霧彌漫的大瑤山深處,引領讀者體驗圣堂山隱現在迷蒙云霧里的縹緲神秘,聆聽關于圣堂山上的神奇?zhèn)髡f,而更大的收獲是則是引領讀者親眼目睹了盤瑤族人民群眾如何與大山為伴,積極創(chuàng)造新的生活。金筍叢生于神山之上是傳說更是預言,因為現實中的圣堂山已是一派生機盎然,當地群眾質樸單純,善待自然,他們因此而有資格享受更加美好的生活。從《在金筍叢生的地方》開始,人與自然的關系就未曾離開過徐先生的創(chuàng)作視野,他把寫作置于人與自然的接合處,有意無意地充當著彌合二者裂隙的角色。值得注意的是他的這一價值取向許多年來一直未曾變化過,在近作《西山寓言》中,他表達了希望人人都把自然生態(tài)視為神靈的心愿,他說:“假如人們像敬畏神佛一樣敬畏森林,那將是怎樣一種情景呢?”在廣西巴馬他驚嘆于生命之美與自然之美的奇妙結合,人們之所以長壽原來和他們能夠淡泊寧靜,友善平和,與大自然和諧相處密切相關,也正是在這里他形成了關于生活真諦的抽象而又具體的概括:“只要活得踏實,活得自在,充分享受自然之趣、生命之樂,這就足夠了?!保ā哆祮柹罚?/p>
而《核電站與白鷺村》是人與自然之關系的思考的延續(xù)。從最初作為奴隸匍匐于自然腳下到作為主人向自然予奪予取,這種變化我們稱之為進步。但是文明在削弱自然,所謂人類“進步如同一部只升不降的電梯,全自動、盲目向上的電梯,人們既不知如何走出去也不知它會停在哪里?!雹谌祟愌莼l(fā)展的歷史乃是一部創(chuàng)建并不斷完善生命擴張的邏輯秩序的歷史,唯其如此文明才不會演變成瘋狂,遺憾的是現代文明如同被注射了摧毀一切的毒品,正越來越顯出盲目和無序。面對人類膨脹無已的貪欲,進行某種理性的反思是十分必要的,但是在這種情況下我們卻需要更為理性地追問科技與自然的關系:是站在自然主義的立場拒絕一切科技進步,嚴厲斥責科技進步對自然生態(tài)造成的破壞,還是以寬容的心態(tài)把現代科技納入自然變遷的整體之中?當一些生態(tài)主義者是把二者截然對立起來之時,徐先生的思考顯然有異。在廣西防城港企沙半島,核電站與白鷺村比鄰而居,“一頭是鋼筋鐵骨、雷霆萬鈞,一頭是茂林修竹、銀羽翩躚。一強一弱,一剛一柔,兩者能否和諧相處,共享太平?”帶著對切爾諾貝利安全事故的憂慮,他對核電站的建設者進行了深入采訪。通過采訪他得出了結論:核電建設與自然生態(tài)并不必然要成劍拔弩張之勢,二者也完全有可能譜出一曲人與自然和諧相處的美妙頌歌。科技本身并不具有道德判斷的能力,它最終造?;蛘哔O害人間只是取決于具有價值取向的操縱科技的人。
徐先生是一個愛生活同時也對生活負責的人。愛與責任使他選擇生活作為研究對象并長期執(zhí)著于生活的邏輯的探尋,他對生活的思考則因為個體生命與社會生活的耦合而別具了一種思想魅力。認知生活是人生在世不可或缺的要義之一,問題是又有多少人愿意哪怕稍具理性地思考個人、世界,以及個人在世界之上的確切定位?生存之道其實早已寓含在自然自在的生活之中,自是不必勞神費力地去生活之外緣木求魚,徐先生未曾拒絕平凡瑣細的生活,而是熱衷于日常生活的審美性體驗。但這并不意味著他要向生活庸俗的一面妥協(xié),當人間生活的合理性存疑之時,他的選擇是行走——沿著生命進化的來路上溯。許多年來,徐先生流連于祖國的山山水水,體驗自然的脈動,感受人與自然的相生相依。他努力尋找著關于生活的自然書寫,試圖參照自然的脈動來驗證生活的合法與否。自然賜予了人間生活并操控其變化的步調與節(jié)奏,正所謂道法自然,如果從這一意義上看,回到作為生命源頭的自然之中探尋人間生活的真諦就顯得十分有意義。徐先生沉潛于生活,同時又主張回歸自然,其根本目的乃是回到生活的本源處為重建生活倫理尋找依據。
二
徐先生十分重視在傳統(tǒng)中的行走。不管我們承認與否,日常生活不過是那些業(yè)已成為傳統(tǒng)的經驗累積的遞相授受。所謂傳統(tǒng)有廣狹二義,狹義的傳統(tǒng)意指人類征服自然的經驗累積,而廣義的傳統(tǒng)卻是自然孕育生命的漫長演化過程。徐先生沉潛于生活且視野開闊,他為合理的生活尋找依據,并因此而不惜遍尋古今中外。博大精深的中華文化對他是有影響的,從他的散文中我們可以輕易地發(fā)現道家追慕自然,以人合天的印記,同時其中也不乏儒家的以天合人與佛家的寬容忍耐。他的散文創(chuàng)作中頗有一些從傳統(tǒng)文化中吸取靈感的案例。在《圣種飄香》中,他深入廣西橫縣南山,那里有被譽為“圣種”的白毛茶。對白毛茶的探訪似乎是對一種精致生活的尋訪,但是真正吸引他的卻是當地茶農對于本土茶文化的守護——明代建文皇帝卓錫避難于南山時手植的茶樹,儼然已成為一種久遠歷史的象征?!稛肥顷P于郁江岸邊南國民間風俗的敘事,這一次尋蹤民間再現的是南國古代邊民抗擊侵略者的英雄傳奇,廣西欽州人劉二(即劉永福)抗擊法國侵略者的故事已成為當地八月十五民間風俗的一項重要內容。《南方的太陽》是一篇追溯南方古代民族歷史的力作。銅鼓是古駱越人的圖騰,也是文章敘事的樞紐,它像天上的太陽照穿了歷史的混沌洪荒與當下的村舍祠堂。徐先生跋涉于廣西的崇山峻嶺之間,尋找古駱越銅鼓文化的蹤跡。在一面面銅鼓的器形、鼓面、腰飾之間,他仿佛看到了貴縣羅泊灣的“翔鷺排陣”、西林普馱鄉(xiāng)的“羽人舞蹈”、橫縣伏波灘的“龍舟競渡”。徘徊在北流銅石嶺上、寧明花山崖下,他仿佛看到了村村寨寨,稻菽飄香;左江面上,碧波蕩漾;高山嶺頂,朔風呼嘯……透過這一幅幅古駱越民族社會生活的歷史畫卷,他仿佛感受到了南方古代民族創(chuàng)造的燦爛的生活。傳統(tǒng)文化中蘊藏有民族大智慧,徐先生并不因傳統(tǒng)文化的精粗雜陳而對它表示絲毫的輕視,他以足夠的耐心對那些作為傳統(tǒng)的遺跡細加分辨,并從中剔析出現實生活的依據。
但是,如果人類的進步不可避免,向狹義的傳統(tǒng)告別就是一種必然,徐先生關心的問題是告別狹義的傳統(tǒng)以后,前路又該如何去開辟。沿著狹義傳統(tǒng)的指引上溯,他最終發(fā)現了自然——這個人類語言中含義極為復雜的語詞所標示的那個奇異所在?!堵锅Q坳》引人進入了一個生態(tài)奇觀:“茂密的草木叢中,似乎隱藏著一塊塊棕褐色的石頭。咦,那石頭怎么蠕動起來了?定睛細看,‘石頭身上有許多白色斑點,有的還在扇動耳朵,甩動尾巴,有的忽地躥出樹叢,四處奔跑。”二十多年前的鹿鳴坳有兒時的伙伴阿歡,卻沒有鹿,如今阿歡已成為一個有家有業(yè)的壯年漢子,鹿鳴坳在他的經營下也變成了一個鹿的樂園?!痘③櫋窌鴮懥艘粍t溫情自然的傳奇:云開大山曾經是一個老虎出沒的地方。有一年寒冬臘月,山民們聚集在禾堂上烤火,一只斑斕猛虎突然出現在禾堂邊,有一農婦倉皇逃回家里,才發(fā)現慌亂中竟忘了把孩子抱回來。她“扒到窗口往外張望,只見那孩子還坐在火堆旁打瞌睡,大蟲則蹲在孩子身邊烤火取暖,兩者相安無事。那孩子睡得正酣,身子一晃一晃,腦袋一傾一傾,眼看就要撞進火堆里了。就在孩子即將栽倒火堆的時刻,大蟲就伸出前掌將孩子托住。如此數次反復,待那堆木柴炭火燃盡,大蟲才悄然離去”。老虎作為百獸之王身上帶著未馴的野性,但它們也不乏善良可愛的一面,而人類雖然時常彬彬有禮,有時候卻比老虎更為兇殘。因為人類的肆意獵捕,如今已經虎蹤難覓了。雖然在動物園里還可以看到老虎的身影,但那如羊的溫馴不能不讓人感到失望。當人類親手閹割了那曾經極度張揚的雄性之時,這個精彩的世界無論如何是已經變得殘缺了。這不啻是人類對自身最大的嘲弄。
站在社會生活的邊緣處遙望,徐先生看到了自然的巫魅無限及其生機勃勃。天道人道,原本一脈相承,他深信當自然向人類呈現其無限巫魅之時,卻也為人類驗證了人事的至理:和而不同,過猶不及。徐先生從未有過鄙視傳統(tǒng)的表示,不僅不曾拒絕傳統(tǒng),懷著天人湊合的藝術夢想,他一直在努力進入那個作為生命之本源的廣義的傳統(tǒng)探究生活的邏輯。傳統(tǒng)雖然有廣狹二義之分,其實卻異流而同源?!兑讉鳌酚醒裕骸胺虼笕苏?,與天地合其德,與日月合其明,與四時合其序,與鬼神合其吉兇。先天而天弗違,后天而奉天時。天且弗違,而況于人乎?”③
三
徐先生說他的散文是悄悄飛逝的生活彩蝶、隆隆遠去的時代沉雷的記錄,同時又認為一篇好的散文應該是作家主體意識的坦誠流露。如果說情感是一條河流,那么散文則是漂流在他的情感之河上的幾片艷紅,幾縷馨香。徐先生視寫作為生命能量的一種釋放,吟唱與行走,體驗與融入,一向無拘無束,對他來說寫作緣于對世界的感知,散文只是因世界之精彩而感動的產物。在他的散文中總是活躍著一個自我抒情主體,其突出特征是拒絕心靈封閉,拒絕無限放大一己的悲歡,這是一個能夠理性看待個人與世界之關系的自我,一個向生活尋求靈感以蕩滌內心的自我,一個向自然尋求出路來彌補現代文明之缺失的自我。就整體風格而言,他的散文是一種比較典型的外感—內省型寫作。具體地說,其基本架構受制于個體對外在世界的感應,其抒情傾向則和情緒與自然環(huán)境的協(xié)調程度一致。這種形式特征與他總是把散文置于人與自然的接合地帶有關。
徐先生從不諱言散文寫作是他的一種生活方式。數十年間他走遍了廣西乃至祖國的山山水水,近年又跨出國門走向世界各地,行走使他獲得了寫作的靈感,寫作為他增加了生活的樂趣,事實上寫作與生活的影響是雙向的,正是二者的對立與統(tǒng)一使他的散文具有了深厚的根基?!笆澜绲膹枉炔皇菍ψ匀坏某绨?,而是一種實踐。其手段不在于解決我們現有生活形式的困頓,而是嘗試新的方式,從而形成一種新的生活方式。”④自然是胸懷博大而富有靈性的,對自然的尊重使他的散文獲得了一種外向擴張型的思維方式,從他的散文基本結構模式中,我們可以清晰地看到一種外感與內省的互動。《面朝大?!辈繛成鷳B(tài)筆記》以筆記體寫廣西北部灣的生物多樣性,在這部散文集里北部灣生態(tài)的多姿多彩通過系列化的敘述對象,如金花茶、白面水雞、膝柄木、中華白海豚、丁雞郞、鳳凰花、橄欖樹等得以全景性呈現。系列化寫作是近年來散文形式探索中出現的新現象,就《面朝大海北部灣生態(tài)筆記》而言,既可以把它看成多篇散文的匯集,也可以把整個系列作為一篇散文巨制——這并非毫無道理——其敘述的基本架構是作者觀察點的遷移。金花茶、白面水雞以及膝柄木等作為自然的存在物曾經逍遙自在地生存于自然王國里,當它們進入徐先生的視野,也就成了一種審美的存在,但是我們會發(fā)現在徐先生的散文敘事中,它們并沒有被賦予太多主觀化的色彩,它們仍然享有廣闊的客觀自為的空間,作者是主觀的,卻是退隱的,他并不把持敘事對象,為所欲為,對敘事的進展起維持作用的幾乎是自然的片斷在敘事中似斷還連的呈現。不過就整個系列來看,這又是作者經過認真構思的有意為之。徐先生的散文是主觀的,也是客觀的,其突出特色在于主觀與客觀的統(tǒng)一是有意識的,既不是主觀裭奪客觀,也不是客觀淹沒主觀。
就整體風格而言,從徐先生的散文中透露出來的是一種樂觀明朗。如果說他的散文凝聚著一種美,那么這種美所呈現的主色調卻是積極向上,開闊豁達。散文之中不能沒有作者的自我,正是這個自我“把生活的一個片斷移植進了起突出強調作用的、被全體生活所襯托的境遇之中;這種選擇、這種劃界將其源自主體意志和認知的烙印打在了作品身上”⑤。只是這個自我的思想趣味、情感傾向卻大有不同,徐先生熱愛生活,并致力于理性地認知生活,當他選擇了把一己的悲歡融入火熱的生活,把個人的思考與迅速變遷的時代結合起來之時,已經意味著生活的多姿多彩將深刻地影響他的散文的抒情底色。在他對生活的冷靜觀察中,有贊美,也有批評,但他所做出的一切判斷無不基于一種理解與寬容,是生活決定了他的散文抒情的基本價值取向。散文集《行走美國》是他2002年出訪美國的最大收獲。在抵近美國所做的觀察中,他首先感受到的是夢幻般美麗的自然風光,在夏威夷瓦胡島,“天是這么藍,云是這么白,海是這么碧,沙是這么凈,樹是這么綠,花是這么艷,路是這么光潔,空氣是這么清新”。這純凈的自然讓人的身心也變得純凈透明。他也強烈地感受到了美國文化的獨特魅力,“美麗與死寂,角逐與夢想,歡樂與恐怖,遲鈍與乖巧,強壯與薄弱,富有與貧窮,聰明與愚鈍交織在一起”,造就了紐約這座“夢中城市”。在珍珠港他參觀了肅穆的太平洋公墓,透過紀念堂的墻壁上鐫刻著的一千一百七十七名殉難者的姓名,他看到了美國為人類正義付出的代價,但是,在費城面對獨立宮與自由鐘他也聯想到了馬丁·路德·金著名的演說,聯想到了美國根深蒂固的種族歧視,以及美軍的虐囚丑聞,同時對美國人宣揚的普世價值觀產生了質疑。倘佯在美國的土地上,徐先生時常對中美兩個同樣偉大的民族,兩種同樣燦爛的文化進行對比,他看到了我們與美國的巨大差距,也看到了美國文明自身難以克服的缺陷?!拔覀儾槐亓w慕美國的月亮比中國的圓,不管美國和中國的月亮都是同一個月亮,都有陰晴圓缺?!彼纳⑽闹猿尸F出樂觀明朗的色彩,是因為他曾經無限地接近過生活,并視與世界的因緣際會如同一則極富蘊含的寓言。
【注釋】
①②④[法]莫斯科維奇:《還自然之魅:對生態(tài)運動的思考》,莊晨燕、邱寅晨譯,87,26,153頁,生活·讀書·新知三聯書店2005年版。
③劉玉建:《周易正義導讀》,122頁,齊魯書社2005年版。
⑤[匈]盧卡奇:《盧卡奇早期文選》,張亮、吳立勇譯,26頁,南京大學出版社2004年版。
(魏繼洲,廣西民族大學文學院副教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