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繼昌
奶酪當炮彈
公元14~18世紀,荷蘭北部小鎮(zhèn)艾旦出產(chǎn)的一種奶酪非常流行,那是一種用紅蠟包封的黃色奶酪,長時間存放、運輸都不會變質(zhì),人們也就將這種奶酪命名為艾旦。由于具備保持期超長的特點,艾旦經(jīng)常被當時的海船采購充當遠洋食物。不管是歐洲還是美洲,大部分商船、軍艦的餐桌上都可以看到它的身影。不夸張地說,在軍艦上,艾旦是除了炮彈以外儲存量最多的物品。
19世紀60年代,巴西和烏拉圭之間爆發(fā)沖突,雙方在海上展開連番惡戰(zhàn)。在一次戰(zhàn)斗中,一艘烏拉圭軍艦的炮彈用光了(當時的火炮使用實心彈丸,炮彈其實就是一個個鐵疙瘩),艦長科伊情急之下突然想到船艙里還有大袋大袋的艾旦奶酪,士兵們平時沒少抱怨這種超期存放的奶酪“咬不動砸不爛”,比石頭還硬,這時候正好把它們派上用場。
科伊艦長立刻命令把餐廳里的艾旦奶酪全部搬到甲板上,“不是要在臨死前吃最后一頓,是請敵人吃艾旦炮彈!”艦長指示炮手,按正常的火炮發(fā)射程序先裝填火藥,然后再放入艾旦牌彈丸,發(fā)射。在隨后的幾分鐘里,科伊的軍艦重新怒吼起來。雖然最初的幾枚奶酪炮彈沒能擊中目標,但終于有一枚撞上巴西軍艦的主桅,堅硬的外殼被撞得粉碎,像彈片一樣四處亂飛,恰好擊中了站在巴西艦長旁的兩名士兵。很快,又有四五枚奶酪炮彈擊中巴西軍艦,紛飛的“彈片”打傷了好幾個。巴西艦長見勢不妙,連忙命令撤退。烏拉圭人敗中取勝。
面粉危險,小心勿食
二戰(zhàn)期間,為了向奮戰(zhàn)在中國敵后戰(zhàn)場上的抵抗者提供武器,美國戰(zhàn)略情報局把主意打到了面粉身上。1942年,專門從事秘密行動的戰(zhàn)略情報局研制出許多用于破壞行動的“小玩意”。比如,燃燒到一定高度就會爆炸的蠟燭、能在空中引爆炸彈炸毀敵機的氣壓式引信以及靠海水侵蝕引爆炸毀敵艦的“咸水炸彈”,等等。不過這些裝備的傳奇色彩都比不上被戰(zhàn)略情報局特工帶往中緬邊境的一種新裝備:C型粉狀炸藥。
C型粉狀炸藥是戰(zhàn)略情報局研發(fā)部將面粉和TNT炸藥混合在一起制造的特種炸藥,表面看起來與普通面粉沒什么兩樣。之所以要做成這個樣子,是為了方便把炸藥秘密運送給中國戰(zhàn)場上的游擊隊使用。如果運送者被日本兵的哨卡攔住,完全可以聲稱自己運送的是面粉,如果對方不相信,還可以當場吃點下去。戰(zhàn)略情報局的使用說明顯示,C型粉狀炸藥無毒,可像普通面粉一樣制成面包、餅干等形狀,不得已時可食用。
炸藥做好后,戰(zhàn)略情報局用美國最暢銷的面粉品牌“杰邁瑪阿姨”為其命名。特工弗蘭克·格里森回憶時說:“在游擊隊的營地,我教他們這種炸藥怎么用,先把它們烙成大餅——戰(zhàn)略情報局說‘杰邁瑪阿姨具備普通面粉的一切特性,蒸和烤絕不會爆炸——然后插入雷管。把這樣的一籃子大餅放在某個重要目標前,定時爆炸。”隨身攜帶這種炸藥時萬萬不可吸煙,否則后果難料。同樣,不到萬不得已時也不要吃它。不過弗蘭克卻真的看到過有人吃“杰邁瑪阿姨”烙出來的餅,“有人不顧警告吃了一張餅,這家伙幾乎因此丟了性命?!?/p>
據(jù)統(tǒng)計,二戰(zhàn)期間總共有15噸“杰邁瑪阿姨”炸藥被悄悄運到中國戰(zhàn)場并得到使用。其間,日本人沒有發(fā)現(xiàn)任何破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