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 2012年3月14日第十一屆全國人民代表大會第五次會議通過了《關于修改刑事訴訟法的決定》,至此,我國刑事司法界歷時十余年的刑事訴訟法修訂的爭論塵埃落定,完成了對刑事訴訟制度的重大改革和完善。其中最為引人注目的是增加了“不得強迫任何人證實自己有罪”的規(guī)定,實現(xiàn)了刑事訴訟法的質(zhì)的進步。這具有重要的意義。
關鍵詞 刑事訴訟法 強迫 自證其罪
不得強迫自證其罪原則是指“任何人對可能使自己受到刑事追究的事項有權不向當局陳述,不得以強制程序迫使任何人供認自己的罪行或者接受審判時充當不利于自己的證人”。其主要目的是防止政府以強制手段迫使當事人作出陳述,并以此為證據(jù)對陳述人進行刑事追究。不得強迫自證其罪原則最先起源于十七世紀的英國,經(jīng)過幾百年的發(fā)展已成為世界各國普遍接受的原則,成為當代社會所普遍承認的刑事訴訟準則,被視為是刑事訴訟中對被追訴人進行公正審判的最低限度的保障。
“不得強迫任何人證實自己有罪”如果能夠得到切實的執(zhí)行,則可以對防止和遏制刑訊逼供起到極大的作用,否則,只能是一紙空文。因此,應該深刻的理解此項規(guī)定的深刻含義。
首先,應當確定該條規(guī)定的責任人員。根據(jù)此次刑訴修改的內(nèi)容,責任人員是“審判人員、檢察人員、偵查人員”,即他們不應當實施強制措施迫使當事人作出證實自己有罪的供述等行為。同時根據(jù)法理分析,責任人員不可避免的還要包括相關部門的領導人員,其不能作出違反本條規(guī)定的指令或決定。因此,違反本條法律規(guī)定,直接進行強迫的人員、直接作出相關規(guī)定和相關指令的人員以及明知存在強迫行為而不加制止甚至包庇縱容的人員都應當承擔法律責任。
其次,是對“強迫”含義的理解?!安坏脧娖热魏稳俗C實自己有罪”這一規(guī)定,最關鍵的是要理解“強迫”的含義。強迫的表現(xiàn)形式有多種,刑訊逼供的方式也不可枚舉,因此,聯(lián)合國人權事務委員會指出:不必逐一列出違禁行為,亦不必明確區(qū)分不同種類的待遇或處罰。禁止酷刑不僅指能夠造成肉體上痛苦的行為,還包括能夠?qū)Ξ斒氯说木裨斐赏纯嗟男袨?。所以,強迫不僅僅限于刑訊,長時間對當事人進行詢問而不允許其休息也是強迫,為了獲取口供長時間進行關押也是強迫行為。即使沒有對當事人進行暴力強迫,但是以暴力相威脅也可構成“強迫”,為了落實這一規(guī)定,應當從“不得強迫”入手,即“自愿”,當事人提供證據(jù)、證言、陳述時應當建立在“自愿”的基礎上。
再次,明確“任何人”的范圍。根據(jù)修改后的《刑事訴訟法》第五十條“不得強迫任何人證實自己有罪”的內(nèi)容,此處的“任何人”主要包括犯罪嫌疑人和被告人,但是是否還包括證人和受到指控者的親友或其他人,則是一個應當明確的問題。
對于證人而言,分為兩種情況。一種情況是證人作證會產(chǎn)生對其本人不利的后果,即可能證人本身也會受到刑事追訴,此時則變成了犯罪嫌疑人或被告人。此類證人在國外一般稱為“污點證人”,因此有相應的“污點證人”制度。即這類證人可以以不利于自己的證言證明犯罪,以此來換取減輕自己刑事責任的結果。但是我國沒有此類制度,相應的,我國的刑事訴訟法有“凡是知道案件情況的人,都有作證的義務”的規(guī)定,即證人必須作證。這就與“不得強迫任何人證實自己有罪”的規(guī)定相矛盾,有待研究。我認為在實踐中,我國也可以引進“污點證人”制度,對這類證人采取寬大的處理,而不能以強制的方式取得證言。另一種證人則是作證不會導致自己受到刑事追究的結果的證人。這類證人則不能適用“不得強迫任何人證實自己有罪”的規(guī)定,而僅是適用證人的規(guī)定,可以依法強制其作證,但是也不能以刑訊、威脅、欺騙等方式獲得證言。
至于被指控者的親友是否適用此項規(guī)定,則應當與證人相似。如果作證會導致自己受到刑事追訴,可以引用此項規(guī)定。反之,則適用證人的有關規(guī)定,但被告人的配偶、父母、子女除外。
最后,要準確理解“證實”的含義?!白C實”即證明事實,是根據(jù)有關的材料來證實犯罪事實。我國的刑事訴訟法規(guī)定證明有罪的責任由指控方負責,而被指控方不負有指控責任。根據(jù)聯(lián)合國《公民權利公約》第14條規(guī)定,不強迫自證其罪不僅包括不強迫被指控人做供述,也包括不強迫其認罪。認罪是指被指控人承認對其進行的指控,認罪是可以作為指控成立的證明的。因此,本條規(guī)定中的“證實有罪”是指對受刑事追訴人的一切不利的陳述,包括供述、承認和認罪。嚴格說來,“不得強迫任何人證實自己有罪”不僅包括不強迫任何人提出證實自己有罪的證據(jù)、強迫任何人作出口頭的認罪,還包括有罪的其他表示,如點頭、手勢以及書寫與犯罪有關的經(jīng)歷等。
“不得強迫任何人證實自己有罪”入法,體現(xiàn)了我國刑事司法文明的進步,對刑訊逼供的現(xiàn)象是一種有效地遏制,然而,我們也注意到1996年《刑事訴訟法》第九十三條規(guī)定的“犯罪嫌疑人對偵查人員的提問應當如實回答”的規(guī)定也依然存在。這樣在我國的刑事訴訟法領域,就出現(xiàn)了“不得強迫自證其罪”和犯罪嫌疑人“應當如實回答”并存的立法狀態(tài)。這在事實上具有一定的自相矛盾性。犯罪嫌疑人作為訴訟主體,享有憲法賦予的辯護權,自由、理智、不受壓迫是辯護權的內(nèi)容。對于犯罪嫌疑人,其有權認罪,也有權保持沉默或作無罪辯護,而規(guī)定了如實回答的義務,本身是對辯護權的一種剝奪。這樣,即使“不得強迫自證其罪”入法,也可能會成為一紙空文。同時,“如實供述”的義務并沒有規(guī)定相應的違反責任,不具有應有的強制性,同時在與“不得強迫自證其罪”相對抗時必然會有弱不禁風之勢,因此,我認為可以理解為是一種引導的口號,是“抗拒從嚴,坦白從寬”的當代變形。
盡管我國的“不得強迫任何人證實自己有罪”的規(guī)定有諸多弊端,與“如實回答”的規(guī)定相矛盾,并不包含“沉默權”等,然而我們必須認識到,不得自證其罪原則的確立不是一蹴而就的事情,它的真正確立需要相關法律制度的完善,司法人員法制觀念的轉(zhuǎn)變,刑事技術手段的提高等等,否則,其不能很好的發(fā)揮實際作用。“不得強迫任何人證實自己有罪”的入法,具有極為重大的意義,至少表明我國在不斷加強對保障人權和程序正義的重視,是一個極大的進步,而我們應當以一個循序漸進的態(tài)度對待我國刑事訴訟法的發(fā)展,相信我國的法律在不斷發(fā)展中會日臻完善。
作者簡介:楊曉雯,女,單位:華東政法大學研究生教育院,學歷:碩士研究生,專業(yè):法律碩士(法學),研究方向:綜合法律實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