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俊 王劍
【摘 要】目的:通過對44例川崎病進行回顧性分析,提高川崎病診斷水平,及時治療,改善預后。方法:對我院2006年1月至2013年6月診治的44例川崎病進行分析和總結(jié)。結(jié)果:44例川崎病中男性28例,女性16例,男女比例為1.75∶1,年齡最小為3月,最大為11歲。均以發(fā)熱來診,最短起病時間為1天,最長起病時間為8天,平均為5.6天,主要臨床表現(xiàn)為:球結(jié)膜充血32例(72.7%),口唇改變35例(79.5%),多形性皮疹20例(45.5%),頸淋巴結(jié)腫大37例(84.1%),手足硬性水腫15(34.1%),指趾端膜狀脫皮36(81.8%)。冠狀動脈有病變者9例,其中冠狀動脈擴張者8例,1例僅表現(xiàn)為血管周圍灰度增強。無冠狀動脈瘤形成。隨訪2~6月,冠狀動脈擴張者均恢復。結(jié)論:CRP(≥30mg/l)、ESR(≥40mm/h)在川崎病早期診斷中有提示意義,但不能提示冠狀動脈病變風險。
【關鍵詞】川崎?。籆RP;ESR
川崎?。↘awasaki disease,KD)又名皮膚黏膜淋巴結(jié)綜合征(mucocutaneous lymph node syndrome,MCLS),是一種以全身血管炎變?yōu)橹饕±淼募毙园l(fā)熱性出疹性小兒疾病。1967年由日本川崎富作醫(yī)生首次報道[1]。最嚴重的危害是冠狀動脈病變(CAL),大劑量靜脈丙種球蛋白(IVIG)聯(lián)合阿司匹林已經(jīng)是公認的治療方法,如何及早診斷、及時用藥是臨床工作的重點,現(xiàn)將我院收治的44例KD病例總結(jié)如下。
1 資料與方法
1.1 一般資料 本組44例KD患兒于2006年1月至2013年6月在我院住院治療,均符合第7次世界小兒KD研討會修訂的診斷標準[2]。冠狀動脈病變診斷標準:①正常:冠狀動脈管壁光滑,回聲薄細,不伴任何部位擴張?!?歲冠狀動脈內(nèi)徑<2.5mm;3~9歲冠狀動脈內(nèi)徑<3.0mm;9~12歲冠狀動脈內(nèi)徑<3.5mm。冠狀動脈內(nèi)徑與主動脈根部內(nèi)徑(CA/AO)之比<0.16。②冠狀動脈擴張:內(nèi)徑超過上述數(shù)值但<4.0mm,0.16 1.2 方法 復習44例KD患兒的臨床資料,分別對患兒的年齡、性別、就診時間、主要臨床表現(xiàn)(包括發(fā)熱、球結(jié)膜充血、口唇改變、多形性皮疹、頸淋巴結(jié)腫大、手足硬性水腫、指趾端膜狀脫皮),其他臨床表現(xiàn)(包括肛周潮紅、卡介苗接種處紅腫),實驗室檢查(包括CRP、ESR、血小板)及冠狀動脈損害等臨床資料進行分析。采用SPSS 17.0軟件進行處理,P<0.05為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 2 結(jié)果 2.1 一般情況 44例KD患兒中男性28例,女性16例,男女比例為1.75∶1,年齡最小為3月,最大為11歲,年齡構成比見表1。 參考文獻 [1]梁翊常.諸福棠實用兒科學[M].第7版.北京:人民衛(wèi)生出版社,2005:698-705 [2]Japanese Circulation Society Joint Working Group.Guidelines for diagnosis and management of cardiovascular sequelae in Kawasaki disease(JCS 2008) -digest version[J].Circ J,2010,74(9):1989-2020 [3]李秋.兒科學[M].第7版.北京:人民衛(wèi)生出版社,2010:184-187.[4]李曉惠.川崎病診斷與治療新進展[J].中華實用兒科臨床雜志,2013,28(1):9-13. [5]孫毅平,賈雷等.川崎病并發(fā)冠狀動脈病變危險因素分析[J].中國實用兒科雜志,2013,28(5):386-388. [6]Honkanen V E,McCrindle B W,Laxer R M,et al.Clinical relenance of the risk factors for coronary artery inflammation in Kawasaki disease. Pediatr Cardiol,2003,24:122-126. [7]張清友,杜軍保.不完全川崎病的診治現(xiàn)狀[J].中華兒科雜志,2006,44(5):339-34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