千珠哲
1. 學習規(guī)則,了解規(guī)則。4D空間結構小車模型比賽規(guī)則有不能用膠水粘貼,不可以使用金屬或者其他物品,還有小車在行駛斜坡路段時,必須帶動螺旋槳一起轉動等要求。
2. 頒發(fā)模型材料,初步認識我們的4D空間結構小車模型材料。4D空間結構小車模型材料包括:4個外套黑色輪胎,20個長桿,19個短桿,5個黃桿,31個蓮花瓣,4個白色細桿。
3. 運用科學課上所學到的對比實驗的方法研究4D空間結構小車模型的動力問題。吸取了前年的教訓(只考慮如何減少摩擦力,沒有重視動力來源),用對比實驗的方法,使學生了解:用車論上增加蓮花瓣的辦法來提高提高小車模型的動力加速度,以使小車盡量行駛得遠些(因為我們的小車是沿著45度斜坡向下滑行的)。
實驗設計:
研究的問題:車輪的重量與小車行駛的距離的關系。
猜測:車輪的重量與小車行駛的距離有關系。
實驗器材:4D空間結構小車模型材料,即4個外套黑色輪胎,20個長桿,19個短桿,5個黃桿,31個蓮花瓣,4個白色細桿,壁紙刀、小剪刀\直尺等。
不變的條件:黑色輪胎的個數(shù)不變,小車行駛的斜坡坡度不變。
改變的條件:車輪的重量。
實驗過程:用對比實驗的方法,一組,在車輪兩邊各安裝一片蓮花瓣,外面套上輪胎,沿45度斜面向下行駛三次,并記錄所行駛距離的數(shù)據(jù)。二組,在輪胎兩邊各安裝5片蓮花瓣,外面套上輪胎,也沿45度斜面向下行駛三次,并記錄所行駛距離的數(shù)據(jù)。三組,在輪胎兩邊各安裝13片蓮花瓣,外面套上輪胎,也沿45度斜面向下行駛三次,并記錄所行駛距離的數(shù)據(jù)。
觀察記錄表:
結論:用增加車輪重量(增加蓮花瓣的數(shù)量)的方法來提高小車的動力,進而使小車行駛得遠是可行的,并且可以提高小車的穩(wěn)定性。
4. 研究如何讓小車在行駛過程中使螺旋槳旋轉起來。起初,我研究的過程也和大家的一樣,用車輪帶動螺旋槳,但是,發(fā)現(xiàn)這種方法有很多缺點:1.至少它浪費4個蓮花瓣,意味著我們的小車將減少蓮花瓣帶來的動力;2.很容易發(fā)生偏轉。因為螺旋槳只與兩輪間的一個輪胎發(fā)生接觸,導致兩個車輪所受到的摩擦力是不同,所以不可避免地發(fā)生偏轉,從而影響小車的行駛距離,最多只能行駛4米左右。
5. 研究如何減少摩擦力。減少摩擦力主要考慮兩方面:其一是減少車身與車軸之間的摩擦力,用白色的細桿做車軸,可以大大減少車身與車軸之間的摩擦力。
其二是減少螺旋槳的葉片與軸之間的摩擦力,可以在葉片與螺旋槳支座間加兩個小墊圈(把蘭色的桿切成2MM左右即可作成)的辦法可以減少螺旋槳的葉片與軸之間的摩擦力。
一輛最先進的4D空間結構小車模型就這樣誕生了,經(jīng)測試,它在我的實驗室里最多能行駛6米多!
6. 學生的制作與訓練。首先,要進行制作車身練習。首次練習,可以讓同學們自己想象著做,然后讓他們通過反復試車發(fā)現(xiàn)問題,解決問題。然后可以模仿教練車做組裝練習。在非常熟練的情況下,可以進行在規(guī)定的時間內組裝小車的練習,以提高學生的競爭能力。
其次,進行螺旋槳的制作練習??梢宰屚瑢W們制作2個葉片的、3個葉片的、4個葉片的螺旋槳,看一看,比一比,看哪種效果更好些,制作起來更容易一些;可以制作葉片長一些的,短一些的,看一看,比一比,看哪種更容易旋轉。
第三,還要進行4D空間結構小車模型的調試練習。因為如果我們研制出的4D空間結構小車模型直線行駛性能不好的話,將會嚴重影響比賽成績,因此我們用調試連接前輪與后輪間的兩跟黃桿的方法來調試小車的方向。具體的方法是:右側的黃桿長些,小車向左偏;左側的黃桿長些,小車則向右偏。當然,每次調試根據(jù)小車偏離的具體情況,一定要小心奕奕地進行。
第四,要不斷地進行組裝與試車比賽,讓學生熟悉組裝流程,注意組裝細節(jié),不斷提高4D空間結構小車模型的行駛性能,也讓螺旋槳在行駛過程中旋轉自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