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萍
“義合堂”“義順堂”“雙彩堂”都是老北京天橋著名的中國古典戲法堂號。而朝陽區(qū)建外街道秀水社區(qū)的樊春生,是“義合堂”第三代傳人,也是京城為數(shù)不多、仍然健在的天橋老藝人之一,對中國古典戲法造詣很深。他從15歲起踏入變戲法的門檻,歷盡滄桑60余年,一生中變過的戲法數(shù)不勝數(shù)。但他對別人的真心始終沒變,尊重人、善待人,更是他吸引別人的魅力所在。2012年4月14日,82歲的樊春生收下了他的第10位入室弟子——伍正光。除了這10個弟子,樊春生老人還先后教過200多位學生。
天賦加刻苦 接過“義合堂”的班
初見樊春生老人,感覺他的身上透著干練,氣質(zhì)不凡。身著中式對襟上衣,目光炯炯,銀發(fā)梳理得絲絲有光。
樊春生1930年生于北京。打小生活在天橋附近,對身邊天橋藝人的表演耳濡目染。尤其是看到“義合堂”的藝人手里變幻出的奇妙戲法而入迷。樊春生正是因為擁有在古典戲法上的靈性,15歲時被“義合堂”二代傳人范進寶看中,跟著范進寶學起了藝,不多久便登臺演出。三年后,被范進寶收為徒弟,正式成為“義合堂”第三代傳人。
傳統(tǒng)戲法兒特別講究真功夫。正如人們常說,“戲法兒是假的,功夫是真的。”不經(jīng)風雪苦,哪得梅花香?樊春生學藝刻苦,最終掌握了戲法的四套手彩活“劍、環(huán)、豆、丹”。
樊老說:“變戲法就不怕近瞧。還得跟您說明白了,讓您看清楚了,再變。”果然,他表演“三仙歸洞”時,我離他僅有2尺的距離,目不轉(zhuǎn)睛地盯著看,碗底下的紅布球還是不翼而飛,到了另一個碗底兒里。他表演的變臉、吞寶劍、荒火兒、仙人脫衣、三仙歸洞、空碗奪水、空壺取酒、炒米花等四五十種戲法,多少年來都受到大家的歡迎。
“上臺不論大小,得尊重人家”
從樊春生一進“義合堂”起,師傅既教他手藝又傳授做人的道理:“不管對老的對少的,都得尊重人家。”這樣的教導陪伴樊春生始終。再說了,過去在天橋撂地兒演出,養(yǎng)家糊口,不尊重人、不講藝德、不會說話哪能行得通?
說起樊春生老人的好人緣,大家是有口皆碑。原秀水社區(qū)黨委書記葛羽說:“樊師傅特別熱心社區(qū)的活動,手藝高,人隨和?!备蠈W藝多年的李鸞鳳說:“樊師父看著挺嚴肅,其實他的心特好,什么事兒都不計較。人家都是徒弟給師父買東西,他倒經(jīng)常給徒弟們添置道具?!庇幸淮畏铣鋈パ莩?,輪到一個年輕人演了,他說:“王老師,該您上場了?!眲e人聽后對他說:“他才20多歲,您干嗎管他叫老師啊?叫小王不就得了?!彼f:“上舞臺不論大小,年輕也得尊重人家?!狈线€說:“有沒有本事,不能自己擺譜,得叫別人評?!?/p>
樊春生從小家境不好,練手藝時又吃過許多苦,經(jīng)歷過生活的種種磨礪。所以,對今天的幸福生活非常知足。有兒子們的孝敬,又有眾多徒弟、學生與他相伴,他很開心,用真心與大家和睦相處著。
自從秀水社區(qū)有了多彩的文化活動,許多中外客人更樂于到社區(qū)來。每當社區(qū)里舉行文化宣傳活動,樊春生總是給大家表演幾個戲法助興,而且還總能約請來一些曲藝界的演員為大家表演。變戲法不用太大的場地,在社區(qū)里擺上一張桌子,把道具往上一放,就能變起來。近兩年,社區(qū)到了年三十前,都舉行餃子宴,樊春生的洋徒弟丁波總會帶上一些來自不同國家的朋友一起跟居民們聯(lián)歡。
2008年3月,朝陽區(qū)文化館非物質(zhì)文化遺產(chǎn)工作辦公室了解到樊春生老人的中國傳統(tǒng)戲法,保留著非常獨到的傳統(tǒng)民間技藝。非遺辦將樊春生老人請到文化館,與朝陽有線專門為他拍攝了精彩的絕活表演,錄制“朝陽區(qū)非物質(zhì)文化遺產(chǎn)區(qū)級項目紀實”,作為資料永久保存。
2001年起收徒 傳承“義合堂”技藝
出于對中國古典戲法的喜愛,許多人跟樊春生學起了藝。從2001年5月起,樊春生老人收第一個弟子王金龍開始,他的名氣越來越大,此后基本上是連年收徒。徒弟們中,有“門兒里子弟”,有戲法愛好者,有職業(yè)演員,還有外國友人。但是,越往后,就隔個三兩年收一個。
在樊春生收的10個徒弟中,丁波(Paul Dimelow)有些與眾不同。這是一位來自英國金發(fā)碧眼的“洋徒弟”。由于當年丁波居住在秀水社區(qū)一帶,與社區(qū)里開小賣部的小伙子小軍處得很熟。聽說社區(qū)有位戲法老人樊春生之后,經(jīng)過小軍引薦,便向樊老提出拜師學藝的請求。樊春生覺得,難得一個外國人熱愛中國民族文化和傳統(tǒng)藝術(shù),如果他把中國的傳統(tǒng)戲法帶到國外,也是對中國民間文化的一個推廣。于是,2005年11月20日,在金臺路的一家飯店里舉行了拜師儀式。北京雜技家協(xié)會、北京魔術(shù)師俱樂部、魔術(shù)界、曲藝界知名人士以及樊春生的徒弟幾十人都來參加拜師儀式。由于丁波是外國人,樊春生沒讓他按照傳統(tǒng)的拜師程序來拜師。像師父給徒弟買帽子、徒弟給師父買鞋、徒弟給師父磕頭等儀式都免了,丁波只行了鞠躬禮。被樊春生收作徒弟以來,丁波每到年三十,都會到師父家包餃子、過除夕。他跟樊春生學的手藝也經(jīng)常在大家面前表演,格外有趣。
“我這點能耐不能帶走”
2009年,樊春生收下第9個弟子湯洋時,年屆80了。此后,他常跟大弟子王金龍念叨:“以后‘義合堂的事兒你多操操心吧,我就不多管了?!敝钡浇暧钟龅健?0后”北京小伙子伍正光,樊春生老人又破例再收第10個新徒。
原來,今年32歲的伍正光,是地地道道的北京人。北京雜技團90屆學員,學的是“武活兒”——飛叉、頂壇子、火流星。1995年進入中國雜技團當演員。因為從小喜歡古彩戲法,步入而立之年后還想學學“文活兒”。伍正光從小學雜技,傾慕義合堂藝術(shù),仰慕樊先生,認為樊先生見多識廣,對傳統(tǒng)戲法造詣很深,且為人厚道。便在中國雜技團著名演員張少杰的引薦下,欲拜樊春生為師??煞壬衲?2歲了,收湯洋時就“關(guān)門”了。
怎奈伍正光認準了的事兒非常執(zhí)著,樊先生只教了他幾套活兒,沒想到這個好學的“80后”還真是塊好材料。只去了樊先生家?guī)状危蛯W了好幾個拿手的。樊先生和大弟子王金龍商量了好幾次。王金龍跟師父說:“‘義合堂是老北京民俗文化的載體。它發(fā)源于天橋,有著‘結(jié)四海之義,合天下之能的內(nèi)涵。義者,代表做人;合者,代表做藝。咱們得讓它不斷地傳承下去。再說,收徒就是一個形式,關(guān)鍵在于今后怎樣把這個民間藝術(shù)進行整合、挖掘和展現(xiàn)。既然是門,也是有關(guān)、有開,就收了吧。”樊春生看伍正光的確是變戲法的好材料,也覺得“我這點能耐不能帶走”。就這樣,在大弟子王金龍的建議之下,2012年4月14日,正式舉行拜師儀式。
“說、演、變、練”是中國古彩戲法的四門功課。而處在四門功課之首的“說”,更需師父的口傳心授。伍正光原汁原味兒地跟樊師父學藝。正式拜師這天,伍正光表演的《吃針》就充分展示了他跟師父學到的“說”的本領(lǐng)。只見他邊往嘴里放縫衣針邊說著,待到放進嘴里七八枚針以后,接著對觀眾“說”:“咱們一會兒就該吃午飯了,我先‘墊巴點兒?!本桶丫€當成面條給吸溜了進去。不一會兒,他就開始從嘴里往外抻白線。只見,一根白線上穿著一根針出來了,接著又一根針、一根針地相繼拽了出來。還有,伍正光在表演《三仙歸洞》時,嘴里說著:“我這兒有兩個碗,這兒還有三個包兒。瞧見沒有?扣上這個碗,蓋上那個碗,拿起來這包往里一扔,這就兩個了。”諸如此類,都是他學到的“說”的功夫。
拜師這天,宴請行內(nèi)及曲藝界名人好友。伍正光向師父、師娘行了叩頭禮,買來內(nèi)聯(lián)升的新布鞋,親手給師父穿上。而師父也為弟子伍正光回一頂帽子,并親手戴上。伍正光還向張少杰行了“引薦”禮,與師哥師姐們相聚合影。
拜師儀式上,張少杰叮囑伍正光說:“你今天拜了師,不僅和師父是師徒關(guān)系,還關(guān)系到中國非物質(zhì)文化遺產(chǎn)的傳承。你師父身上的‘活兒多了,而且特棒。你跟師父學東西要‘貪得無厭,把師父身上的文活兒‘榨干。本來你就有武活兒,再加上文活兒,你就全了?!蓖瑫r,張少杰告誡伍正光:“把師父的能耐學到手了,不能忘了師父,要孝敬師父。學老藝術(shù),就是一代傳一代。只有尊師愛徒,繼承才能有發(fā)展?!?/p>
伍正光在拜師儀式現(xiàn)場表演了《吃針》《空碗奪水》《海底撈沙》《三險歸洞》,都令大家刮目相看。伍正光說:“今天,我很高興,這是我人生中的一個新的轉(zhuǎn)折點。”這一切,更讓樊春生倍感欣慰,他覺得“義合堂”有了更多的傳人,能把老北京的民俗文化發(fā)揚光大了,讓更多的人瞧瞧老北京這點“玩意兒”。
(編輯·韓旭)
hanxu716@126.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