楊梅
小學語文是一門人文學科,對學生心靈的影響是極其深刻的。小學語文本身蘊含的理念和情感,對學生情感、態(tài)度、心理會產(chǎn)生潛移默化的影響?,F(xiàn)實中,有些語文教師只是把語文課當做工具課,把優(yōu)美生動的語文教材講“死”,斷章取義,內(nèi)容枯燥無味,毫無美感,更談不上深刻體會作者寫文時的情感,理解作者所抒發(fā)的精神。
誠然,在有限的時間里,當然不可能把一個個學生培養(yǎng)成頗有建樹的語言文學大師,重要的是讓他們在語文教育活動中獲得生生不息的民族情感的熏陶,進而為塑造具有民族性格的龍的傳人打下基礎。讓學生感知中國幾千年傳統(tǒng)文化的溫柔敦厚,樂而不淫,哀而不傷等高貴品質(zhì),塑造至大、至剛、至善、至真、至正、至直的民族性格。
學習上下幾千年的眾多名人名家的文學作品,是為了再造一個當年的李白嗎?當然不是。是為了讓學生更深刻地了解我們民族文學中的精神,它是鑄造民族靈魂的一部分。古詩文中所表達的作者情感或民族精神是不能丟的。如何在有限的教學時間里實現(xiàn)與作者共鳴呢?
一、深入體會課文,挖掘作者豐富的情感因素
語文是語言、文字、文學的綜合。語文是人們傳遞信息、交流信息的工具,無論是繪景狀物還是敘事寫人,都飽含作者豐富的情感。因此,只有教師將體驗到的情感融入教學中,用熱情、激情、真情撞擊學生的心靈,才能掀起學生情感的漣漪,使他們置身于充滿濃烈情感的情景中受到感染。
誦讀無數(shù)名家名作時,我們無不被其中廣闊如宇宙的內(nèi)容所陶醉,所感染,所傾倒和折服。我們從中可以清晰地窺視到中華民族文明與文化的源遠流長。這不但是一種文化的生生不息,更是一個民族的生生不息的脈搏。余秋雨先生說過:中國經(jīng)歷的毀滅性戰(zhàn)亂太多,而唯一沒有毀滅的是那一首首唐詩宋詞元曲,一部部經(jīng)典。這是多么寶貴的財富。
在課堂上,教師和學生共泣,共同沉浸在情感交流的氛圍里。顯然,學生在這種氛圍下,一方面在追尋作者的足跡、情感的融洽,另一方面他們幼小的心靈深處,會獲得一種思想上的震撼與教育。
二、采用不同手段激發(fā)學生的情感點,達到以文育人的目的
如果只是讓學生呆板機械地死記硬背、生吞活剝地接受吸納,則收不到良好效果。只有打動他們的內(nèi)心世界,才能刻骨銘心。那種舍本求末的語文教育模式最終只會使學生興趣全無。
1.用情感朗讀激發(fā)學生情感
文質(zhì)兼美的課文往往音韻和諧,朗朗上口。在朗讀教學中除讓學生讀出節(jié)奏,注重聲調(diào)和音量外,還要滿懷感情、富有激情地讀,讀出文句中的情感、哲理、意境和“弦外之音”、“畫外之音”。教師應該是富有情感的人。教育家第斯多惠說:“誰要是自己還沒有發(fā)展培養(yǎng)自己的情感,就不能發(fā)展和培養(yǎng)好別人的情感?!?/p>
如《筍芽兒》這篇童話故事語言簡潔、生動,讓學生分角色讀課文,要求語言準確、生動、富有感情。在朗讀過程中,有時如滔滔激流彈弦,有時又如春雨漣漣,滋潤心田。通過反復朗讀,激起學生的情感,點燃學生情感的火花。
2.用藝術激發(fā)學生情感
語文和藝術是同源的,將藝術中那些為學生喜聞樂見的形式運用于教學中,是完全可行的。例如,用圖畫再現(xiàn)課文內(nèi)容;用音樂渲染與課文相似的氛圍,想象課文描寫的畫面;用戲劇的形式讓學生扮演角色、擔當角色,激起學生的學習熱情與新奇感,從而使學生更深切地理解課文中角色的思想、情感、語言和行為。
如在教《劉胡蘭》時,全文的情感基調(diào)是哀傷與深沉的,此時放音樂輔助教學,不但可以增進學生對文章的理解,而且可以對課堂氣氛起到烘托渲染的作用。把藝術引進課堂,就是把課文描寫的形象讓學生體會到、聽到、觸摸到,使他們的感受更真切,激起學生的情感,更深刻地理解課文所表達的意念。
3.用體態(tài)語言顯示情感
眼睛是心靈之窗,臉面是心靈之鏡。師生的面目表情、動作神態(tài)、動態(tài)的無聲語匯,蘊含了大量的情感信息,是師生心理交流的重點。在課堂教學中,教師應根據(jù)教材提供的情感線索,恰如其分地用自己的面目表情、動作神態(tài),直觀、形象、真切地進行情感體驗,產(chǎn)生共鳴。
此外,適時引入錄像、幻燈、電腦軟件等進行教學,讓學生以良好的心理狀態(tài),輕松愉快地學習,能最大限度地開發(fā)其潛能,收到令人滿意的學習效果。
提倡語文情感教育,并不意味著我們在學習語文時不再需要理念,不再需要分析。在語文教育活動中,對幾千年來的精彩紛呈的文化、文學、語言進行理智的分析,辨?zhèn)稳ネ?,有助于我們在學習、生活、工作里更加游刃有余,更重要的是從中能更好地了解作者的情感,與作者產(chǎn)生共鳴,繼承和發(fā)揚我們民族文化的精粹,從而實現(xiàn)民族文化的延續(x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