馬容雪
隨著時代的發(fā)展和人們婚姻家庭觀念的變化,離異家庭日益增多,離異的原因很多,他人不必問,但同情憐憫父母離異的孩子是共同的,對于單親家庭中的幼兒來說,如何正確教育和指導這些孩子成了幼兒園工作者的一大難題,我們要怎樣才能使單親家庭的孩子形成積極良好的情緒和健康的人格,筆者認為以下方法可以一試。
一、加強家長工作
離異的家庭在教育幼兒方式上有兩種類型:拋棄型和溺愛型。拋棄型的家長視子女為累贅,訓斥、打罵、壓制是其常用的教養(yǎng)方式,幼兒常覺得生活在不安全的環(huán)境中,因而常表現出焦慮、不安、緊張恐懼、煩躁易怒、孤獨無助等消極情緒,常常出現攻擊、破壞、欺負他人的行為,而這一切行為只是為了引起別人的關注。
溺愛型的家長以物質生活的溺愛,精神上的專制來教養(yǎng)孩子,他們在生活中對孩子百依百順、包辦代替,認為孩子已經沒有了一個完整的家庭,所以要給予他們更多的愛,同時又對孩子寄予過高的期望,對孩子提出一些過高的要求,往往讓孩子不能接受,而這些教養(yǎng)方式讓孩子做事有始無終、依賴性強、任性嬌氣、自私自利,因此,教師要針對上述兩種家庭的教育進行適當的干預,使家長注意良好的家庭環(huán)境和家庭教養(yǎng),教師要站在“敬業(yè)奉獻”的高度,盡自己最大的努力,加強家長的個別工作,以自己的“誠心”換取家長教育幼兒的“熱心”和“真心”,讓家長明白,不恰當的教養(yǎng)會對幼兒造成的傷害,使家長做到理智、科學地教育幼兒。另外,應該取得另外的父(母)的理解和支持,盡他們的責任義務,使幼兒得到無可取代的親情滋潤。
二、正視理解離異家庭幼兒的消極情緒
家庭離異以及由此帶來的消極影響是客觀存在的,因此對于離異家庭幼兒的消極情緒和行為,教師首先應做到理解和寬容,讓幼兒知道擁有消極情緒并不可恥和怪異,也不必為此感到內疚和不安。
其次,要創(chuàng)造機會鼓勵和支持幼兒通過合理的渠道表達宣泄消極情緒,教師要多和幼兒個別交談,樂于當幼兒的忠實聽眾和知心朋友,鼓勵幼兒談論自己的情感,教師還應當為他們創(chuàng)造表達的機會。
再次,要教給幼兒轉化消極情緒的方法,即利用幼兒情緒易轉移易感染的特點,引導幼兒將產生的強烈的消極情緒,使原有的消極情緒逐漸被積極情緒所取代。
三、滿腔熱情地愛孩子
由于家庭離異,幼兒源自父母的愛少了,甚至被剝奪了,安全感、滿足感和幸福感都無從體驗了,由此導致心理失衡和行為失調。同時,幼兒也時刻渴望從其他渠道中得到愛和情感的撫慰,離異家庭幼兒不聽勸說,喜歡做惡作劇,期望從自己的這些不當行為中得到成人的關注。
教師對孩子正常的情感需求要引起重視,除加強家長工作,盡可能使幼兒情感需求在家庭中得到滿足之外,教師在幼兒園里即當嚴師、又當慈母,要給予幼兒溫情與慈愛,具體包括尊重幼兒人格,充分接受兒童,信任兒童,積極對幼兒行為作出反應,對幼兒表達關懷和愛等。
單親家庭的孩子更需要愛,我們在教育過程中要有耐心,更要有愛心,無私的愛心可幫助他們拋棄被扭曲的自我,重樹自尊,以健康的心態(tài)步入社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