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耿
摘 要:美術作品的原件所有權屬于物權范疇,與美術作品的著作權完全屬于不同的法理領域,但是,由于美術作品原件的轉移和其著作權的轉移,往往會出現(xiàn)各自權利主體不一致的情況。由此,勢必引起美術作品原件的物權和美術作品著作權直接發(fā)送沖突,本文重點圍繞《著作權法》第十八條的規(guī)定,初步分析了美術作品原件所有權轉移之后,與展覽權、發(fā)表權以及作者親自復制品的著作權之間存在的沖突,以期望拋磚引玉,推進著作權的立法及司法工作。
關鍵詞:美術;作品;所有權;轉移
我國《著作權法》第十八條規(guī)定:美術等作品原件所有權的轉移,不視為作品著作權的轉移,但美術作品原件的展覽權由原件所有人享有。美術作品原件的所有權與美術作品的著作權并非同等法律概念。在現(xiàn)實生活中,美術作品原件所有權的轉移,往往會誤以為美術作品著作權隨之發(fā)生了轉移,但是,取得美術作品原件的所有權,不等于就取得了該美術作品的著作權。舉例說明,某畫家張三將其所創(chuàng)作的一幅國畫賣給了某收藏家李四,收藏家李四當然取得了該國畫的所有權,李四合法占有該國畫,他可以自己欣賞,也可以提供給他人欣賞、李四也可以出賣甚至丟棄、毀掉該國畫;但是,收藏家李四對該國畫沒有署名權,沒有修改權和保護作品完整權,也不能擅自將該國畫讓人出版發(fā)行。與之相應,該國畫的著作權仍然屬于創(chuàng)作該畫的畫家張三。由此可見,我國《著作權法》確定的原則是:美術作品原件所有權的轉移,不視為美術作品著作權的轉移,對此本條的例外規(guī)定是,即美術作品的原件所有人享有對美術作品原件的展覽權。根據以上的初步分析,結合美術作品所有權轉移的司法實踐中出現(xiàn)的問題,我們有必要對此進行更進一步的a分析,以便在瀝青法理的基礎上,深入發(fā)掘現(xiàn)行立法的
特點,揚長避短的指導我們的司法實踐工作。
美術作品著作權中的“展覽權”,也稱公開展出權,是指公開陳列美術作品、攝影作品的原件或者復制件的權利。它是著作財產權中的一項重要權利。展覽的對象主要是美術作品和攝影作品,但也不排除文字作品的手稿等可以展出的其他作品。美術作品展覽權包括作品原件和復制件的展覽權,但是,原件所有權人只是享有“原件的展覽權”,并不享有著作權。
以下將從美術作品的物權與展覽權的沖突、美術作品的可復制性分別與物權和展覽權的沖突等方面分析《著作權法》第十八條規(guī)定的不恰當性:
一、將美術作品原件之物權,和美術作品原件所承載的著作權進行分離,導致原件的物權和原件所承載的著作權之間的沖突
物權,是指權利人依法對特定的物享有直接支配和排他的權利,包括所有權、用益物權和擔保物權?;蛘哒f,指自然人、法人直接支配不動產或者動產的權利,包括所有權、用益物權和擔保物權。不動產指土地以及建筑物等土地附著物;動產指不動產以外的物。制定物權法,對明確物的歸屬,充分發(fā)揮物的效用,維護經濟秩序,促進社會主義現(xiàn)代化建設,具有重要意義。
著作權也稱版權,是指作者及其他權利人對文學、藝術和科學作品享有的人身權和財產權的總稱。分為著作人格權與著作財產權。其中著作人格權的內涵包括了公開發(fā)表權、姓名表示權及禁止他人以扭曲、變更方式,利用著作損害著作人名譽的權利。著作財產權是無形的財產權,是基于人類智識所產生之權利,故屬知識產權之一種,包括重制權、公開口述權、公開播送權、公開上映權、公開演出權、公開傳輸權、公開展示權、改作權、散布權、出租權等等。著作權要保障的是思想的表達形式,而不是保護思想本身,在保障私人之財產權利益的同時,須兼顧文明之累積與知識之傳播,算法、數學方法、技術或機器的設計均不屬著作權所要保障的對象。
1.美術作品原件所有權,與美術作品的著作權是不同的概念。
依據《著作權法》的規(guī)定,美術作品的著作權可以由作者原始取得,或者由其他自然人、法人和其他組織通過購買、贈與或繼承等方式繼受取得著作權。
美術作品原件具有特殊的藝術價值和不可再現(xiàn)性,美術作品的原件可以通過出售、贈與、遺贈、繼承等方式轉移到作者之外的人,依據《物權法》等法律規(guī)定,原件的合法所有權人,依法對該物享有占有、使用、收益、處分的權利。
2.將“原件展覽權”獨立于著作權,而歸屬原件所有人,客觀上造“原件展覽權”和“復制品展覽權”之間的沖突
美術作品的著作權,不因美術作品原件之所有權的轉移而發(fā)生變化,但是,我們必須認識到著作權中的“展覽權”也包括了“復制品”的展覽權,比如:意大利文藝復興時期著名畫家達.芬奇的《蒙娜麗莎的微笑》在各地展出了大量的復制品,而其真跡是在法國巴黎的羅浮宮博物館。
對于美術作品而言,原件展覽權和復制品展覽權,都具有財產性。按照《著作權法》第十八條的規(guī)定:原件所有人僅享有該作品原件的展覽權,即公開陳列美術作品、攝影作品的原件的權利,而美術作品的作者仍然享有該作品復制件的展覽權。盡管原件因其是真跡而與復制品在展覽的角度有著巨大的差別,但是,“展覽權”本身是展示美術作品的權利,對于美術作品的展示,“原件”和“復制品”都能體現(xiàn)美術作品的構思、制作、韻味、意境、風格等等體現(xiàn)作者藝術素養(yǎng)和功底的藝術;因此,“原件展覽權”和“復制品展覽權”勢必存在沖突。
3.將“原件展覽權”獨立于著作權,而歸屬原件所有人,勢必造成“原件展覽權”與“美術作品發(fā)表權”之間的沖突
發(fā)表權,又稱公表權,屬于著作人身權,指作者享有將作品公之于世的權利。發(fā)表權的內容,包括發(fā)表作品與不發(fā)表作品兩方面的權利。發(fā)表作品權,含何時發(fā)表、何地發(fā)表、以何種方式發(fā)表作品。出版、公演、廣播電臺電視臺播放都是發(fā)表的形式。不發(fā)表作品權,指作者對其作品享有不公開的權利。發(fā)表權是作者人身權利中的精神權利。
發(fā)表權的行使只能有一次,作品的發(fā)表,應當是首次向社會公開,如果作品已經出版或者將作品展覽過,說明作者已經行使過發(fā)表權了。發(fā)表權應當由作者享有,但在某些情況下,可以推定作者將其發(fā)表權轉移給作品的合法使用者行使。對于作者死亡以后尚未發(fā)表的作品,《中華人民共和國著作權法實施條例》規(guī)定,作者生前未發(fā)表的作品,如果作者未明確表示不發(fā)表,作者死亡后50年內,其發(fā)表權可由繼承人或者受遺贈人行使;沒有繼承人又無人受遺贈的,由作品原件的所有人行使。所謂未發(fā)表作品,是指作者尚未行使公開披露權利的作品,即使他已向一些特定的人士透過作品,包括以照相復印獲得的復制品,也仍然是發(fā)表權控制的范圍屬于未發(fā)表作品。
由此可見,對于尚未發(fā)表的美術作品,物權意義上的原件展覽權與美術作品發(fā)表權之間客觀上存在沖突。
在這個問題上,我們可以對比一下國外立法,日本1970年《著作權法》超越《伯爾尼公約》的框架,特別賦予美術作品作者一項財產權——展覽權。該法第25條規(guī)定:“對美術作品,按照其原作進行公開展覽的權利屬作者專有?!闭褂[權的賦予確認了作者在美術作品原件上的利益,因此,日本著作權法上的美術作品著作權有兩個支撐點,一為美術作品,一為美術作品原件。需要說明的是,日本《著作權法》第18條第二款同時作了如下規(guī)定:“在下列場合,推定作者已同意各項所列舉的行為:轉讓尚未發(fā)表的美術作品或攝影作品原件時,通過展覽原作的方法將這些作品提供給公眾?!憋@然,此條款意在解決美術作品的發(fā)表權問題,但據其言下之意,美術作品原件所有人對美術作品原件享有展覽權當無疑義。依法理分析,美術作品作者依其著作權展覽美術作品,美術作品原件所有人依其所有權展覽美術作品原件,兩者各行其道,并無妨礙。然而,兩者展出的畢竟是同一對象,那么,當美術作品原件所有權轉移時,作者如何行使展覽權?而當美術作品原件所有權轉移后,兩者需同時行使展覽權時,孰者為優(yōu)?日本《著作權法》沒有明確規(guī)定。
二、由于美術作品所有權人只擁有原件的展覽權而沒有著作權,如果作者重新復制若干個美術作品的原件,那么,“原件展覽權”將可能被濫用,導致缺乏藝術價值,失去權利保護意義
由于,美術作品的可復制性,更需要值得關注的是,美術作品的作者所重新復制的若干個美術作品,是否當然具備“獨立”的著作權而有別于之前的美術作品,由此是否引發(fā)這些“相似的”原件的著作權之間的沖突,這也是司法實踐中需要重視的問題。
美術作品原件的所有權(即物權)是依附于原件的,如果作者以同一美術素材為內容,復制出已有的美術作品時,將會出現(xiàn)若干“相似度”極高的“作品原件”;與之相應的所有權人,各自展覽自己手里的原件的時候,原件展覽權失去實際的意義了。
法國1992年《知識產權法典》著作權卷第L.111-3條規(guī)定:“L.111-1條規(guī)定的無形財產權與作品原件的財產所有權相獨立。作品原件取得人不因取得原件本身獲得本法典規(guī)定的任何權利。這些權利只屬作者及其權利繼受人本人,但作者及其權利繼受人不得要求原件所有人交出原件供其行使權利之用。但原件所有人明顯濫用權利妨礙發(fā)表權的行使時,大審法院可根據L.121-3條的規(guī)定采取一切適當之措施”,該條款對美術作品著作權與美術作品原件所有權作了明確的劃分。在法國知識產權法典中,由于立法者考慮到美術作品與美術作品原件不可分離,故以美術作品的發(fā)表權來制衡和約束美術作品的物權,以期調和該兩項權利間的沖突。美術作品的發(fā)表權是著作權中處于首位的精神權利,因此,美術作品發(fā)表權的行使如果遇到阻礙或者限制,美術作品作者的其他精神權利與財產權利便無從實現(xiàn)。禁止美術作品原件所有人濫用權利以維護作者對美術作品發(fā)表權的行使,這可以達到維護美術作品著作權人的其他利益并促進文化藝術創(chuàng)作之目的。結合之前分析的,作者對美術作品復制出的“原件”之物權和展覽權,客觀上已經可以覆蓋之前的那一份美術作品原件,該作者復制品的發(fā)表權、展覽權、物權也自然與之前那份美術作品原件發(fā)生沖突。
綜上所述,《著作權法》第十八條的規(guī)定,僅僅將美術作品的原件展覽權剝離出著作權而歸屬于原件所有人,而缺乏相應的跟進配套規(guī)定,客觀上存在諸多的不完善,期待后續(xù)立法工作給予必要的關注和完善,以提高作者的創(chuàng)作積極性,促進社會主義文藝創(chuàng)作的繁榮以及文藝作品市場的良性發(fā)展。
參考文獻:
[1]袁志斌:《 發(fā)表權與展覽權的沖突辨析》,《當代法學》, 2003年第 1 期.
[2]譚筱清: 《對著作權法中轉讓規(guī)定的理解與適用》, 《法律教育網》 ,2003年6月27日.
[3]畢榮建:《論發(fā)表權》,《吉林大學》博士論文,2009年.
[4]楊延超:《作品精神權利論》,法律出版社,2007年4月.
[5]梁志文:《我國著作權法上未發(fā)表作品的合理使用及立法模式》,《法學》2008年第三期.
[6]唐昭紅:《美術作品著作權保護的比較研究》,《233網校論文中心》,2008.05.14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