寶寶的書
《你是誰的老鼠?》
小老鼠的媽媽被貓吞了、爸爸掉進陷阱里了,姐姐離家出走了……他該怎么辦呢?小老鼠開動腦筋,使出各種計謀,終于讓一家人團聚,它也成了眾人眼里的大英雄!這本書不但能加強孩子與親人之間的歸屬感,還鼓勵孩子從生活中找到自己的價值。
《有些時候,我特別喜歡爸爸》
書中的每一頁都以不同的動物形象來描繪父子相處的情景:兔子爸爸和孩子一起種菜,鴕鳥爸爸給孩子彈吉他聽,螞蟻爸爸給孩子買棉花糖吃……以一個小孩子的口吻,講述了“有些時候我最喜歡爸爸”的理由,爸爸帶給他們的不僅僅是溫暖和安全感,更有一點點冒險和搗蛋的機會;從爸爸那里,他們獲得了幽默感,也獲得了成長的勇氣!
《地鐵開工了》
地鐵已經(jīng)成為我們出行時必不可少的交通工具,但是了解它的建造過程的人卻很少。這是一本講解地鐵修建過程的繪本,作者加古里子用他代表性的非??蓯鄣墓P觸細致地描繪了地鐵隧道是怎樣挖掘和修建的。最具有吸引力的就是修建過程中使用的各種器械,比如說“盾構(gòu)機”了,一個滿滿的對開頁,細細的勾勒出了盾構(gòu)機的全貌,真的是太厲害了!
《生命是連在一起的》
從生命誕生的瞬間到盛極一時的恐龍時代,作者中村運簡單清晰地描繪出了如今世界的各個生物時代。文中有這樣很有震撼力的一句話,“可以說,所有的生物都是通過遺傳因子緊密相連的兄弟姐妹哦”,如果我們每個人都這樣想,那么這個世界上將不會有戰(zhàn)爭和犯罪吧。
《野兔蓋房記》
野兔受夠了從一個灌木叢到另一個灌木叢的顛沛流離、風(fēng)吹雨淋的生活,他決定為自己蓋一座房子。房子該怎么蓋呢?他一點都不知道,于是去請教好朋友鼴鼠、鸛鳥和小豬,他們會給他什么樣的答案呢?
《歡迎來到布谷鎮(zhèn)》
布谷鎮(zhèn)上的嘰里呱啦咕嚕太太是一個不太符合成人世界單調(diào)法則的成年人,整個小鎮(zhèn)上只有孩子才能理解她。直到來了很多很多陌生人,整個小鎮(zhèn)只有嘰里呱啦咕嚕太太才能與他們交流,大家才明白:世界上有很多“不同”,不能因為不了解就否定。
爸爸媽媽的書
《涂鴉,寶寶說給世界的話》
當寶寶用小手蘸著顏料在紙上涂來涂去時,他選擇的顏色,涂抹的方式,都是他內(nèi)心的表達。這些看起來毫不成形的涂鴉,每一筆都有它的意義。對各種不同的涂鴉方式(包括顏色、圖案、布局、握筆等)進行解讀,幫助父母讀懂孩子的個性、情感以及心理需求。
《優(yōu)秀兒童的白金品質(zhì)》
情商和品格對于一個人一生的成就和幸福起著至關(guān)重要的作用。本書作者陳平是一名聯(lián)合國教科文組織的文化官員,也是跨越東西方文化的育兒專家,同時還是一個頗有教育心得的兩個孩子的母親。書中以她自己生活中的一系列育兒小故事,從自身的教育感悟出發(fā),結(jié)合中外教育理念和體制的差異化思考,總結(jié)出培養(yǎng)孩子優(yōu)秀品質(zhì)的25個家教秘訣,打開了兒童德育國際化的全新視野。
《李中瑩 親子關(guān)系全面技巧》
華人世界的國際級NLP(身心語言程序?qū)W)大師李中瑩老師結(jié)合多年親子關(guān)系的相關(guān)研究和實踐,全面、系統(tǒng)地介紹了親子關(guān)系的各種技巧,為家長正確處理親子關(guān)系提供了一種簡單易學(xué)而又極具可操作性的參照模式。
《媽媽是孩子最好的啟蒙老師》
育兒網(wǎng)超人氣博主一恒媽媽分享做媽媽的智慧經(jīng)驗談:如何給孩子自由;如何走近孩子;如何在細節(jié)上做到真正尊重孩子;哪些事情是“不可以”的底線……一系列生動的事例與專業(yè)的思考為眾多父母提供了家庭教育的范本。
《你好,寶貝》主題書架
7月主題:“好吃的水果”
隨刊附贈的《你好,寶貝》,本期主題是“好吃的水果”,通過有趣的圖畫書,讓孩子們看看與水果有關(guān)的各種各樣的故事吧!
《愛吃水果的?!?/p>
愛吃水果的牛可以為大家提供口味獨特、營養(yǎng)豐富的香蕉牛奶、蘋果牛奶……讓孩子了解多吃水果的好處!
《想吃蘋果的鼠小弟》
小鳥可以飛上去摘蘋果吃,猴子可以爬上蘋果樹,大象長長的鼻子很容易就夠到蘋果……小老鼠想吃蘋果,該怎么辦呢?
《小塞爾采藍莓》
小塞爾跟媽媽去采藍莓,小熊也跟著熊媽媽去吃藍莓,不知不覺,只顧著吃藍莓的小塞爾跟在了熊媽媽的身后,而只顧著吃藍莓的小熊卻跟在了小塞爾媽媽的身后……
《蘋果與蝴蝶》
從蘋果里鉆出來的毛毛蟲最后變成了蝴蝶,給蘋果花授粉,又結(jié)出了很多很多蘋果……自然就是以這樣的方式循環(huán)互助著。
《子兒,吐吐》
胖臉兒吃木瓜的時候把木瓜籽也吃了下去,小朋友們非??只牛簳绬??子兒會發(fā)芽嗎?會從胖臉兒的頭上長出一棵木瓜樹嗎……
《葡萄》
愛吃葡萄的小狐貍種了一園子葡萄,怎樣才能讓葡萄長得又香又甜呢?小狐貍多方求教,對于每一個“秘方”它都以童真的思維理解著、實踐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