馬慧娟
在荊州生活的人都知道,古城之東,有一個社區(qū)叫草市社區(qū),有一條街叫草市老街,但很少有人知道,就在草市老街的不遠處,有一個也叫草市的村莊,即使常年在老街居住的住戶,也很難確切地說出這個村莊的位置。
十幾年前,沿著河堤,養(yǎng)殖網(wǎng)箱遍布河床,時??梢钥匆婑{著小船補網(wǎng)的村民,因為村里的耕地緊張,河堤邊的樹林下,到處是一小塊一小塊被村民們開墾出來的蔬菜地。而更早一些的年代,從草市村邊上穿過的太湖港里長滿蘆葦、蓮蓬、荷花,村民們以去湖里割草、打漁為生。
而現(xiàn)在,緊挨著魚塘,一座座高樓崛起,不遠處,高過地面好幾米的滬漢蓉高速鐵路騰空而過,新修的高架橋在不遠處屹立,潔白的橋墩和欄桿清晰可見,還有占地幾百畝的兩湖綠谷農(nóng)產(chǎn)品交易物流中心,氣派非凡。在60多歲的村民李學駿的眼里,草市村延續(xù)多年的魚米鄉(xiāng)景漸漸遠去,取而代之的是一片城市之象。和許多村民一樣,她說不清這種巨變的好壞,也沒有辦法去選擇,只是希望把自己的生活過得好一點就行。
關于“草市”這個名字的由來,草市村里的人和草市村外的人都說不清楚。但是從小在草市村生活的房建國一直記得這樣一個傳說,“我們這離紀南故城不遠,紀南故城是楚國的都城,聽老人說,當時,楚莊王的一個王妃因病去世了,楚莊王經(jīng)過這里的時候,由于太思念這個王妃,就哭了,流下的眼淚把地上的草打濕了,‘草市就取了‘草濕的諧音,流傳了下來” 。
楚紀南故城,春秋戰(zhàn)國時期楚國的都城,當時稱為“郢都”,在湖北省荊州市江陵縣城北約5公里處。因在紀山之南,漢以后史稱紀南城。據(jù)《史記·楚世家》記載,楚文王元年 (公元前689)自丹陽遷都于此,至項襄王二十一年 (公元前278)秦將白起拔郢止,前后共411年中,楚國共有二十代國王在此建都,是楚國的政治、文化、經(jīng)濟中心,也是當時南方的第一大都會。迄今地面仍保留有規(guī)模宏大的城垣遺跡,地下埋藏著豐富的文化遺存。
家住沙市的羅先生說:“這個地方原先很繁華,原先是荊州城邊的一個小鎮(zhèn),是水旱交通的交匯處,邊上有個大碼頭,是周邊鄉(xiāng)村到荊州城的唯一通道。因為賣草而形成一個市場,人們就叫它為‘草市,草市村就在這個市場的邊上?!?/p>
自古以來,荊州就是商賈云集之地。早在漢代,荊州就是全國十大商業(yè)都會之一;近代,荊州又是中國最早對外通商的內(nèi)河港口城市,荊州沙市早在中日甲午戰(zhàn)爭后就與重慶、杭州、蘇州一起被定為通商口岸。
荊州不僅是一座現(xiàn)實意義上的古城,還是一座小說中的城市?!奥劼犎龂?,每欲到荊州?!蔽膶W名著《三國演義》,以大量篇幅生動描繪了三國荊州之爭,全書120回,計有三分之二的回目直接或間接寫到荊州。
相傳,少年時代的劉備父親早逝,與母親相依為命,但母親有一手編織草鞋的手藝,于是,劉備走上了類似于今天擺地攤賣草鞋的行業(yè)。到了劉備擁有自己的事業(yè)之時 ,他還為諸葛亮編草帽,被諸葛亮呵斥了一頓,但劉備笑著把草帽送給了諸葛亮,諸葛亮為此感動不已。羅先生聽到這些傳說時,首先想到的便是“草市”,因賣草而形成的市場,在他看來,這不是無中生有。
雖然沒有人能說清楚“草市”的確切來歷,但是明朝宰相張居正于嘉靖四年(1525)出生在荊州城東門外的草市,這是有歷史記載的,也為草市村的人津津樂道。
荊州是一個以水聞名的城市,濱江靠湖,水網(wǎng)密布。北有漢江,南有長江,內(nèi)有四湖流域,地表水系和地下水系都非常豐富,是全國內(nèi)陸水域最廣、水網(wǎng)密度最高的地區(qū)之一。在《三國志》中,荊州城因交通便利和富裕,成為三國群雄必爭之地。
“我們這原先是片湖區(qū),到處都是蘆葦蕩,村民以打漁為生,當時附近有個糧站叫草市糧站,來往的船只都要經(jīng)過大碼頭??吭谖覀冞@里,水運很發(fā)達?!痹菔写逯伟仓魅侮悵貞?。
從1964年開始,草市村村民為了發(fā)展,開始大面積圍湖造田,村民房建國還清楚記得母親種田的情景?!拔夷赣H是草市村的村民,父親是附近工廠的工人,我后來接替了父親的班,當了工人,所以我們家5口人,只有我母親一個人會種田,我們家的糧食也都出自母親的雙手,水稻、雜糧。我們村的耕地很少,所以大部分村民耕作就是為了自己吃的,賣不了多少,因為可以耕種的土地在我們村實在是太寶貴了,比魚塘還稀缺,也就是那幾年吧,種地的比較多,因為糧食很重要!” 房建國說。
再后來,隨著城市的發(fā)展,作為城市邊上的一個村莊,大量外來人口來到草市村居住,“我印象中當時草市本村的人口只要100多人,而外來人口就有200多人。他們來這里居住,就要蓋房,就要吃飯,生活在農(nóng)村,不可能出去買菜吃,就在房子周圍開墾塊空地種菜?!狈拷▏f。陳濤也說,“那時候土地不值錢,人們的土地意識比較單薄,誰能蓋得起房子就填就蓋,蓋起來就是人家的”。
草市村圍湖造田的歷史也是緊跟荊州市發(fā)展的腳步。荊州市水系的典型特點是淺而平,客觀上容易被圍墾。荊州市有歷史記載的圍墾始于晉朝,由于經(jīng)濟的發(fā)展與人口的增加,圍湖墾殖的速度不斷加快,范圍不斷擴大,與水爭地的現(xiàn)象時有發(fā)生。
時間到了上世紀八九十年代,草市村村民在走上農(nóng)耕路不久,村里要帶領村民致富,發(fā)現(xiàn)了另一條發(fā)展之路,那就是養(yǎng)魚致富的道路。雖然由于圍湖造田、造地使水域面積減少,但依舊有星羅密布的感覺,這讓草市村的人想到了養(yǎng)魚的賺錢方式,與耕地相比,收入可以增加一半。于是,村民們自修河堤,沒有被填的水域被圍起來開墾成魚塘,已經(jīng)填了的耕地重新被挖出來,灌上水,改造成魚塘。最多時草市村有60多個精養(yǎng)魚塘,養(yǎng)殖面積達2000多畝,幾乎家家有塘,戶戶養(yǎng)殖,村民養(yǎng)殖熱情很高,收入也很可觀,一般都在兩三萬元以上。
于是,草市村又恢復了魚米之鄉(xiāng)的感覺,只是這次“回歸”,在李學駿眼里,湖不再是以前可以隨便駕船打漁的荒湖,也不再是成片的水域,而是變成了一個個小魚塘,魚塘里的魚也不再是自然生長的,而是各家各戶放進去的魚苗。
“在我小的時候,我們這里的湖不需要放魚苗就會有魚,也不需要增氧機,只要有水的地方,與外面的河通著,就會有魚,因為湖水是流動的,在魚產(chǎn)卵的時候,魚卵會隨著河道被沖到湖里,過段時間,魚就長大了,也不用喂。不過那些魚都是村民們打來自己吃的,不出去賣,鰱魚、草魚能長兩三斤呢,那會魚都是吃周圍的草長大的,好吃。”趙中華回憶說。
時間再向21世紀邁進,草市村的村民到城區(qū)或外地打工,離開那個封閉的魚米之鄉(xiāng),再后來,出去的村民把做生意的理念帶回草市村,在村里開起了建材、水暖、家具加工店,村民的生活得到了明顯提高,原先又小又矮的舊房子開始改造翻新,不僅面積大了、樓層高了,里面的裝修設置也開始學習城里人的布局,甚至還有了古木、古玩等收藏品。
草市村書記任選平是個近五十歲的中年人,在村里工作已有十幾年,對于草市村的變化感受很深。他告訴記者,上世紀90年代末,草市村都還是個無人看好的鄉(xiāng)村,那個時候村里想發(fā)展,招商引資都困難,跑破鞋、說破嘴皮仍然不見成效,來這投資征租用地的部門和客戶一年也沒有幾個??吹街苓叺泥l(xiāng)村都發(fā)展了,村委會很心急。但是,進入新世紀,隨著城市建設的推進,草市村迎來了發(fā)展的好時機。
2003年,市政府正式啟動了城區(qū)土地的收購儲備工作,滬漢蓉高速鐵路來了,其荊州站片區(qū)建設需要草市村的土地,兩湖綠谷物流股份有限公司來了,要建成市場規(guī)模在華中地區(qū)首屈一指的兩湖平原農(nóng)產(chǎn)品交易物流中心,需要征用草市村的魚塘及土地,接踵而來的,還有其他政府建設用地。至此,草市村每一寸土地都彌足珍貴起來。過去想發(fā)展沒有人來,現(xiàn)在想保留都變得困難了。
陳濤說:“現(xiàn)在草市村的村民幾乎沒有出去打工的人,那是給別人干活的,自從開始征地拆遷以來,原先出去的村民紛紛回來,有實力的開店辦廠,沒條件的把自己的房屋翻新了,出租出去,也能賺不少錢,因為兩湖平原農(nóng)產(chǎn)品交易物流中心不僅給我們村帶了商機,還為村民們提供了很多就業(yè)機會,沒有活干的村民可以去市場里干活,村民們的收入都不錯,明顯高于周邊的鄉(xiāng)村” 。
對于在深圳做了8年餐飲的黃艷麗來說,草市村已經(jīng)變成故鄉(xiāng)了,只限于每年春節(jié)回來一次,“今年春節(jié)是我第一次坐動車回家,感覺方便多了,動車從我家門口駛過,在以前,想都不敢想!”
但是面對這種變化,還是有村民不習慣,60多歲的穎世樹就是其中的一個,見到他的時候他正在用菜葉喂魚,白菜葉是從農(nóng)貿(mào)市場撿來的,滿滿一三輪車,他和老伴就住在魚塘邊上的木房里,院里還養(yǎng)了雞和鴨,因為征地拆遷還沒到他的家門口,所以他和老伴還在等待,為了生計,依舊守著已經(jīng)守了30年的魚塘。穎世樹不善言談,沒事就圍著自己的魚塘走來走去,“現(xiàn)在魚塘不多了,都是老家伙們在養(yǎng),年輕人都出去做生意去了,養(yǎng)魚賺不了錢,就是為了有個吃的?!?/p>
遠去的龍舟記憶
“咿呀吙咧,呀吙咿呀吙,呀吙呀吙,龍船劃呀,劃呀劃……”一首龍舟調(diào)子,在一代又一代的草市村龍舟人中傳唱,陳濤的舅舅現(xiàn)在還記得。草市龍舟得益于曾經(jīng)繁華的碼頭文化。
直至上世紀80年代,但凡草市龍舟出現(xiàn),許多圍觀的人就會大喊“快來看啰!草市的船來了!”草市龍舟叫“混江龍”,在村里老人的記憶中,草市共有5條龍舟,分別是:麒麟船、青龍船、紅船、紫船和鳳船。麒麟船和鳳船屬于觀賞船,是不參與比賽奪標的?!皬奈矣浭缕?,我們村就有鳳船了,有十幾米長,兩側有翅膀,劃船時翅膀會撲哧撲哧地舞動,十分搶眼,據(jù)說那個鳳頭有一百多年的歷史了,一代一代這樣傳下來。麒麟船的船頭是只大大的麒麟頭,劃動起來,麒麟嘴里會噴出五色的煙霧。我們村小時候每到端午節(jié),坐在家門口就能看到龍舟比賽,那會村民們會自發(fā)組織比賽,不需要政府組織,場面非常壯觀?!标悵f。
如今,這5條龍舟中,3條龍舟先后被毀,唯一留存的只有一條鳳船,用油布裹著放在廟宇里。透過一扇狹窄的鐵門,只見又窄又長的“鳳凰”龍舟像一片布滿灰塵的柳葉。經(jīng)過歷史的風霜,船身已經(jīng)斑駁,而龍舟的鳳凰頭已看不出往日的顏色。
“在3條參與比賽的龍舟中,草市青龍船最有威名,逢比賽它就能得第一,青龍船上共有30個人,有劃橈的,負責掌握方向和保護龍頭;有劃槳的,負責加速;有招手,負責掌舵和龍船行水節(jié)奏;鼓手和鑼手則負責鼓勁和造勢?!?63歲的唐尚金回憶?!耙郧暗凝堉鄱际亲约涸O計,且經(jīng)費都是民間自籌。過去草市有很多魚塘,挖藕捕魚的收入都用來玩龍舟了?!彼a充道。
80多歲的楊光啟曾經(jīng)是個木匠,幫草市造過龍舟,“每年三月份開始,木匠就忙起來了,忙的不是造房子,而是打龍舟?!辈菔械摹盎旖垺保旧隙际遣菔心窘硯煾荡虺鰜淼?。打龍舟是有講究的,龍頭龍尾兩頭翹多高,吃水線大概有多深,木匠師傅心理都有個譜。為了怕木匠師傅“使壞”影響奪標,草市人好吃好喝地把木匠師傅“供起來”,不敢有半點懈怠,對他的殷勤勁兒是如今難得一見的。
“1952年端午,荊沙地區(qū)龍舟大賽在便河舉行,我們代表草市參加,當時抽簽跟沙市白龍船比,結果我們到終點了,白龍舟還差十幾丈遠,青龍船出盡了風頭。當初選我當橈手,主要是看我力氣大,比賽時可以保護好龍頭。我們都是青龍船上的好把式?!?82歲的鄭新才回憶。
2013年,湖北全省的龍舟公開賽在荊州舉行,被稱為荊州近年來規(guī)模最大、水平檔次最高的龍舟賽事,但是如此大型和專業(yè)的龍舟賽,參賽隊卻沒有村一級別的隊伍,草市村當然也沒有組織人參加比賽,陳濤說,現(xiàn)在村里的年輕人,根本就不會劃龍舟了,那些參加比賽的隊伍,都是專業(yè)人員,時代不一樣了,所以賽龍舟的方式也不一樣了。
但是,77歲的李洪壽依然希望看到當年草市龍舟的雄風再現(xiàn),“草市的龍舟沉寂了近30年,是時候復出了!當年草市的5條龍舟,觀賞船令人嘖嘖稱絕,奪標船叱咤江河,提起草市“混江龍”,荊沙地區(qū)40歲以上的人都會說好。草市龍舟不僅樣式好,劃得快,還有一整套禮節(jié)。比如船身下水要放鞭祭神,比賽前跟其他龍舟拜碼頭以示招呼。最有趣的就是讓小男童化妝成女娃,頭帶冠帽,手持小旗騎在龍頭上,為整船人加油造勢。還有啊,以前劃龍舟還有伙食船跟在后面,劃船的人累了,就向伙食船要包子粽子之類的食物,吃完了繼續(xù)劃,一劃就是一整天,熱鬧得很……那種盛況,再也看不到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