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魯湘
孔子曾登上了泰山的瞻魯臺俯瞰自己的祖國,又登上秦觀峰向西遙望中原和遠在關中的秦國。四顧蒼茫,不禁悲從中來。這就是禮崩樂壞的天下?。∫赃@位春秋老人的學識、人格和理想而言,他是完全有理由“登泰山而小天下”的。
“孔子登泰山而小天下”與歷代帝王封禪泰山相比,是具有更為深遠的哲學意義的。一次寂寞的登臨和默默地瞭望,一位圣人和一座圣山的相逢,便在中國思想文化的天幕上永恒定格,成為一個不可企及的境界,占據了一個俯視天下道義的制高點。
碧霞祠西側有塊巖石,叫做“孔子崖”。崖上苔蘚密布,水銹斑斑,卻遮不住清嘉慶年間(公園1796-1820年)的刻石:“孔子圣中之泰山,泰山岳中之孔子。見其大者心泰然,人心中自有泰山……”
孔子名丘字仲尼,這個名字其實是對一座山的紀念。這座山就是曲阜城東南的尼丘。66歲的父親和20歲的母親望兒心切,同去尼丘祈禱山神給他們一個健康的兒子。祈禱完山神之后他們就到附近一個山洞中休息,不料孔母即在洞中分娩,生下孔子。老父少母喜出望外,就以他們祈禱的這座山的名字給孔子命名。
禱于山而降生并以山為名字,給孔子的出身多少染上了原始山丘崇拜的神秘色彩。也許正是這種神秘的聯(lián)系,孔子一生從降生到逝世,都與山丘結下了不解之緣,并且對山的形象和精神分外敏感。這位具有詩人情調的哲學家,常常登臨山水,尋找靈感,陶冶高尚的情操。他說:“仁者樂山,智者樂水。“仁慈的人喜歡山,而聰明的人喜歡水。
孔子最聰慧的學生子貢,曾問過老師:“仁者何以樂山?”孔子回答說:“你看這山,蔥蘢偉岸,萬民觀仰,草木生于其上,白鳥群集山林,各種各樣的動物得以休養(yǎng)生息。山中盛產山珍,富藏礦產,而且藏龍臥虎,是高人逸士退隱的好地方。山的偉大就在于它生養(yǎng)萬物而從不知疲倦,四方人民各取所需它也不加限制,總是慷慨施與。從山中吐出的風云成為貫通天地的生命氣息。如果沒有山來給人民提供他們的生活所需,國家如何稱其為國家呢?這就是仁者喜歡山的原因啊!”
宋代思想家朱熹認為:“仁者樂山”是仁者從山的形象中看到了同自己道德品質相通的特點。因為仁者都是講求正義、追求真理而立場堅定、矢志不渝、堅忍不拔的意志堅強者。他們的人格像山那樣高大,他們的品德像山那樣厚重,他們的情操像山那樣堅定,他們的意志像山那樣堅強。
公元前484年,68歲的孔子結束了14年顛沛流離周游列國的生活,回到魯國,專心從事文獻整理和教育事業(yè),刪《詩》、《書》,定《禮》、《樂》,修《春秋》,并且繼續(xù)聚徒授業(yè),培育治國人才。
經由孔子刪定的《詩經》,是中國第一部詩歌總集。這部詩歌總集中的《魯頌》最后一篇,叫《魯頌·閟宮》,是一首關于魯國歷史的長篇史詩,是周公的后人在宗廟祭祖時演唱給祖先聽的贊美歌。從這首西周時期的魯國頌歌中可以看出泰山在魯國人民心中的地位。詩歌用比興手法,把泰山描寫為東方各國敬仰的禮治德政的象征。詩歌非常自豪地謳歌了魯國的東方傳播文化的偉大功績。我們不知道孔子在刪定這首魯國頌歌時,是不是加進了自己的創(chuàng)作,可以肯定的是,它熱烈地表達了孔子對周禮的推崇,也明白地表達了孔子對泰山的景仰。在孔子心目中,泰山不僅是一座故國的家山,而且是“郁郁乎文哉”的周禮的象征,是一座精神與文化的圣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