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件未署名的文件
長征途中所召開的遵義會議,隨著毛澤東的影響日益擴大,政治地位日益提高,對于這個會議的研究也就日益深入。然而,由于在檔案中沒有找到遵義會議的記錄,關于遵義會議的許多問題得不到解決。一份關于遵義會議的手稿的發(fā)現(xiàn),一下子解決了許多歷史難題,引起廣泛注意。
這份手稿,是1956年中共八大之后,中共中央辦公廳主任楊尚昆前往莫斯科,從蘇聯(lián)運回的一批中共檔案中的一件。手稿用藍墨水直行書寫,標題便是《遵義政治局擴大會議》,共8頁4000余字。一看內(nèi)容,便可知是當年傳達遵義會議情況的提綱,是一份不可多得的歷史文獻,內(nèi)中透露許多關于遵義會議的重要而前所未聞的史實??墒?,這份手稿顯得不完整,首頁上標明(乙),顯然還有(甲)。(甲)是什么?不得而知。再則,這份手稿是誰寫的,沒有署名,也不得而知。因此,這份手稿在未得正式確認之前,無法公開發(fā)表。
“這是我寫的!”
1985年1月,遵義會議50周年紀念日快到了。為了使遵義會議研究深入一步,確定這份手稿的“身份”提到了議事日程上。于是,中共中央檔案館派人把手稿送到遵義會議出席者手中辨認,以弄清是誰寫的。
手稿送到了在北京的鄧小平、聶榮臻、楊尚昆那里,都認不出是誰的筆跡。
陳云是遵義會議的出席者,而且當年他是中共中央政治局委員。不過,他正在杭州。所以,當在北京的鄧小平、聶榮臻、楊尚昆認不出是誰的筆跡之后,這份手稿被送往杭州。
當時擔任陳云秘書的朱佳木回憶道:“我收到手稿原件,交給了陳云同志。大約過了一個多小時,他叫我,我進了他的辦公室。他說,‘這是我寫的!……他的夫人于若木同志看了手稿,也說是陳云同志寫的字。據(jù)陳云同志說,這是遵義會議結束不久,他向部隊轉達遵義會議時寫的傳達提綱……”
確定遵義會議召開日期和參加人員
經(jīng)胡喬木對這份手稿進行考證,認為這份手稿形成于遵義會議后不久從云南省威信縣到貴州省仁懷縣鴨溪鎮(zhèn)的行軍途中寫成的,因此寫作時間為1935年2月11日至3月11日這一段時間內(nèi)。
陳云手稿的發(fā)表,一下子澄清了許多關于遵義會議爭執(zhí)不休的疑案……
陳云手稿指出:遵義會議“經(jīng)過三天,完成了自己的決議”。由于從周恩來的一份電報中已查明遵義會議是1935年1月15日開始的,“經(jīng)過三天”,也就是1月17日結束。這樣,遵義會議的日期查明了。
陳云手稿指出:“參加這個會議的同志除政治局正式及候補委員外,一、三軍團的軍團長與政治委員林、聶、彭、楊及五軍團的政治委員李卓然、李總政主任及劉參謀長都參加了?!?/p>
這一段話,給歷史學家們幫了大忙。歷史學家們把那些當時不在遵義的政治局委員和候補委員排除在外,一下子就確定了遵義會議出席者名單:中共中央政治局委員6人,即毛澤東、朱德、陳云、周恩來、張聞天、博古。中共中央政治局候補委員4人,即王稼祥、鄧發(fā)、劉少奇、凱豐。陳云提及的“林、聶、彭、楊”,即林彪、聶榮臻、彭德懷、楊尚昆。再加上陳云提及的李卓然,“李總政主任”——李富春,“劉參謀長”——劉伯承。此外,再加上李德和翻譯伍修權,還有中共中央秘書長鄧小平,總共20位出席者。
轉摘自《作家文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