袁兵兵
文言文是中學語文教學的重要內容。廣東高考語文試卷中文言文所占分數僅次于作文,是高考中學生和教師都非常重視的一部分。因此文言文教學在整個高中語文教學中占有舉足輕重的地位。
然而,文言文在高考中雖然重要,但卻并沒有得到教師和學生的歡迎。對教師而言,文言文教學難度大,讓學生吃透不易;對學生而言,文言文枯燥乏味難以理解。最終的結果是教師在講臺上費盡唇舌,學生在講臺下昏昏欲睡。為什么學生學習文言文這么難呢?究其原因有以下幾方面:
一、語言環(huán)境的缺失使學生學習文言文難度增大
白話文運動幾乎將文言文改頭換面。白話文雖然淵源較深,很多朝代也都有白話文,但是這些白話文卻沒有脫離文言文,即使到清朝末年文體改革的“新文體”也僅是夾用口語的“通俗文言文”。然而“五四時期”的白話運動卻使白話文成了像“小腳放大”的“語錄體”,三十年代的“大眾語”提倡徹底的口語化,至此文言文徹底地改頭換面了。人們的語言環(huán)境離文言文也漸行漸遠,直至如今,除了一些研究國學的人還有時間浸潤在古文環(huán)境中外,其他人幾乎都已遠離了曾經的文言環(huán)境。讓熟練使用現代漢語的中學生面對跟現代漢語有“千絲萬縷”聯系的文言文時,如同置身于異國他鄉(xiāng)一樣陌生、茫然。學生的學習難度自然增大了。
二、拼音的流入、字形的簡化及字義的流失使學生學習文言文的難度增加
漢語拼音是中華人民共和國的漢字注音拉丁化方案,于1955年—1957年文字改革時被原中國文字改革委員會(現國家語言文字工作委員會)漢語拼音方案委員會研究制訂。該拼音方案主要用于漢語普通話讀音的標注,作為漢字的一種普通話音標。雖然漢語拼音的運用確實為漢語帶來了巨大的便利,也使?jié)h字讀音更準確。但是漢字是由象形、象意的文字發(fā)展起來的,古人識字多是由字義而知字形,見字便知其義??涩F在的教學卻多注重漢語拼音,而輕視漢字本身意義的教學,致使現在的學生大多知讀音卻不解字義,這就不便于文言文的學習。
例如:“本”是指事字,是在“木”字下方加一橫。而“木”是象形字,樹木的意思,所以“本”就是指處在樹木最下面的部分,即樹木的根,故“本”的基本含義就是草木的根或莖干。這就容易理解《諫太宗十思疏》:“求木之長者,必固其根本”中“本”就是樹木的根本了。另草木的根是樹木生長的根本,是生命之源,因此就可知“本”還有“根本,基礎”之意,故《孟子·齊桓晉文之事》“王欲行之,則盍反其本矣?”中“本”即“根本,基礎”之意。
但現在的教學忽視了漢字本身的含義,多注重漢字的音,也就無法讓學生學習古文時從漢字本身的意義去推斷文義。并且現代漢語字形的簡化也為字義的理解增加了難度,影響了學生對古文的理解。
又如:“養(yǎng)”本義養(yǎng)活,使能生活下去。如何才能生活下去呢?那就是給予食物,即是“養(yǎng)”。知道“養(yǎng)”的繁體字就容易理解它和食物有關,就易理解《公羊傳·宣公十二年》:“廝役扈養(yǎng)死者數百人”中“養(yǎng)”是廚師(為人們提供食物的人即是廚師)的意思了。而現在的文字多是簡化后的漢字,多數漢字已經喪失了供我們追根溯源的部分,自然就增加了學生理解文言文的難度。
三、標點符號的誤用影響學生對古文的理解
我們知道,文言文本身是沒有標點的,后經人們的研究逐一添加才有了如今帶有標點的文言文。標點符號的加入符合現代人的閱讀習慣,給閱讀帶來了方便,然而卻并非所有的標點符號都是標示正確的,錯誤的標點符號會增加學生理解文章的難度。
例如:廣東省佛山市第三中學羅敬雄老師的《“太尉”豈能如此“穿越”二十年——〈段太尉逸事狀〉標點指誤》一文中就曾指出:教材對本文標題的注釋里介紹背景時說,“唐德宗建中四年(783),朱泚反叛,段秀實反對稱帝,被害。興元元年(784)追贈太尉”,因此,段秀實是死后才被追封“太尉”一職的,故當時人對其稱呼不該是“太尉”,文中也確實在其他幾處寫當時的人稱呼段秀實并未稱“太尉”,僅在第二段中有一句“孝德曰:‘幸甚!如太尉請!”白孝德稱段秀實為“太尉”這就不合情理了。其實,仔細分析一下就能明白是標點符號位置點錯了。本文是段秀實死后三十多年由柳宗元寫成,因此文中的太尉應該是作者對他的稱呼,而非白孝德對他的稱呼。因此本句應該是:孝德曰:“幸甚!”如太尉請!這樣才能避免“‘太尉的二十年‘穿越”,也才不至于讓學生糊涂。由此可見,一些錯誤的標點符號會增加文言文理解的難度。
四、聯系古今漢語的紐帶斷裂使學生不易理解文言文
張志公曾說:“成語是漢語本身的一大特點,沒有任何一種語言有這種現象?!币虼耍烧Z是我們做好文言文教學得天獨厚的條件。成語是文言文教學中通向現代漢語的一座橋梁。然而這座橋梁卻出現了裂縫。成語本是學生所喜聞樂見的,然而一些學生卻沒有太多的語言儲備,即使有也只是對一些成語的一知半解,很難在需要時想起。
例如:“錙銖必較”的意思是很少的錢財也要計較,形容非常小氣。錙、銖:都是古代很小的重量單位。如果學生知道這個成語,就容易理解杜牧《阿旁宮賦》中“奈何取之盡錙銖”的意思了。因此,成語的儲備量同樣影響學生對文言文理解。
除此之外,教師教學方法的單調乏味和輔導資料的泛濫,致使學生對輔導資料過度依賴,也是造成文言文學習困難的一個原因。
文言文是我國的文化經典,值得我們學習和傳承。教師要尋找切實可行的方法來解決上述問題,以提高學生的學習興趣,傳承我國的文化經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