田明月 李亮芹 姚會平 張慧芳 蘇亮 甄敬輝
【摘要】目的調查分析我院口服中成藥的使用情況。方法收集2012年第三季度口服中成藥處方,統(tǒng)計各科室口服中成藥用藥情況、口服中成藥用藥頻次,以及不同年齡段人群口服中成藥的使用情況加以分析。結果門診骨科、簡易門診口服中成藥的開藥量最大,其次是急診室、門診皮膚光療中心、門診中醫(yī)等;各類口服中成藥,出現頻次較高的是感冒清熱顆粒、柴銀口服液,其次為牛黃蛇膽川貝液和金水寶膠囊,而銀杏葉提取物片和復方阿膠漿等也較受臨床青睞;使用人群主要集中在51-80歲年齡段之間。結論我院中成藥使用情況基本合理,但其中存在的問題仍需引起注意。
【關鍵詞】口服中成藥;用藥分析
【中圖分類號】R288 【文獻標識碼】A【文章編號】1004-4949(2013)07-52-02
中成藥是在中醫(yī)藥理論指導下,以中藥飲片為原料,按照規(guī)定的處方生產工藝和質量標準生產制成具有一定規(guī)格的劑型,可直接用于防治疾病的制劑[1]。隨著制藥領域科學技術的發(fā)展,中成藥的種類越來越多,以成本低廉、療效顯著、毒副作用較小等特點,備受廣大醫(yī)生和患者的青睞,成為醫(yī)療用藥中不可或缺的部分。然而,由于中成藥種類繁多、成分復雜、療效不同,聯(lián)用不當,可導致要小降低,甚至也會存在安全隱患。同時,中成藥臨床應用日益廣泛,意味著中成藥的不合理用藥發(fā)生率會不斷攀升[2]。本文通過對我院口服中成藥使用現狀進行調查,為規(guī)范臨床合理安全用藥提供現實依據。
1 資料與方法
1.1 資料來源:
從HIS系統(tǒng)中的藥庫管理子系統(tǒng)中調出我院2012年第三季度門、急診就診患者的口服中成藥處方(共計82475張),包括患者基本信息,就診科室信息,口服中成藥信息等內容。
1.2 方法:
運用Excel-2007軟件對2012年第三季度門、急診中成藥處方原始數據進行處理,分別統(tǒng)計各科室用藥情況、科室單張?zhí)幏绞褂媒痤~情況、各年齡段人群用藥情況、各類中成藥使用情況等,制表格然后加以分析。
2 各科室口服中成藥處方統(tǒng)計情況結果
使用口服中成藥最多的科室是門診骨科,其開具口服中成藥處方比率9.06%;其次為簡易門診、急診室和門診皮膚光療中心分別占9.00%、8.12%和7.41%;而門診中醫(yī)處方用量位居第五,其口服中成藥使用比率為7.14%。前10名科室口服中成藥處方統(tǒng)計情況見表1。
3不同年齡段人群口服中成藥使用情況分析
由表2可見,中老年是使用口服中成藥的主要人群。中老年患者作為一個特殊的人群,各種臟器常發(fā)生病變,且患病時往往伴有多種疾病,而口服中成藥藥性溫和、不良反應少,可以針對病情起到治療和調理的作用,這無疑是受中老年患者青睞的主要原因。呼吸系統(tǒng)疾病、心血管病、腎病等疾病是中老年患者常見的疾病。針對中老年身體機能的特殊情況,在口服中成藥的臨床應用中應格外小心。如治療心血管疾病的復方丹參滴丸,主要是以治療正氣不虛卻兼有瘀血為主的氣滯心胸型冠心病,因其有活血化瘀的作用,過久以耗氣傷血,不宜久服,應辯證應用[3]。
其次,年齡在20歲以內使用口服中成藥的處方數比率和金額比率均較少,尤其是10歲以下的兒童對口服中成藥使用更少,一方面,由于關于兒童的口服中成藥種類比較少,另一方面可能與缺少合適的中成藥劑型有關[4]。其中,用于小兒風熱感冒挾滯證的小兒豉翹清熱顆粒和用于清熱化痰,止咳平喘的小兒清肺化痰顆粒等都是兒童常用藥。另外,21-50周歲的青壯年也是使用口服中成藥主要人群,所占處方比率為39.73%,主要用藥為治療感冒咳嗽的藥物如感冒清熱顆粒、柴銀口服液、牛黃蛇膽川貝液等,此類人群的用藥安全也應引起重視。
綜上所述,我院口服中成藥的使用情況基本合理,但所存在的問題應引醫(yī)師和藥師重視,加強二者之間的合作;另外中西醫(yī)醫(yī)師之間也應加強交流,為提高口服中成藥的合理用藥打下堅實的基礎。
參考文獻
[1]張文莉.中成藥之我見[J].內蒙古中醫(yī)藥,2011: 78.
[2]Su, G.B., X.S. Liu and J.X. Weng, [A survey and analysis of Chinese patent medicine for outpatients with chronic kidney disease]. Zhongguo Zhong Xi Yi Jie He Za Zhi, 2011. 31(8): p. 1074-9.
[3]蔡樂,劉萍,劉志敏. 2007-2008年我院門診是用心血管系統(tǒng)中成藥的比較分析[J].中國醫(yī)院用藥評價與分析, 2010, 10(6): 507-509.
[4]呂忠良,劉杭.2005年門診中成藥處方指標分析[J].醫(yī)學導報,2007,26(7): 768-77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