吳梅花
“當時我真的很得意,只顧著笑,還要拍照留念。完全沒有留意到它哭了。是因為疼嗎?還是怨恨這是一場不公平的游戲。如果釣魚的人,嘴里也含著魚鉤來搏斗。輸了的魚,是不會流淚的。”以此段話為材料,以“公平”為話題,寫一篇八百字的評論文章。
一個多月過去了,上次模擬考試的這道作文題,仍不時地糾纏著我,讓我這個高三語文老師無法釋懷。在閱卷的時候,我驚訝地發(fā)現,一半以上的學生,對這段材料的認知是“這個世界沒有絕對的公平可言”,“公平是強者才有權說的,公平的內涵是強者才能賦予的,弱者沒有要公平的權利”;所以,“弱者的眼淚是卑微的,哭能換來公平嗎”,“弱者只有蛻變?yōu)閺娬卟攀峭醯溃拍軐⒐降亩x修正為自己的權利”;更有甚者言稱,“這個世界的人民都向往公平,可是公平本身就是錯誤的”。
出題的人看到這些答案,一定會郁悶不已。這段材料出自臺灣作家?guī)酌椎摹墩障啾咀印芬粫?,這段話之后還有一句結語——“我把魚鉤含在嘴里,心里開始對魚說抱歉?!背鲱}者故意刪掉了這一句,或許是希望由學生來表達這種情懷與反思吧。遺憾的是,學生都沒有這種愧疚感,相反,他們對于跟一條魚講感情、講眼淚表現出了些許不可思議。
老實說,我被這些文字震驚了——不是因為它偏離了“標準答案”,而是因為包裹在這些言語背后的處世之道,以及對于現世“不公”理所當然的接受。這些滿臉稚氣率真的孩子,從哪里獲得了如此冷峻得近乎冷酷的認知?我努力地跟學生們講,這個社會確實有很多不公,但我們的社會不該是弱肉強食的社會,我們該對公平有敬畏與信仰,并為創(chuàng)造公平而努力,可很多學生不理解。他們說不是經常講弱肉強食、優(yōu)勝劣汰是自然界的法則嗎,我們在社會上遭遇的不就是這么回事嗎?
這個社會什么最重要?是每一個人對于社會的理解方式,這些理解方式會轉化為行為選擇。沒有絕對的公平,這固然是真理,可為什么沒有人給學生強調相對的公平總是存在的,公平正義畢竟是人類孜孜不倦的最高追求。如果自身是弱者,從勵志的角度來說,眼淚沒有用,哀求沒有用,要為自己的權利去抗爭,要自立自強,這也無可厚非。但是,如果我們的學生覺得不公平是常態(tài),是必然,那么我很懷疑,當他們成為有話語權的人之時,又怎么會有打破社會不公的決心,有改變不公平制度的動力?
當然,學生的心靈像白紙一般,涂畫上怎樣的色彩終究是成年人的責任。反思孩子們所生活的環(huán)境,老師說得再好,也抵不上社會現實的輕輕一擊。之前爆發(fā)的種種學生的惡性事件,不就是社會丑惡影響孩子的有力證明嗎?
或許,我們的教育工作者、社會管理者,潛意識里并不愿意讓學生認識到公平公正的意義與價值。畢竟,鼓勵學生追求公正,可能會促使學生張揚自己的權利,不利于學校的各項管理。想想我自己,在面對某些要“公平”的學生時,不也時常將其駁斥回去嗎?
現實生活里,有著太多喪失底線的妥協,很少看到真正“仰望星空”的信仰,務實勢利的教育,反過來又催生著冷酷無情。率性、天真,并非總等于幼稚,它孕育著改變的可能。我真的不希望我的學生就這么早早地“成熟”,向一切非正義的東西繳械投降。如果沒有對公平的信仰,大家對不公平、不公正習以為常,并以自我的狡黠順從迎合,那么我們的社會會成為什么樣子?其實,我們既是問題的一部分,也是解決問題的一分子,對于公平公正,只有你從心中信仰,敬畏它的存在,它才可能真的存在。
【原載2013年6月5日《中國青年報·青年話題》】
插圖/不該有的教師節(jié)之
惑/祁雪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