蘇嘉秋
眼看明天就到項目計劃書的截止日期,張希還是心存僥幸地打算拖到明天上交的最后一刻;天天面對著眼前那一筆筆算不完的帳,王巖總有一種把賬本撕掉的沖動;不論工作忙或不忙,張剛總會在單位呆著,上上網看看新聞,拖到七八點才依依不舍地回家。上述的種種,在你身上是不是也曾經身同感受?面對工作,你是否也拖延、強迫,甚至是厭惡過?調整職場心理,從解決心理煩惱開始!
煩惱一:“職場拖延”
“拖延,是希望能夠完成得更好,但每每事與愿違。”
外企職員,曉東,29歲
小時候的我不是一個自信的人,性格也比較內向。我的父母是高級知識分子,對我的要求也異常的嚴苛,無論成績還是其他表現都一定要是最好的。每次考試只要沒有拿到前3名,回家就會挨罵。從小到大,只要一踏進家門,我的神經就極度緊繃,唯恐又有什么事情做得讓父母不滿意。
不管怎樣,我的成績一直還算是名列前茅的,各方面表現還算是令她們滿意,直到高考,一場突如其來的打擊從天而降。高考前3次模擬,我的分數都過了重點線,父母覺得讀個重點不會是什么大問題,于是第二志愿也沒有做特別周詳的考慮,填了幾個感覺差不多的學校就算了。高考前一周,我突然莫名高燒,整個人迷迷糊糊的,最后勉強上了考場。高考的成績不言而喻——我只勉強考上了一個普通的本科,專業(yè)還是比較冷門的機械專業(yè),父母對我徹底失望了,而我也感覺掉進一個很深的灰暗漩渦,消沉了很長時間。后來本科畢業(yè)后,我努力考上北理工的研究生,也算是為自己之前的失利平反了。但是那種深深的挫折感和自卑感一直揮之不去,并潛伏在我的工作和生活中。
對待工作,其實我很認真也很拼命,但是領導交給的任務總是拖到最后一刻,甚至無法按時完成。每次一接到項目,那種挫折感就會慢慢浮現出來。我剛想好了一個方案,另一個我就會躲在在心里發(fā)出異議,這樣做會不會失敗,到時候花了時間花了精力,真的是賠了夫人又折兵。當我下決定開始執(zhí)行時,那個我又會從腦海里冒出來,不斷地嚷嚷。會有更好的方案,不能操之過急,要想得周全細致,否則機會成本太高了。一接到項目,從考慮到執(zhí)行再到調整,我感覺都是一場自我的博弈,有時候堅定,有時候迷茫,有時候連自己都覺得左右為難。我的工作就在這種種的內心的抗爭中被一次次的拖延了。
馬上又到交年中總結的期限了,今年上半年要求完成的項目估計懸了。每年的年中和年底做總結時,就是我覺得最糾結最有挫敗感的時刻。
專家解析(楊雙):“拖延不是心理問題,可以進行自我調整中得到改善?!?/p>
關于拖延心理,在西方的研究是相對成熟的。在《拖延心理學》中,美國心理學家簡·博克和萊諾拉·袁提出,拖延的心理因素的核心特點是:恐懼。這種恐懼分為兩種,首先是學習的恐懼。學習的狀態(tài)是讓人身心感覺痛苦,這是對身體感覺的一種恐懼。另外一種是對能力的恐懼,就是執(zhí)行者設想如果百分百的投入去完成一件事情,對可能存在的失敗抱有一種恐懼,通過拖延達到一種自我保護,
拖延,不一定就是心理問題。比如很想做一件事情,但是整個人無法啟動一種積極的狀態(tài)去完成它,這就是神經發(fā)育不足引起的問題。如果特別想做一件事,但是它同時又具有一定的副作用,這就自然而然造成拖延,這種拖延是因為某種顧慮而選擇對所做的事情有所延緩。這是一種心理沖突所引起的個體主動選擇、無意識而有利于自我的“拖延”,它就不屬于心理方面的問題。
原來曾經是一個“超我”被壓抑的時代,人的自我本能沖動受到抑制,所以過去做很多事情都會受到限制和約束。而當今已經變成一個強調個性、釋放“本我”的時代,所以現在的年輕人想到什么就可以去嘗試。拖延,實屬人的一種本性,當遇到難度大或者枯燥的事情時,第一反應一定是不想做。然而現在的年輕人往往強調的就是這種第一反應,對“超我”的控制以及抑制相對就會比較淡化,因而拖延的感覺也會比較明顯,也更善于通過網絡、社交工具等途徑有效的進行溝通和交流,去共同解決具有共性或者特例的拖延問題。
煩惱二:“職場倦怠”
“不斷的壓力讓我疲勞、孤獨,厭倦工作。”
某私企高管,單先生,45歲
20年前,研究生剛畢業(yè),我懷著一定要在IT行業(yè)里創(chuàng)出一番成績的抱負來到北京,一切都讓我充滿動力。剛來北京的時候因為沒有經濟實力,住了將近兩年陰暗潮濕的地下室,環(huán)境惡劣可想而知。但是生活和條件上的艱苦絲毫沒有打消甚至是降低我奮斗的熱情,幾個關系比較要好的同事有時候周末還會一起喝喝酒、相互打打氣。生活雖然每天除了上班還是加班,沒有什么額外的消遣,但是日子每天充滿了希望,那時候的自己就堅信工作一定會越來越好。兩年以后,我在那時工作的企業(yè)當上了主管,慢慢生活也有了起色。再過了幾年,我當上了企業(yè)的中層,有了自己的小家庭和孩子。由于工作依然繁忙,陪伴在孩子和家人身邊的時間仍然并不多,但生活過得還算美滿。
隨著職務的不斷晉升,原來以為工作會能輕松一些,可以擁有更多的時間和空間去陪家人和孩子。但由于企業(yè)在不斷地擴大,接連不斷的會議、企業(yè)戰(zhàn)略的決策、政策的制定和調整,各種做不完的工作圍繞著我,每天忙得焦頭爛額。去年和前年的年假根本就沒有時間休,答應好陪兒子去旅游的計劃屢屢泡湯。職場上的成就感并沒有增加我的幸福感,反而讓我覺得極度疲勞。有時候深夜結束工作后呆在自己的辦公室,環(huán)顧安靜的四周,會有一種莫名的失落和孤獨。
現在心底里總會冒出一個大膽的想法,辭職好好休假一段時間,陪陪孩子和家人。工作對于現在的我來說,更像一個沉重的精神包袱。
專家解析(張西超):“告別厭倦,管理壓力,關鍵是建立起良好的‘社會支持系統(tǒng)?!?/p>
隨著能量耗盡,你的資源和能量在迅速消耗,各種身心癥狀隨之出現,此時你已經進入職業(yè)倦怠的慢性癥狀期。在這個時期,各種工作枯竭的癥狀開始騷擾你的身心健康,你的工作和生活也隨之改變。一方面你的身體健康每況愈下;另一方面你感受較大的壓力,思維能力衰退,退行行為增多,負面情緒經常出現。在這個時候,你的身體受到病痛折磨,內心體會著痛苦,但你仍在工作中忍受和堅持。
壓力感是慢性癥狀期的主要體驗之一,你所感受到的壓力來自工作負荷、人際關系、角色認同和角色沖突、職業(yè)發(fā)展、工作家庭平衡等多個方面,其中尤以工作負荷壓力和角色沖突壓力為最,有效管理壓力有利于應對工作枯竭。
第一步,確認壓力癥狀,系統(tǒng)地診斷壓力狀況。與工作枯竭長期細微演變過程所不同的是,壓力反應具有很強的即時性,并通常伴隨著明顯的生理癥狀出現。你可以通過自我審查,及時察覺自己的壓力水平和癥狀。第二步,利用各種資源管理壓力。人是壓力的承載體,最直接體驗壓力感,因此,自己是管理自己壓力不可替代的最佳人選。遭遇壓力困擾時,千萬不可選擇逃避,更不要等待他人替自己承受和應對。積極主動,親歷親為去應對壓力才是不二選擇。第三步,求助于壓力管理專家或心理咨詢師。當感覺自己的資源和能力不足以應對壓力時,可以通過參加培訓或接受心理咨詢等形式向壓力管理專家或心理咨詢師學習如何管理壓力。壓力如影隨形,無處不在、無時不有出現在生活、工作中上述三個壓力管理步驟可以有效系統(tǒng)管理壓力,達到有效減壓。
除了壓力感之外,在慢性癥狀期還會明顯體會到孤獨感和危機感。隨著生理癥狀的出現,身體健康水平明顯下降,而心理上則會體驗到較多挫折、疏離和懷疑。在這個階段,建立一個有效的社會支持系統(tǒng)就越發(fā)顯得重要。支持系統(tǒng)指的是能夠滿足個人需求的不同種類和深度的人際關系,包括與家人、親戚、朋友、領導、同事等關系。建立支持系統(tǒng)亦即建設并維持良好的人際關系,真誠以待并輔以一些人際關系和溝通小技巧是優(yōu)化系統(tǒng)最好的秘訣。
煩惱三:“職場強迫”
“沒事我也喜歡在單位加班,呆著就會覺得比回家閑著充實,同事們都說我得了‘加班強迫癥。”
公司程序員,張翔,28歲
我們這一代人,青春時光基本是在考試加成績的應試教育中度過的。自己讀書考學的時候,每天晚上總有做不完的功課,不到周末父母不許看電視;等好不容易盼到周末,各種興趣班、提高班應接不暇,只有在各種班下課吃完晚飯的時候,才能見縫插針地看會兒自己喜歡的球賽。父母總是叮囑,考不上大學就等于沒有出路。那時候閑暇的片刻顯得那么的珍貴,看電視或者是去打球的時間一長,自己內心都會滋生出一種莫名的罪惡感。
隨著自己大學畢業(yè),離開家里獨立在外工作生活,再沒有考試和各種學習任務的束縛,反而不知道該給自己的生活安排些什么活動。平日我也不是特別活躍的人,不喜歡湊堆兒,聚會我也嫌太鬧騰,找個地方逛逛也不知道該去哪兒。公司需要加班的時候我倒還覺得比較充實,感覺又回到了那種被安排好所有時間的時光。但忙忙碌碌一個項目完成以后,那種閑著不知道該干嘛的不知所措又悄然出現,閑下來就感覺自己在消耗自己的青春和光陰。后來我給自己想了一個辦法,就是給自己加班,有事沒事我都在公司呆著,研究一下新的技術,上上網,發(fā)發(fā)呆,日子也就這么一天天地過去了。
專家解析(張西超):“消除職場自我強迫,關鍵在于找到生活和工作的平衡。”
任何物體,要保持平衡,物體的重力作用線必須通過支撐面,如果物體重力作用線不通過其支撐面,這個物體就要倒下。同理,要達到工作與生活的平衡,最重要的是首先要確定自己的生活重心,也就是自己的人生目標。只要不偏離這個重心,內心也就隨之會平衡。在自己感到不平衡時,就不斷和自己強調這個重心和目標,作為衡量矛盾和困難的準繩。當自己覺得迷茫和失衡時,不妨拿出紙筆,靜下心,思考自己核心的人生目標,在經過成熟仔細地梳理和斟酌之后,記下它,用以時刻提醒自己。
正如天平一樣,只有當兩邊的質量相同時才會達到平衡。許多人之所以無法在生活和工作上有所平衡,并不是沒有意識到所需要做出的調整,而是因為難以決斷“舍和得”。試想一下,當你的內心感到不平衡時,首先需要打消的是“魚與熊掌兼得”的念頭,因為那只是理想中的狀態(tài)。一個人的精力和時間是有限的,正如雜技演員手中的長竿一般,它的長度永遠都是恒定的,沒有“舍”,便不會有“得”。重點起,要讓我們建立起自己喜愛的生活重心——生活目標,凡事以此為重心來決策,才能快速作出取舍,達到平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