韓立鶴
摘要:大乘佛教區(qū)別于小乘佛教的根本問題在于菩提心。作為大乘佛教來說,解脫的根本在于是否具有殊勝的菩提心。凈土宗是中國佛教的八大宗之一,即凈土宗也是大乘的宗派之一。因此從這一點來看,凈土法門的修學也必定少不了菩提心的闡釋和修學。然而從古至今,凈土法門的菩提心問題,一直是一個爭論不休的問題。甚至于修學凈土法門是否要具備菩提心,都是一個備受爭議的問題。本文試從對菩提心的闡釋和對凈土法門的分析這兩方面,來對凈土法門的菩提心做一理解和說明。
關鍵詞:佛教;凈土法門;菩提心
一、 菩提心的涵義的詮釋
什么是菩提心?這是首先要界定的一個概念。通過檢索,在《大正新修大藏經》中,共找到“菩提心”的詞條12723處;《卍心纂續(xù)藏經》中共找到376處。從以上數(shù)字不難看出,菩提心在佛教中的重要性。另一方面,佛教講究“隨機施化”,菩提心在不同的經論中涵義和分類都各不相同。從一般意義上來界定:菩提心就是上求佛道之心和下化眾生之心。這個定義中包涵兩層意思:第一,“上求佛法佛道之心”。所謂上求佛道之心,就是指成佛的關鍵,即圓滿的般若智慧;第二,“下化眾生之心”。即無緣大慈,同體大悲的慈悲之心。綜合以上兩點,就是圓滿無礙的菩提心。
二、凈土法門與《彌陀要解》
菩提心的具體落實,必須以相應的法門的為依歸。既然要分析凈土法門的菩提心問題,就不能不對凈土法門做一簡要的分析和說明。
所謂凈土法門,就是指倚仗阿彌陀佛愿力加持,不斷見思二惑而往生西方極樂世界?!耙姓谭鹆Α笔莾敉练ㄩT的一個重要特征。在我看來,“倚仗佛力”體現(xiàn)了濃厚的宗教關懷在里面,體現(xiàn)了彼岸世界對此岸世界的強烈呼喚,正如倚門而望的母親對遠方游子的深深牽掛。我們如果稍微轉化一下思路,就會發(fā)現(xiàn),與其說是阿彌陀佛加持眾生,不如說是眾生自己求光明、求覺悟的的過程。因此,雖然說凈土法門是他力法門,但修行者也必須通過念誦阿彌陀佛,凈化自身,這樣“自他不二”,才能得到最終的解脫。這也就是凈土法門所說的感應道交的原理。綜上所述,我們可以看出凈土法門與其他通途法門的差別。所以,凈土法門的菩提心問題也必然是另一番風景。
在凈土宗的經論中,也有不少提到菩提心的。如凈土宗根本經典《佛說大乘無量壽經》中強調“發(fā)菩提心,一向專念阿彌陀佛?!薄S秩缟徸诰抛媸♀执髱熤秳癜l(fā)菩提心文》,強調菩提心的功用。但是盡管有經論的依據(jù),凈土宗對菩提心問題還是有很大分歧。主要有以下兩種意見:第一,強調阿彌陀佛愿力加持就可往生,不用發(fā)菩提心;第二則說菩提心是往生的根本,無菩提心不能往生。出現(xiàn)這兩種分歧的原因在于對經典的理解方式不同。我們從凈土三經的義理出發(fā),來思考這個問題?!稛o量壽經》的主旨為“發(fā)菩提心,一向專念阿彌陀佛”?!斗鹫f阿彌陀佛經》則說:“一心不亂,念佛求生”?!队^無量壽經》強調:“是心作佛,是心是佛”。我們可以明顯的看出,這三部經各自不同的立場,強調的重心也不相同。因此,依不同的經典修行,自然有不同的理解。所以對“菩提心”的理解也就自然不相同了。其中有一個關鍵問題很值得思考,即《無量壽經》中講五逆十惡不能往生,而《觀無量壽經》則強調五逆十惡可以往生。既然兩經被奉為是凈土宗的根本經典,那么二者怎么會存在根本的矛盾呢?這個問題我們最后會做一解答。
其實,在凈土宗里,很多大德們已經對凈土宗的菩提心問題有了明確的回答。但是論說的方式可能有些特別,因此寶貴的思想就被埋沒了。我認為蕅益大師對凈土宗的菩提心問題早已有完滿的回答了。在蕅益大師的《彌陀要解》中,他強調深信發(fā)愿即無上菩提。因此我們首先要對《彌陀要解》的內容做一分析。
在《彌陀要解》明宗分中,藕益大師概括了《佛說阿彌陀經》所闡發(fā)的往生西方極樂世界的三大宗旨,即“信愿行”三資糧。藕益大師說:“此經以信愿持名為修行之宗要。非信不足啟愿。非愿不足導行。非持名妙行。不足滿所愿,而證所信?!痹谶@里,藕益大師對三資糧的關系作了一個重要的概括。首先,必須有信,信是修行的第一步,也是最重要的一步,即“信為道原功德母”。有信,才能啟發(fā)往生的愿望和持名念佛的具體修行。所以,“信”是開啟凈土法門的鑰匙,無信,凈土法門自然難以存在。其次,有信可以啟發(fā)眾生真正的生起往生西方極樂世界的愿望。如果沒有對極樂世界和阿彌陀佛有真信、正信,自然難以產生欣求脫離輪回的出離心。最后,由真信切愿必然導致持名妙行。持名妙行是真信切愿的自然結果,是思想落實于實踐的具體表現(xiàn)。與此同時,由于持名妙行,自然獲得信愿所有的全部功德。雖然信愿行三者存在先后的順序,但在具體行持上又是三而一的,三者完全融入一句阿彌陀佛。一句阿彌陀佛,信愿行自然具備,當下自然體悟心佛眾三無差別,只待功純,自然能蒙佛接引,往生西方極樂世界。下面我們具體展開對三資糧的分析。
1.真信
在信資糧上,藕益大師發(fā)前人所未發(fā),提出了三對范疇六個概念。對于信資糧從自他、理事、因果等方面,作了深入的闡發(fā)。
第一對范疇是信自與信他。藕益大師說:“信自者。信我現(xiàn)前一念之心本非肉團。亦非緣影。豎無初后。橫絕邊涯。終日隨緣。終日不變。十方虛空微塵國土元我一念心中所現(xiàn)之物。我今雖復昏迷倒惑。茍能一念回心決定得生自己心中本具極樂。更無疑慮。是名信自。信他者。信彼釋迦如來決無誑語。彌陀世尊決無虛愿。六方諸佛廣長舌決無二言。隨順諸佛真實教誨。決志求生更無疑惑。是名信他?!痹谶@里,大師闡述了凈土法門建立的依據(jù),對于研究凈土法門,具有很重要的理論價值。所謂信自者,強調了眾生平等和一切眾生皆有佛性的觀點。皆有佛性說,為眾生成佛提供一個根本的理論依據(jù)。然而,處在污濁惡世的眾生,往往背覺合塵,本來具足的佛性被五欲六塵所蒙蔽,假使眾生一念回心,自然體悟自己與佛在本性上是無二無別的。因此,自信是眾生得以解脫的首要條件。另一方面,在信自的基礎上要信他。所謂信他,即相信西方極樂世界和阿彌陀佛確有,同時相信世尊與六方諸佛絕無虛言。在這里,信他所彰顯的便是凈土法門的獨特之處。信他者,即相信通過阿彌陀佛的大誓愿力,接引眾生往生西方極樂世界。這就是凈土法門作為他力法門的殊勝之處。最后,信自與信他的結合,就是通過念佛,體悟自性與阿彌陀佛在佛性上無二無別。
第二對范疇是信因與信果。因果是一切法建立的原則和秩序。所以在此,藕益大師特別強調了念佛往生的因果原則。西方極樂世界之所以依正莊嚴,一句阿彌陀佛之所以功德無量,關鍵在于阿彌陀佛在因地所發(fā)的大誓愿力。如前說所,眾生與阿彌陀佛在自性上無二無別,一句佛號自然契機契理。由深信、切愿、持名故,自然能得往生之果報。
第三對范疇是信事與信理。這對范疇是對前面兩對范疇的總結與提升。在這里,藕益大師強調了理信與事信的圓融不二。告知念佛法門“是心作佛,是心是佛”的真諦。具體來說,我們的一念心性就是法界理體,而西方極樂極樂世界是我們心性所現(xiàn)化的事法界。事依理成,理由事顯。
2.切愿
發(fā)愿是凈土法門的重要過程。在《要解》中,藕益大師為我們闡釋了什么才是真正的發(fā)愿往生。他說:“如此信已則娑婆即自心所感之穢。而自心穢理應厭離。極樂即自心所感之凈而自心之凈理應欣求?!边@里大師從信入手,闡釋了唯心所現(xiàn)的道理。一切外相皆是我們自心所幻現(xiàn)的,娑婆與極樂也是我們自性染污和清凈所造就的。只要一念回心,自能厭離娑婆,欣求極樂。因此,所謂發(fā)愿,包括兩個方面,即厭離心與欣求心,只有真正對娑婆世界發(fā)起厭離心,才能對極樂世界產生欣求心。對娑婆世界有所眷戀,雖念佛求生,但決定不會生起往生極樂世界的欣求心。另外,發(fā)愿往生極樂世界,絕對不是為了自己得解脫、得安樂。往生極樂世界的目的是一期成佛,從而能更好的度化眾生。因此,在發(fā)愿中,也包含了自利理他的成分,也就是說念佛法門是大乘的修學,絕不是小乘法門所能期及的。
3.持名念佛
凈土三資糧最后落實在一個“行”上,行是信愿的自然結果。這里,藕益大師把持名念佛作為導歸凈土的重要方法這種極其簡便的方式體現(xiàn)了佛教說法的方便圓融,隨類施化的思想特征。近代凈土宗印光大師對此法大為贊嘆。他說:“持名一法,乃入道之玄門,成佛之捷徑?!?/p>
三、 凈土法門的菩提心
通過對《彌陀要解》的分析,我們可以自然地得出一個結論:信愿行三資糧齊備就是發(fā)菩提心的過程。具體來說,深信和切愿是行菩提心的具體表現(xiàn)。對西方極樂世界和阿彌陀佛生起強烈的信心,就是與污穢的娑婆世界告別,自然是上求佛道之心。另外,凈土法門強調往生的根本是要度化眾生,因此也包含下化眾生之心。這種強烈的宗教情懷就是愿菩提心的一種特殊表達。持名念佛是凈土法門的修行方式。大德們強調念佛法門自然契合六度波羅蜜,念佛就是修六度,也就是行菩薩道。因此持名一法就是行菩提心的具體表現(xiàn)。
信愿行三資糧一而三,三而一。從修學次第上來看,必須由信發(fā)愿,由愿導行。從根本上來看,他們又是三而一的,即一句阿彌陀佛,自然包括信愿行三資糧。從這個層面上來說,念佛就是發(fā)菩提心的過程,菩提心就在念佛之中,而不是在外。這也提現(xiàn)了大乘佛教以實相為根本的特色。
讓我們回到剛剛所說的《無量壽經》和《觀無量壽經》的問題,兩者對于五逆十惡的態(tài)度是否矛盾?《無量壽經》強調十念往生,除五逆十惡。這里強調的根本在于菩提心,五逆十惡不能發(fā)菩提心,所以不能往生。換句話說,就是信愿行三資糧不齊備,所造成。因為缺少任何一個資糧,都不能成為菩提心,所以不能往生?!队^無量壽經》強調五逆十惡也能往生,為何?因為發(fā)無上殊勝的菩提心,即信愿行三資糧齊備。所以五逆十惡可以往生。所以說,兩經根本不存在矛盾,而且著眼點都在菩提心上。
綜上所述,凈土法門和其他大乘宗派一樣,都是以菩提心為導歸的。凈土法門不是沒有菩提心可發(fā),只是其發(fā)菩提心的過程就是修學的全過程——行愿行三資糧齊備。(作者單位:貴州大學人文學院)
參考文獻:
[1]彌陀要解,蕅益大師著。
[2]勸發(fā)菩提心文,省庵大師著。
[3]凈土宗教程,釋大安,宗教文化出版社。
[4]中國佛教哲學要義,方立天,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