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光圈鏡頭具有這樣的特點:最大光圈孔徑較大、重量和體積較大、價格昂貴。其主要優(yōu)勢是成像素質高、鏡頭通光量大,例如,一支35mm F1.4的鏡頭與35mm F2.0的鏡頭相比,其F1.4的最大光圈可多出約1倍的通光量,在同樣的光線環(huán)境中可降低約1檔的ISO感光度,同時還可拍攝出景深更淺、背景虛化更佳的效果。但是前者的重量和體積約高出1倍,價格更高出約4~5倍,即使拋開鏡頭內置電子系統(tǒng)和其余元件的成本,其價格依然高出了約2~3倍。
球差
臨近光軸的平行光線可聚焦于理想焦平面上(F),但距離光軸較遠的光線(A和B)會形成不同的圓形彌散光斑(a和b),適當縮小光圈即可令球差減?。╝)。
慧差
常見的球面鏡片易對斜射光線產生慧狀像差,但可通過改變鏡片的曲率半徑或是采用對稱光學結構來消除慧差。通常,慧差出現在大光圈下且通常位于像場邊緣處,攝影者通過適當縮小光圈可改善慧差現象。另外,也有部分鏡頭采用對稱結構、特殊玻璃材料或是通過改變鏡片的球面曲率半徑等措施來改善慧差。
常規(guī)論調
在攝影界,普遍都認為大光圈鏡頭不僅可應付弱光拍攝,其成像質量要高于最大光圈較小的鏡頭,因此這類鏡頭的售價往往也會很高,但是事實果真如此嗎?
技術事實
對于所有光學鏡頭來說都存在各種像差:球差、慧差、像散、場曲、畸變和色差等。這對于鏡頭的清晰成像都有負面作用,不同的鏡頭在研發(fā)時通過改良鏡組設計、運用螢石玻璃、非球面透鏡等措施來改善成像質量。即使這樣,價格高昂的大光圈定焦鏡頭,其成像質量也并不是完美的,依舊受到各種像差的影響。其中,對影像分辨率(清晰度)影響最大的當屬球差、慧差和像散。
球差
球差,俗稱模糊圈,是指從鏡頭口徑入射的平行光線,在經過球面透鏡折射后且由于光圈孔徑角的不同,造成遠離光軸的光線與鄰近光軸的光線相交于不同點,形成圓形彌散光斑,表現為分辨率較低、影像模糊。
通常,鏡頭的球差問題在最大光圈下較為明顯,但隨著光圈孔徑的縮?。p小光圈孔徑角)后,則有所改善,也有部分高質量的鏡頭會采用非球面鏡片來進行球差的矯正。一般來說,每支鏡頭的最佳成像光圈通常都是最大光圈縮小2~3檔,例如,35mm F1.4鏡頭的最佳成像光圈為F4或F5.6。另外,某些采用特殊鏡組設計、多片非球面鏡片的鏡頭在縮小2檔之后即可實現最佳成像,例如,尼康AF-S尼克爾24mm F1.4G ED鏡頭(2片非球面鏡片)在F2和F2.8光圈下的實測最高分辨率分別達到了3 900LW/PH和4 100LW/PH的高水平,而且F4~F11之間皆可超過4 000LW/PH,僅在F16時受到“極限光圈衍射原理”的影響,分辨率才會降至3 300LW/PH左右。
慧差
成像除了受到球差的影響之外,射入鏡頭的光線還會受到慧狀像差的影響,簡稱“慧差”。慧差主要是指光軸外斜向射入鏡頭的光線在經過光學系統(tǒng)折射后,不能在焦平面結成清晰成像,而是形成了拖尾狀彗星形光斑?;鄄钆c光圈孔徑和視場大小密切相關,即光圈較大的鏡頭、視場較大的廣角鏡頭都易于產生慧差。
像散
在鏡頭視場較大的成像中,畫面邊緣部分景物的光線遠離光軸、光線斜射角較大,在經過光學系統(tǒng)折射后,其子午光束與弧矢光束的匯聚將不在一個點上,即最終表現為成像不清晰。像散的大小隨視場角的大小而有所不同,即畫面中景物平面上各點距離光軸的遠近不同,像散的大小不等。通常,畫面邊緣的成像受到像散的影響,導致分辨率降低,成像略顯模糊。像散的矯正方式與慧差的矯正方式較為接近,改變球面曲率和選擇合適的玻璃材質都可有效改良像散現象,但這也會提高鏡頭的生產成本。
從CHIP大量的實際測試數據來看,大光圈鏡頭的分辨率水平確實高于光圈較小的鏡頭,但二者中央分辨率與邊緣分辨率的降低幅度相近。另外,某些大光圈的鏡頭在相同光圈下的成像質量與小光圈鏡頭并無太大差別,僅具有更多的通光量和更淺的景深而已。
總體來說,大光圈鏡頭的成像質量要高于光圈較小的鏡頭,但前者在最大光圈下的成像質量也并不十分樂觀,其最佳成像光圈的特性與小光圈鏡頭頗為相似;而且,在影像分辨率方面,小光圈鏡頭與大光圈鏡頭的差距并未與價格差形成正比,大光圈鏡頭更多的成本都被用于改善最大光圈下的成像質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