孫立峰
“關愛流浪兒童”之《孩子為什么離家出走》后續(xù)報道。
正是孩子們在學校里緊張地準備期末考試的時候,十三歲的楊曉敏,我們采訪過的流浪兒童,2013年7月號“最家長”專題《孩子為什么離家出走》中的主角,又一次離家出走。
“回到我媽那里后,這是第五次出來了。”對于曉敏來說,稍不如意就一走了之,已成為生活的常態(tài)。曉敏不愿回家,不管是爺爺家,還是媽媽家,最后,又去了濟南市救助站。
工作人員十分擔憂地說:“唉,可憐的孩子啊。她現(xiàn)在13歲,她來我們還能收留,等到18歲,救助站的大門就不會再向她敞開了。到時候怎么辦呢?
心理咨詢師馮曉春說:
流浪是一種尋找,也是一種逃避
“在家千般好,出門萬事難”,那是擁有溫暖家庭的人們的感受。一個動不動就外出流浪的孩子是不會這么想的,因為家沒有給予她情感的滋養(yǎng)和牽絆。
如果一個孩子從小就沒有體會過家人無條件的愛,沒有家人和她真誠地交流過內(nèi)心的真實感受,也就是從沒有人和她進行過任何真正有價值的交流,這個孩子最大的痛苦就是沒有存在感,既不知道自己是誰,也不知道自己想要什么,會覺得干什么都沒意思,去哪里都無所謂。行走,源于人潛意識里的一種尋找,想找到真正的自我,找到自己的存在感,很多成年人會有意識地不定期地進行這樣的行走。但孩子沒有這樣的能力,他們的出走,只是簡單地逃離眼下的困境。
對一個沒有存在感的孩子來說,尋找自我是一個必須面對的漫長而痛苦的成長過程,用逃避的方式永遠無法到達成功的彼岸。如果孩子的父母依然不能給予孩子情感的滋養(yǎng),又沒有社會的機構承擔類似家庭的撫養(yǎng),流浪也許會成為孩子一生的戲碼,對一個尚未成年的女孩來說,前面的險境可想而知。
編后的話:
這是一個揪心而沉重的話題,我們希望得到整個社會的關注。你的辦法或想法或許能幫到這個女孩,請致電0531-8207959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