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義桅
日前發(fā)布的BBC國際臺委托進行的一項全球民調顯示,國際社會對中國的印象轉差,降至八年來的最低點。調查顯示,與2012年比,對中國持正面看法的受訪者比例為42%,下滑8%;持負面看法的比例為39%,上升8%。這是BBC國際臺2005年展開該項民調以來對中國持負面看法比例最高的一年。
總體而言,在17個跟蹤調查的國家排行榜中,中國的國際形象排第9、印度排第12。民調報告說,中國的國際形象在經過幾年的改善后,2013年出現(xiàn)急劇下滑,在被訪的25個國家中,12個國家對中國基本持正面看法,13個持負面看法。
為何中國的國際形象不斷“下滑”?
對外媒民調,我們要引起重視,但也應實事求是地看,畢竟那是人家的話語體系。果真中國的國際形象越來越糟嗎?
首先,看看都是哪些國家對中國看法越來越負面。法國是對中國持負面看法比例最高的國家,達68%;美國、德國、西班牙緊隨其后,多達67%的受訪者對中國持負面觀點。周邊國家對中國的態(tài)度也不容樂觀。日本對中國的負面看法的比例達64%,同比增加14個百分點;韓國對中國持負面觀點者增加至61%。澳大利亞對中國的看法也出現(xiàn)“逆轉”——從去年61%的正面看法率驟減至36%,而持負面觀點的比例從29%飆升至55%。
不難看出,這些國家普遍感受到中國的競爭壓力。在西方大國中,法國的綜合國力和國際競爭力下滑得最快,心態(tài)不好往往怪罪于崛起中的中國。美國作為大國衰落最慢,但霸權畢竟不同往昔,更警惕地看中國,在意料之中,加之其重返亞太的鼓噪。歷史上,美國人對華看法最積極的時候往往是中國最虛弱,需要美國同情、拯救的時候,這就是宋美齡抗戰(zhàn)期間訪美博得滿堂彩的原因。日本的例子更不奇怪,除了釣魚島爭端外,亞洲地位的轉移促使日本對華看法負面。韓國人對華看法摻雜了太多朝鮮近年行為帶來的不安,多怪中國袒護朝鮮。澳大利亞的騎墻地位最為尷尬——經濟靠中國、安全靠美國,對華態(tài)度應該是自身地位不安全感的折射,擔心對華依附日增。
除此,西方發(fā)達國家普遍認為中國是全球化的最大得益者,在搭便車而未按其預期要求負責任,西方對華接觸政策失效,中國不僅沒有變得越來越像他們,甚至越來越讓他們難以接受、難以把握、難以理解,故此產生沮喪感、恐懼感。這樣,在發(fā)達國家普遍經濟低迷、百姓自信心不足的情形下,對華看法日趨負面,并不奇怪。
中國的情形得到了印度的佐證。西方民眾越來越務實,世界最大的“民主國家”——印度,不再能博得西方人的好感。8%的“負面增幅”也讓中國與印度一道成為本年度民調負面看法增幅最高的兩個國家。對印度持負面看法的比例為35%,首次超過正面看法的34%。
其次,看看情形是否真如報道的那么糟糕。其實,西方不亮東方亮?!敖鸫u國家”對中國的正面看法較去年持續(xù)提升,巴西比例最高(54%),比去年上升6個百分點;俄羅斯對中國正面看法比例為54%、負面為24%;在印度,這一比例分別為36%和27%。對中國持正面看法比例最高的國家是巴基斯坦(81%),比去年上升5個百分點;其次是尼日利亞(78%)、加納(68%)和肯尼亞(58%)。
這樣,不能簡單地說中國的國際形象不斷“下滑”。中國國際形象與其說不斷“下滑”,不如說是中國發(fā)展道路上的短暫必然。
中國的國際形象還會繼續(xù)“下滑”
展望未來,隨著中國在全球分工體系中不斷從產業(yè)鏈低端向中端,乃至高端攀升,中國在低端產業(yè)鏈對發(fā)展中國家構成挑戰(zhàn),在中端產業(yè)鏈對新興國家構成挑戰(zhàn),在高端產業(yè)鏈對發(fā)達國家構成挑戰(zhàn),這是中國在世界上出現(xiàn)好像“四面楚歌”的根源。比如,歐洲電信設備制造商已感受到來自中國華為和中興(ZTE)的越來越強大的競爭壓力,這是歐盟對華頻頻高舉“雙反”調查的原因。德國-芬蘭合資企業(yè)諾基亞西門子通信2011年被迫宣布裁員1.7萬人,按德方的說法在一定程度上就是由來自中國的競爭導致的。高盛最近的一項研究預計,德國接下來將感受到中國更大競爭壓力的領域包括:低端電力傳輸技術,高速鐵路,風力發(fā)電,以及智能電網技術。這些都是德國工業(yè)典型的優(yōu)勢領域。
當然,國際形象與經濟相互依存度并非成正比。長期以來,德國是歐洲大國里與中國經濟關系最密切的國家,但是德國人的對華態(tài)度并不隨著經濟走,過去數(shù)年排在英國、法國之后。究其原因,是德國的死腦筋、德國媒體和民眾對政府對華親近的反彈等多重因素造成的。在研究中國國際形象問題上,切忌經濟決定論,避免強調某一方面因素,或者錯誤以為互利共贏一定能帶來認同好感。人的心態(tài)是很復雜的,喜怒哀樂波動無常,對華反感也可能是跟中國無關的偶然因素造成。在大數(shù)據時代,我們要重視的并非抽樣調查結果,而是全景數(shù)據、動態(tài)趨勢,不是去找因果性,而是找相關性。這也提醒我們,對BBC此次民調結果,不宜做過分解讀。
除了國際競爭力的我漲彼消外,中國發(fā)展還給世界越來越多的國家?guī)硇睦頉_擊。中國人大量走向世界,超強的購買力,易引起人家嫉妒。無論是發(fā)達國家還是發(fā)展中國家,越來越難將中國界定為發(fā)展中國家,一些人甚至認定中國是崛起中的新強權,是未來的美國,會遇到類似美國的處境。這不得不說給我們帶來警醒。
世界發(fā)展的不確定性與中國的確定性崛起形成鮮明反差。外界對華看法波動性大,受發(fā)生在國內、國際的偶然性因素影響,這些可能是我們無法控制的。中國的冤屈還會時有發(fā)生,甚至成為常態(tài)。
當然,毋庸諱言,中國的國際行為,包括海外投資、收購、公民形象等,還存在不少問題,加劇了外界對中國崛起的擔憂。中國國內的不穩(wěn)定因素、不理想狀況、不健康情緒,一定會感染到外界對華認識。從這個角度說,正人先正己,仍然不過時。
如何應對中國國際形象的“下滑”?
應對中國國際形象的“下滑”,總體上要辯證看、認真辦、心不亂。
1.樹立平和心態(tài)。俗話說,形勢比人強。國際形象“下滑”,是因為“勢”在我一邊,表明中國做對了,成功了。魚和熊掌不可兼得。關鍵在“勢”而非形象。我們要重視外界對中國的看法,但也要辯證地看,分清楚哪些是我們的過失造成的,哪些是發(fā)展大勢造成的,哪些是長遠可以克服的,哪些是過程中難以避免的,越是發(fā)展勢頭反差大,越是要保持淡定、平和、開放的心態(tài),展示好作為中國人謙謙君子的形象。
2.繼續(xù)互利共贏。國際形象的關鍵挑戰(zhàn)是能否持續(xù)地向外界講述成功的故事,讓更多人從中國夢中獲益。對感受到中國競爭力帶來的壓力和損失的行業(yè)、地區(qū)的人們,我們要繼續(xù)秉承互利共贏理念,開拓新領域,努力互補,讓他們失之桑榆,收之東隅,以未來與中國合作產生的預期收益,得到鼓勵、安慰,將目光放在長遠看與中國合作和中國發(fā)展最終帶來的積極效應。
3.更需分門別類。我們應參考民調結果,分門別類地予以解決、克服。如上所述,中國國際形象并非一味下滑。在尚未感受中國競爭力沖擊的地區(qū),也要未雨綢繆,通過拓展合作領域,及時稀釋可能帶來挑戰(zhàn)和沖擊的行業(yè);對已經感受到中國競爭力沖擊的地區(qū),更要及時培育新的合作生長點,適度讓利,通過文藝活動和慈善基金會,做好心理安撫工作。
4.努力幫助調適。己欲立而立人,己欲達而達人。中國不能只考慮自身發(fā)展,也要為世界多提供公共產品,在與世界的互動建構中有效向外界持續(xù)傳遞中國正能量。幫助感受中國競爭壓力的國家重新樹立對中國的新期望。像法國這樣的發(fā)達國家,人們對中國發(fā)展仍然帶有傲慢與偏見,國民心態(tài)脆弱,國內媒體、訪法華人切忌冷嘲熱諷、責怪抱怨,應幫助其早日度過痛苦的調適期,找到自身的新定位、新自豪、新希望。
5.嘗試三管齊下。所謂三管齊下,就是對外傳播、對內正己、對他包容的三位一體。也就是說,既要重視對外傳播,持續(xù)傳遞中國夢的正能量,又要加速推進中國產業(yè)結構轉型升級,縮短外交調適期,以包容心態(tài)對待外界評論,不必對涉華言論和舉措睚眥必報,要展示我自信大度的國民性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