黃德輝 張倩
河北省國家檔案館現(xiàn)存有一份珍貴檔案:《河北革命互濟會為公葬無產(chǎn)階級導師李大釗同志宣言》,這份宣言記錄了李大釗發(fā)起組織中國共產(chǎn)黨、領導北方工人運動的史實,記載了他被捕及被害的真相。宣言中河北革命互濟會號召“公葬李大釗同志,追悼死難的戰(zhàn)士,……反對帝國主義國民黨構捕屠殺工農(nóng)勞苦群眾的白色恐怖,爭取釋放一切革命政治犯”,同時發(fā)出“李大釗同志精神不死”、“擁護中華蘇維埃政府和紅軍,擁護共產(chǎn)黨”的口號。這份珍貴的檔案為我們掀起了公葬李大釗同志那段不平凡歷史歲月的一角。
一、李大釗生平及就義前后
李大釗,字守常,河北省樂亭縣人,自幼勤奮刻苦,成績優(yōu)異。1907年,考入北洋法政??茖W校,畢業(yè)后東渡日本,考入早稻田大學政治本科。在日本期間,受到各種社會主義思潮的影響,開始接觸馬克思主義。1916年春,李大釗回國,在北京創(chuàng)辦并主編《晨鐘報》,擔任章士釗創(chuàng)辦的《甲寅》日刊主筆,并經(jīng)章士釗向北京大學校長蔡元培推薦,擔任北大圖書館主任,后兼任北大政治學系教授。李大釗思路敏捷,通曉日文和英文,關注政治和社會問題,文筆功底深厚,尤為擅長政論文章。
俄國十月革命的爆發(fā),為中國思想界帶來了新的思潮和動向。李大釗深受十月革命的震動和啟發(fā),感于“再造中國之不可緩”,認為馬克思主義可以拯救苦難的中國,遂發(fā)出:“人道的鐘聲響了!自由的曙光現(xiàn)了!試看將來的環(huán)球,必是赤旗的世界”的呼號。他積極探求和研究馬克思主義,于1919年在《新青年》上發(fā)表文章《我的馬克思主義觀》。這篇文章,在我國歷史上第一次較為全面和準確地闡述了馬克思主義基本原理,也成為李大釗馬克思主義世界觀確立的標志。由于李大釗對馬克思主義的深入理解和大力倡導,1920年3月,共產(chǎn)國際派遠東局局長維金斯基等人來到中國,找到了李大釗探討籌建中國共產(chǎn)黨一事。隨后,李大釗又介紹維金斯基去上海與陳獨秀商討此事,由此開始了“南陳北李,相約建黨”的偉大壯舉。
中國共產(chǎn)黨成立以后,李大釗成為這個時期黨在北方地區(qū)的主要領導人。他曾經(jīng)不連續(xù)地擔任過中共北京區(qū)執(zhí)行委員會委員、委員長,北方區(qū)(北京區(qū)后改稱北方區(qū))執(zhí)行委員會書記;在1923年和1925年黨的三大、四大上,均當選為中央委員。在他的策劃和組織下,北方地區(qū)進行了大規(guī)模的工人運動,特別是鐵路和煤礦工人大罷工,震動了全國。1926年“三一八”慘案爆發(fā)后,段祺瑞政府為抑制日益高漲的革命形勢,制造白色恐怖,以“假借共產(chǎn)學說,嘯聚群眾,屢肇事端”的“罪名”通緝李大釗;奉系軍閥掌握北京政權,依然對李大釗進行通緝和搜捕。1927年4月6日,因叛徒的出賣,李大釗及全家在蘇聯(lián)大使館西院舊俄兵營被張作霖派來的軍警逮捕,在獄中受盡折磨,“外間謠傳審問時并有用刑情事,謂李之指甲,均被箝脫”。1927年4月28日,李大釗及20多人以“和蘇俄里通外國”的罪名被絞刑處決,時年38歲。
二、中國赤色革命互濟會
李大釗英勇就義后,他的靈樞安放在宣武門外下斜街妙光閣浙寺里。由于反動派的白色恐怖,李大釗的靈樞在那里停放了六年,無法下葬,更無人祭奠,革命群眾哀痛成分!為向先烈表達尊敬和哀思,向廣大群眾宣傳革命,在河北革命互濟會的倡導和組織下,北平的共產(chǎn)黨員和革命群眾冒著白色恐怖的威脅,為李大釗同志進行了隆重的公葬儀式。
河北革命互濟會為中國赤色革命互濟會在河北的分支組織,中國赤色革命互濟會由人道濟難會演變而來,人道濟難會則是我黨在與反動軍閥的斗爭中,為援救被難者,救濟烈士家屬而動員上層社會民主人士組成的。濟難會通過印發(fā)宣傳品等方式揭露了反動軍閥鎮(zhèn)壓革命、制造白色恐怖的真面目。1929年冬或1930年初,濟難會的成員逐漸從上層社會人士擴展到工人、學生、商業(yè)等群眾中,名稱也改為赤色革命互濟會(以下簡稱為互濟會)。
互濟會經(jīng)全國代表大會選舉產(chǎn)生了執(zhí)行委員會,領導機關設在上海,戴曉云為互濟總會的黨團書記兼主任,下設組織部、宣傳部和救援部?;鷷屈h領導的革命群眾組織,是黨的外圍組織之一,以反對帝國主義和國民黨的血腥鎮(zhèn)壓,反對逮捕、屠殺革命者,反對白色恐怖政策,爭取釋放政治犯,救濟被監(jiān)禁、被捕的同志和烈士家屬等為主要責任,并在發(fā)展互濟會的過程中發(fā)展黨員?;倳袝r也會協(xié)助地方黨組織在空白地區(qū)建立支部,如河北赤色革命互濟會就是在互濟總會的支持和協(xié)助下成立的,并兼管北平互濟會的工作。1933年,隨著中央遷到蘇區(qū),互濟總會的活動也就漸漸停止了。
三、公葬李大釗同志始末
李大釗犧牲后的第六年(1933年),在他的夫人趙紉蘭到北平料理李大釗同志后事的契機下,河北省赤色革命互濟會(以下簡稱河北省互濟會)計劃對李大釗同志的安葬開展群眾性的悼念活動,通過公葬來揭露反動派殺害共產(chǎn)黨人的罪行,申張革命正義。受中共河北省委、中共北平市委的委托,河北省互濟會負責辦理喪事的具體籌備工作,宣傳和組織群眾,發(fā)動北平各革命團體參加到這一公葬活動中來。
1、成立籌備小組
按照中共河北省委、中共北平市委的布置,河北省互濟會組成了籌備小組:組長王勛寶(王逢原,師大學生,河北省互濟會援救部長),小組成員包括王曉腆(王乃天,北大學生北平東城區(qū)互濟分會主任)、李星華(李大釗同志的長女,中法大學孔德學院學生,反帝大同盟的一員)、張靜君(李大釗的學生)等同志。
2、召開兩次籌備會議
1933年3月,互濟會籌備組在象來街召開第一次會議,王勛寶傳達了籌備公葬應遵循的三條原則精神,討論了具體執(zhí)行辦法,并進行了分工:東城區(qū)負責做黨旗,搜集李大釗的照片、傳略及同時就義的二十位革命者的簡歷,籌備出版《守常文集》;西城區(qū)負責編寫印刷李大釗的傳略、遺像、一起就義的烈士簡歷以及紀念性的傳單等宣傳品;南城區(qū)負責刻制石碑及出殯雇用的扛夫、執(zhí)事、和尚、道士、吹鼓手等工作。同年4月,又在宣外湖北會館召開第二次會議,重點討論了石碑問題。
3、開展募捐和宣傳工作
互濟會根據(jù)宣傳對象對革命的認識和理解程度不同,確定了不同的宣傳內容。其中,對革命認識好的或較好的,除對公葬李大釗捐款外,還為營救被捕革命戰(zhàn)士以及救濟死難烈屬而定期捐獻,如范文瀾、許地山(落花生)、周作人等;對共產(chǎn)黨和革命還缺乏認識,但敬佩李大釗同志的為人,也愿捐助,如徐祖正、錢稻蓀等。期間,共募得錢款五百余元。
4、公葬過程
1933年4月22日李大釗的大女兒李星華在北平《晨報》登出訃告,并由互濟會籌備組通知各界市民參加公葬游行。李大釗的靈堂設在妙光閣毗盧殿,正中有李大釗同志遺像,陳設簡單,有黃少谷、李書華、沈尹默、李蒸、張松年、白眉初等所送挽幛數(shù)十幅,花圈數(shù)十具。李大釗生前好友和北大公葬李大釗先生同學會及文藝前線社等來祭奠。
4月23日晨,送殯的群眾隨著家屬,自動組成行列。送殯隊伍里有青年學生、大學教授、工人、農(nóng)民、士兵和市民。在送殯隊伍前列高舉著十幾副挽聯(lián)。前導橫幅寫著“李大釗光烈精神不死”,下款是“北平青年恭送李大釗安葬”,兩邊的挽聯(lián)是:“為革命而奮斗,為革命而犧牲,死固無恨;在壓迫下生活,在壓迫下呻吟,生者何堪!”
送殯的隊伍從浙寺出發(fā)后,經(jīng)下斜街、萊市口、進宣武門,沿途參加送殯的越來越多,觀眾塞途,車輛十分擁擠。行至西單,西單牌樓朱紅柱子底下,擺著一張紅漆方桌,上擺有水果、糕點、香、酒等祭品。共產(chǎn)黨員張文海代表北平市各革命群眾團體宣讀祭文,祭文講述了李大釗同志生平事跡,揭露了蔣介石勾結軍閥張作霖聯(lián)合反共的真面目,號召大家團結抗日,收復失地。這份祭文即為本文所提及的《河北革命互濟會為公葬無產(chǎn)階級導師李大釗同志宣言》。
祭文宣讀完畢后,隊伍繼續(xù)前行,通過缸瓦市時,互濟會送葬的同志們在李大釗的靈樞上覆蓋上了一面鮮紅的黨旗。原來準備進行的攔路祭被蔣介石派來的大批武裝憲警搗毀,送葬隊伍也被沖散,更有四十余名群眾、學生被捕。面對這種情況,籌備組決定只?;b成親友的幾個同志隨著家屬的馬車,把李大釗同志的靈柩送至香山萬安公墓,并與墓碑一起下葬。
這份珍貴的檔案,將我們帶回到八十多年前腥風血雨,寄托了我們對革命先驅的深切悼念和無限崇敬。它是一份囑托,更是一段永刻于心的不朽記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