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萍
摘 要:幼兒正處于人生中的萌芽時期,因此智力與行為習慣并不完善,教師在進行教學時需要通過一定的手段使孩子理解明白教學內(nèi)容。
關鍵詞:幼兒;交通工具;降級轉(zhuǎn)化
我們幼兒園使用南京師范大學的整合課程,為了幫助老師有效把握教材,幼兒園會經(jīng)常開展立足教材的教學研討。上學期,我參加同課異構教研活動。當時,教研組長給我們定了一個隨堂活動,名稱是“交通工具大分類”,屬于科學、社會綜合活動。教參預設的活動目標如下:
1.認識不同的交通工具;
2.對交通工具進行簡單分類。
在這個活動之前,我們班已經(jīng)進行《交通工具大集合》這個主題單元的教學;孩子們已經(jīng)認識了一些簡單常見的交通工具,還學習了《沙漠中的交通工具——駱駝》。備課時我想:這個活動如果僅僅照本宣科將教材上展示的幾種交通工具(馬車、轎子、汽車、輪船、飛機等)教孩子認識一下,并知道它們是在什么地方行駛,這樣的設計就沒有多大的價值。于是我將活動目標重新調(diào)整定位成:
1.豐富孩子對交通工具定義的理解;
2.能夠從不同的角度對交通工具進行分類。
為拓寬孩子對“交通工具”這個概念的認識,我在百度百科中搜索了一下“交通工具”的注解。原文如下:“交通工具狹義上指一切人造的用于人類代步或運輸?shù)难b置。如,自行車、汽車、摩托車、火車、船只及飛行器等。其中也包括馬車、牛車等動物驅(qū)動的移動設備,從這一點來說,黃包車、轎子、輪椅也可以算是交通工具。隨著科技的發(fā)展,交通工具也在不斷變化”。我還查了“交通”的注解。即指從事旅客和貨物運輸及語言和圖文傳遞的行業(yè)。包括運輸和郵電兩個方面,在國民經(jīng)濟中屬于第三產(chǎn)業(yè)。運輸有鐵路、公路、水路、航空和管道五種方式,郵電包括郵政和電信兩方面內(nèi)容。
基于以上的學習,我和同事們開展了討論,這樣一個概念如何讓4歲的中班孩子能夠聽懂并明白呢?再三斟酌以后,我把“交通工具”定位成這樣一句話:能夠幫助我們將人或東西運載到另外一個地方的東西。
為了向孩子們傳達一種廣義的交通工具的認識,豐富孩子們對于交通工具這個概念的外延。我特地從網(wǎng)上下載了很多各式各樣廣義意義上交通工具的圖片(如,竹筏、火箭、雞公車、斗斗車、滑竿、雪橇、飛機、各種汽車、自行車、三輪車、黃包車、輪椅、信鴿、垃圾車、灑水車、裝甲車、嬰兒車、馬車、牛車等等),還設計了一張用于分類統(tǒng)計的圖標,預設了三種分類的標準:在什么地方行駛?有多少輪子?是現(xiàn)代還是古代的交通工具?為幫助孩子準確理解分類標準,用圖示的方法給孩子提示。用地面、水、白云的圖示加問號表示問題:在什么地方行駛?用一個車輪加問號表示問題:有多少輪子?用小旗袍和背帶短褲表示古代和現(xiàn)在的交通工具?
上課時,我的活動設計如下:
第一個活動環(huán)節(jié)是動畫兒歌導入:播放視頻片段《交通工具》:
第二個環(huán)節(jié)是提問引發(fā)思考:
1.“小朋友,前面我們已經(jīng)認識了許多交通工具,那你知道哪些交通工具呢,能不能說一說?”(孩子們七嘴八舌地說起了交通工具的名稱,大多數(shù)是車子一類的)
2.“大家說了這么多,那誰能告訴我們大家什么樣的東西才能叫交通工具呢?”(孩子們不說話)
3.“想一想,你們說的那些交通工具都有哪些一樣的地方呢?”(孩子們回答:交通工具都有車輪子)
4.“那駱駝是交通工具嗎?”(因為前面已經(jīng)上了沙漠中的交通工具一節(jié)課,所以大多數(shù)孩子還是說“是”。)我繼續(xù)追問:可駱駝也沒有輪子呀?(孩子們被困住了,有的不說話,有的竊竊私語)
第三個環(huán)節(jié)是拋出概念,豐富認知。
1.我接著轉(zhuǎn)換話題說“讓老師告訴大家:什么東西可以叫做交通工具呢?就是那些能夠幫助我們將人或東西運載到另外一個地方的東西。大家想一想,除了我們剛才說到的車子、飛機、輪船以外,還有哪些東西能夠幫助我們把人或東西運載到另外一個地方,或從這里運到那里呢?”
孩子們一下又熱鬧起來,有的重復著前面的回答,有的在下邊討論,我不斷邀請孩子們起來發(fā)表自己的見解,并追問他們?yōu)槭裁??同時配合著他們的回答打出這些交通工具的PPT圖片,進一步加深孩子的印象。但其中有三種預設之外的答案引起了我的思考:
蘇××小朋友說“還有我媽媽”;我先是一愣,接著明白了她的意思,于是追問:你媽媽為什么是交通工具?她說:“媽媽每天都背我上學?!蔽倚睦镆幌?,孩子的話很有道理,她在認真地將老師的概念與實際生活聯(lián)系起來,媽媽每天將孩子背著從家到學校,不也是孩子的代步工具,充當了交通工具的角色嗎?但我又隱隱覺得把人當做交通工具不怎么合適。于是,我沒有對她的答案作評判,只是說,“你很愛動腦筋,想到了一個很特別的答案,真棒!”
張××說:“還有菜籃子”。當我追問為什么時,孩子回答:“爺爺用菜籃子把菜裝著提回家”。李××奇說:“那還有撮箕也是”。我想想,也有道理,轎子、滑竿、手推車這些需要借助人力實現(xiàn)運載的裝置可以算是交通工具,那么菜籃子、撮箕不也是在一定階段借助人力將物體運載到另外一個地方嗎?聽課的老師也開始了議論,大家在驚訝孩子們思維的同時也對交通工具這個概念產(chǎn)生爭議。因為,一時無法判定孩子們答案的正確與否,我不敢輕易對他們的答案進行評價,只能先肯定孩子們積極的思考,而對他們的答案沒有進行對錯評價。
討論之后,我又給孩子補充了一些他們沒有想到的交通工具,如,竹筏、雪橇、滑竿、信鴿、毛驢、溜冰鞋、扁擔、獨輪車等。
最后環(huán)節(jié)是自由判斷分類。孩子們進入動手操作環(huán)節(jié)。因為有了前面爭論的基礎,孩子們對分類還掌握得不錯。
課后,聽課老師也進行了激烈討論,對于這節(jié)課我向孩子們拓寬概念外延引發(fā)爭論和思考的做法大多數(shù)人是贊成的,大家覺得將概念外延向幼兒介紹可以拓寬孩子對概念的認識。對于孩子提到的“媽媽”“撮箕”“菜籃子”是交通工具的觀點,老師們也進行了討論,因為“媽媽”“撮箕”“菜籃子”雖然本身不是狹義的交通工具,但他們在特定情境下確實承擔了交通工具的角色,并符合交通工具的概念所囊括的特有屬性,從這個意義上講,他們也可以算是一種臨時的交通工具。不過,大家還是建議,我們班下來繼續(xù)就這個問題開展探討,幫助孩子們明白,有的時候概念在特定情景和時間下是可以實現(xiàn)轉(zhuǎn)換的。
故事啟發(fā):孩子們在幼兒階段認識和理解一些概念對于他們的思維發(fā)展是非常有好處的,幫助幼兒掌握一些科學概念其實也就是對幼兒進行思維訓練,孩子們在理解概念中需要積極思考,在頭腦中將概念和對象進行比對分析,歸納出他們的共同特性。故事中,孩子們正是因為積極理解“交通工具”這個概念,才有了“媽媽”“菜籃子”“撮箕”是交通工具的認識。
不過,因為幼兒階段的孩子年齡小,受到認知水平的影響,他們對概念的學習必須依賴老師對概念科學解讀的基礎上并進行“降級轉(zhuǎn)化”。這給幼兒教師提出了非常高的要求,當嚴謹概念要變成孩子們可理解的語言時,需要老師對概念的內(nèi)涵和外延充分理解,否則降級轉(zhuǎn)化的概念缺乏明確界定,孩子們就不能很好地掌握概念所代表的含義。
(作者單位 四川省雅安市雨城區(qū)第三幼兒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