羅建鴻
《義務教育語文課程標準》在教學內(nèi)容的確定、教學方法的選擇、評價方式的設計上強調(diào)了語文課程應該是開放而富有創(chuàng)造力的。然而我們應該清醒地看到,在探索的過程中出現(xiàn)了三種誤區(qū)。一是由于過分強調(diào)學生自主,從而淡化教師的指導作用。二是追求空洞熱鬧的課堂,用活動取代對文本的感受品味,造成表面的繁華。三是學生對文學作品的理解往往天馬行空,教師不但聽之任之,還美其名曰“個性化閱讀”或“創(chuàng)造性閱讀”,使得學生對文本的理解在很低的層面上徘徊,無法延伸。
為使新課標下的初中語文教學步入正軌,我們必須要走出以上三種誤區(qū)。
一、教師的作用必須得到應有的重視
不少教師有一個錯誤的認識,以為新課程強調(diào)學生的自主、探究,教師的作用就可以淡化。其實不然,新課改不僅沒有淡化教師的作用,反而對教師提出了更高的要求。離開了教師有效的引導、評判和組織,學生的自主、合作、探究自然就無法落到實處。
1.教師的引導作用必須得到重視
我們認為,放手讓學生自己去探究文章,并要求他們提出問題,并非易事。探究性課堂也離不開教師的引導。對于一篇課文,教師應根據(jù)文本的內(nèi)容與學生的個性特點設計好教學目標和內(nèi)容重點,然后授之閱讀方法,讓學生圍繞著教學目標、教學重難點進行學習,以實現(xiàn)有的放矢地發(fā)現(xiàn)問題,提出問題,探究問題,進而促進學生思維的發(fā)展。有位教師在教學賈平凹的《月跡》時,先讓學生通過預習了解文章的主要情節(jié),在有效的鋪墊之后提出主問題:孩子們是怎樣去尋找心中的月亮的?這一問題可謂牽一發(fā)而動全身,教師引導學生深入文本,找出“月跡”的變化,在此基礎上,提出:“為什么說孩子們通過‘尋月都獲得了心理的滿足?”在學生充分討論的基礎上,教師加以適當點撥。整節(jié)課中,學生都在教師的引導下進行自主學習,通過分析比較、討論質(zhì)疑、品味感悟等一系列心智活動,明確了文章的內(nèi)容,把握了課文的主旨,少了空洞的熱鬧,課堂教學效果十分明顯。
2.教師的評判作用不可或缺
對于一篇文章的閱讀,每個人都有自己的看法和觀點,答案是豐富多彩的,不少教師對學生的探究結(jié)果常常不置可否,這種做法是要不得的。我們認為,教師對學生的閱讀結(jié)果必須作出評價,對于錯誤的結(jié)果必須指出,對于正確的結(jié)論要進行肯定。如一位教師在教學《我的叔叔于勒》時,讓學生大膽想象于勒在美洲是怎樣生活的。不少學生便胡思亂想:于勒在美洲開著奔馳、寶馬,穿著名牌西服,每天出入高檔酒店,在KTV里飆歌……而這位教師對此還津津樂道,在評判時對學生“豐富的想象力”大加贊賞,真是令人啼笑皆非。于勒生活的年代怎么會有奔馳、寶馬?想象必須遵循人物的性格特點和身份特征。學生的回答連最基本的常識都沒有搞清楚,教師還大加表揚,豈不是貽笑大方?
3.教師的組織作用不容忽視
古人說:“盡信書則不如無書?!苯處熞朴诩ぐl(fā)學生的懷疑精神,鼓勵學生敢于沖破思想樊籬,敢于質(zhì)疑發(fā)難,讓討論交流、質(zhì)疑問難成為課堂教學的主旋律。但是如果我們淡化了教師的組織作用,學生的質(zhì)疑問難很可能就會演變成“一窩蜂”,課堂教學應有的秩序和生態(tài)環(huán)境就會被打破。有位教師在教學魯迅的《故鄉(xiāng)》時,學生連課文都還沒有完整地讀完,就讓他們討論:作者為什么說“希望是本無所謂有,無所謂無的”?作者心目中的故鄉(xiāng)應該是什么樣子的?一上來就直奔文章的主旨。由于學生尚未深入文本,教師所作的鋪墊也不夠,就匆匆地組織討論,學生的思維自然也就信馬由韁,發(fā)言必然文不對題了。在這一情況下,教師應該進行有效的調(diào)控,通過組織閱讀、分析、探究,把學生的思維引領到正確的軌道上來。
二、空洞的熱鬧不可取
許多教師未能很好地理解教學內(nèi)容和教學手段之間的關系,在教學中把大量的心思花費在語文活動形式的設計上,以至于語文課花樣百出,而文本閱讀卻未得到應有的重視,語文課上常常聽不到學生讀課文的聲音。如一位教師教學蘇教版專題“荷”?;顒忧?,他把學生分為若干小組,分配給他們不同的任務,讓他們通過網(wǎng)絡或圖書館查找資料,歸納分類,制作PPT,整節(jié)課忙得不亦樂乎。學生在查找、處理資料的準備過程中確實拓寬了視野,提高了實踐能力。但是在交流探究成果時,我們看到的都是一些關于荷的生物學知識的匯總,如荷的遺傳和變異、荷的藥用價值,這些問題與語文有多大關系呢?即使在“品荷”這一“語文味”十足的板塊中,學生也只是走馬觀花地看一遍有關荷的詩文,大多數(shù)學生都不能靜下心來認真地品讀。教師的初衷是通過多種手段激發(fā)學生閱讀的興趣,殊不知語文課是姓“語”的,豐富多樣的活動確實能夠活躍課堂氣氛,但是也會帶來一些不利的弊端,影響學生閱讀的習慣而產(chǎn)生浮躁的心理。形式是為內(nèi)容服務的,空洞的熱鬧只會使文本閱讀迷失方向。教師應該扎扎實實地在文本解讀上下工夫,善于引導學生深入課文,挖掘文本中豐富、深厚的資源,使閱讀教學返璞歸真。
三、 個性化閱讀切忌離譜
學生對文學作品的閱讀是個性化的,每個學生的感受和理解是不同的,新課標特別強調(diào)個性化閱讀。但是,個性化閱讀是建立在對文本內(nèi)容深入理解的基礎上的,如果學生連文本的基本內(nèi)容都不能把握,就要求他們進行個性化閱讀,無異于空中樓閣,而且還會導致閱讀教學的膚淺化和庸俗化。
首先,個性化閱讀要尊重作品的時代背景。每一個時代的文學作品都是時代精神的映射,代表著一個時代的精神文化和價值追求。如果離開時代背景去進行所謂的個性化閱讀,必然導致閱讀的“虛無化”傾向。作品中的人物和事件,與其生活的時代特點的典型環(huán)境息息相關。讀《最后一課》必須聯(lián)系普法戰(zhàn)爭這一史實,讀《幽徑悲劇》就不應該回避“文化大革命”。只有在把握作品的時代特征的基礎上,才能真正領會作品內(nèi)在的思想感情和作家的思想觀點。
其次,個性化閱讀要尊重文本。讀者對文本的認識和理解,常常會與作者在作品中所表達的思想存在隔膜,我們強調(diào)讀者的“再創(chuàng)造”,但是這個“再創(chuàng)造”不是踢開文本另起爐灶,而是必須在尊重文本的基礎上實現(xiàn)的。只有在尊重文本的基礎上,讀者才能真正讀出作品的內(nèi)涵。一位教師在教學《故鄉(xiāng)》時,引導學生討論為什么中年閏土見到“我”的時候“動著嘴唇,卻沒有作聲”?學生經(jīng)過討論提出了許多看法:分別時間一長,沒有了共同話題;自己的境況難以啟齒;不知用什么方式跟這位地位懸殊的人交談;見到多年未見的好友,激動得說不出話來……在教師的贊揚聲中,學生的想象力發(fā)揮得淋漓盡致??山?jīng)過仔細斟酌,后兩種理解分明已“離譜”。教師要啟而能發(fā),發(fā)而能收,用最貼近作品寫作意圖的理解去加以引導,使學生的學習質(zhì)量保持在一個較高的整體水平上。
有人說,個性化閱讀就好像放風箏,不管風箏飛得多高,都會有一根線遠遠地拉著。在語文閱讀教學中,文本內(nèi)容其實就是這根看不見的線。對于一篇文學作品,讀者盡可能“仁者見仁,智者見智”,也可以“橫看成嶺側(cè)成峰,遠近高低各不同”,但總要受到文本的束縛,一旦離開這個束縛,個性化閱讀的風箏必然會掉在地上。安徒生的《皇帝的新裝》無情地撻伐了至高無上的皇帝和一群道貌岸然的大臣,褫除他們身上的華衣,把他們的愚蠢、卑鄙、虛偽,為了保持權(quán)力不惜自欺欺人等惡行掏出來示眾。一位教師在教學該文時,讓學生泛讀課文,然后以“一個 的皇帝”為句式說一句話。學生說出了皇帝的二十多個特征,如虛偽、貪財、卑鄙、愚蠢、善騙、狡猾、驕奢淫逸、荒唐可笑、自欺欺人……這位教師在評判時贊詞滿口。要知道說皇帝貪財、狡猾,顯然游離了文章的主旨,違背了安徒生的原意。
在新課標精神的指導下,初中語文教學呈現(xiàn)出一種前所未有的好勢頭。在教學實踐中,廣大初中語文教師務必要走出以上三種誤區(qū),使初中語文教學步入正確的軌道,取得累累碩果。
(責任編輯 陳劍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