Julie Lasky
現(xiàn)代瓷碗
這只碗來自美國檀香山,就像一粒炸開了的硅藻。
來自蘇門答臘島的古柚木碗。該碗的作者從事手工業(yè)二十余年,致力于通過手工完美呈現(xiàn)全球各種木材的自然形態(tài)。
該碗的作者是陶藝家,他當(dāng)時正在試驗新的氧化釉,沒想到在打開燒瓷窯的那一刻,這意外產(chǎn)生的花紋立刻驚艷了作者,于是作者為這只碗取名“海嘯碗”。
作者漫步于紐約曼哈頓東村一個社區(qū)池塘邊,看見了一小片迷你睡蓮漂浮在岸邊,從中得到靈感,制作了這只形態(tài)逼真的青釉碗。
現(xiàn)代瓷碗
碗幾乎是所有中國人家庭中最常見的器皿。來自香港的設(shè)計師將奇思妙想注入普通的碗里,于是化平凡為神奇。
目睹一只碗產(chǎn)生的過程,會賦予這件日常用具特殊的意義。這只碗的作者讓女友見證了這只碗的誕生,然后送給了她。
該碗出自丹尼爾·菲舍爾陶瓷公司(美國芝加哥),最大限度地展現(xiàn)了精湛手工和陶瓷的特性。菲舍爾在制作時,故意采用稀釋了的粘土,捏出基本碗體后,讓碗口朝下,其余的創(chuàng)作就交給地球引力了。
這對碗來自臺灣。每次使用時,它們都像在述說故事:與碗底燒制在一起的小人兒正拼命把頭伸出水面呢!
上周,紐約拍賣行將一只刻有蓮花圖案的白色陶瓷碗 拍出了220萬美元,上了新聞頭條。經(jīng)過買家競價,成交價格是蘇富比拍賣行預(yù)計成交價的10倍,是當(dāng)初賣家購買價格的70萬倍。通過蘇富比拍賣行確認(rèn),委托人來自紐約州,在2007年在一個舊貨市場上花3美元買到了這個碗,此后就一直放在他們的客廳里,直到他們咨詢了亞洲藝術(shù)品專家,發(fā)現(xiàn)這個碗原來是中國北宋時期出產(chǎn)的定窯瓷碗,擁有1000年的歷史。人們好奇為何這只碗消失了這么多年,而它最終重回我們的視線的原因也是個不解之謎。顯然這只碗很美,但只有飽經(jīng)錘煉的眼睛才能看出它的年代和稀有。
宋代之后,碗沒有重大的改變。實際上,自從4000到1萬年前的新時期時代以來,人類開始挖空木頭和石頭做模具將粘土塑成型燒制,碗就沒什么大改變。
在碗出現(xiàn)之前,人用手或是樹葉折起來把水捧到嘴邊。這種新型容器為分享食物、燒香、灌溉、祭祀以及施舍窮人等社會或儀式活動提供了工具。
美國俄勒岡州波特蘭市當(dāng)代工藝博物館的首席策展人娜米塔·威格斯(Namita Gupta Wiggers)說:“我們之所以不談?wù)撏耄且驗樗侨粘S闷贰N覀円呀?jīng)習(xí)以為常,對它太過了解?!?img src="https://cimg.fx361.com/images/2024/06/16/qkimagesovhwovhw201308ovhw20130835-9-l.jpg"/>
如此重要的東西竟然被人們熟視無睹,威格斯決定要為它舉辦一場展覽會。這個月初名為《焦點:碗》(Object Focus: The Bowl)的展會拉開序幕,展出了近200個碗,從藏族的頌缽 到鉻合金的冰桶,應(yīng)有盡有。
威格斯表示,在閱讀了《事物的語言》(The Language of Things)后,她深受觸動,對碗的看法有了改觀。這本書的作者德延·薩迪克(Deyan Sudjic)在倫敦指導(dǎo)博物館設(shè)計,薩迪克寫到了設(shè)計師為了提高主人的地位和名聲而將普通家庭用品轉(zhuǎn)變?yōu)樯莩奁返囊恍┓绞?。就如威格斯女士所解釋的那樣,顧客垂涎的不是桌子、椅子和燈具,而是沖著野口勇(Noguchi,著名日裔美籍設(shè)計師)、埃姆斯(Charles & Ray Eames,著名的夫妻檔設(shè)計師)、英葛·摩利爾(Ingo Maurer,德國燈具設(shè)計師,被稱為“光之詩人”)的名氣。
威格斯認(rèn)為,碗在客觀世界里并不這么受寵,碗的背景增值作用與其工藝精細程度密不可分。很多著名的碗都是陶藝和玻璃藝術(shù)家們制作出來的小眾作品。它們脫離了大眾市場的認(rèn)同和升值。她希望我們不只看到了碗,也能看到陶藝家瑪格麗特·威登漢(Marguerite Wildenhain)和露西·里爾(Lucie Rie),能叫出這兩位大師的名字。同時,她還希望我們能尊重那些世代相傳的鍛造技藝,雖然這些匠人默默無聞。
威格斯認(rèn)為,碗被人們漠視的另一個原因是碗的附屬地位。也就是說,碗是主人和其他物品的附屬品,只起到配合和支持作用。對這種由中間大小劃分,什么都能容納的東西,你還能有什么期待呢?
威格斯說:“我跟別人總是因為聊起其他的事情而談起碗。當(dāng)時聊的是像茶道或者制造工藝這種儀式的隱喻。很難將話題控制在碗上。人們總是聊跟碗有關(guān)的事情?!?/p>
矛盾的是,正是碗缺乏存在感的特點構(gòu)成了絕妙的隱喻,在文學(xué)作品中的引用更是難以忘懷。單從西方經(jīng)典中就能很快找出米考伯(Micawber)的湯碗 (狄更斯的《大衛(wèi)·科波菲爾》);達洛維夫人(Mrs Dalloway)奇怪的朋友薩利·西頓(Sally Seton)將牡丹和蜀葵的花冠撒在一碗水中(弗吉尼亞·伍爾芙的《達洛維夫人》);胖胖的巴克·穆里根(Buck Mulligan)用剃須碗模仿羅馬天主教彌撒的鬧?。ㄕ材匪埂桃了沟摹队壤魉埂罚?;當(dāng)然還有亨利·詹姆斯(Henry James)的《金碗》(The Golden Bowl)。
正因為這種特性,使得桌子、椅子、燈具根本不能與碗相比。
威格斯女士邀請了學(xué)者、作家和工匠從展覽中挑選樣品,為其寫介紹短文,以此豐富碗的故事。有些文章富有哲理,比如來自舊金山的策展人瑪拉·霍爾特·斯科夫(Mara Holt Skov)為一個玻璃碗 所寫的沉思,碗作者徐道(Do-Ho Suh)仿照韓國藝術(shù)家交疊的雙手做出這個作品的雛形。斯科夫?qū)懙?,它提醒了人們?chuàng)造任何事情都離不開手,雖然這種說法沒有證據(jù)。
陶藝家、版畫家丹尼爾·杜福德(Daniel Duford)為來歷不明的陶瓷面包碗寫的文章則更富有感情。該碗的所有者從妻子在華盛頓州皮阿拉普的曾祖母那兒繼承得來?!八腿绾商m農(nóng)場主的妻子一樣結(jié)實厚實,盡管質(zhì)地厚重卻有著漂亮的外形,既不粗俗也不高調(diào)?!?/p>
威格斯還邀請群眾共同參與寫作。在objectfocusbowl.tumblr.com網(wǎng)頁上收集文章。她還鼓勵人們?yōu)檎箷系睦L圖館提供靈感。作為博物館的合作方,太平洋西北藝術(shù)學(xué)院插圖專業(yè)的大學(xué)生成為了第一批貢獻者,隨后普通群眾都不吝起筆,踴躍投稿。
無論是文字還是圖畫,人們的詮釋都鼓勵著我們以新眼光看待碗,并在它的平凡中找到詩般的美感。碗是設(shè)計之母,盡管其獨特的品質(zhì)可能會因常見的外形而受到壓抑。這件宋朝古碗就造成了巨大的轟動:據(jù)蘇富比拍賣行負責(zé)中國藝術(shù)部的考古專家王濤認(rèn)為,乳白色碗身上的蓮花圖案可能源于佛教典故,象征著重生和純潔。王濤說,這個碗不是造來用餐,而是為了寺廟供奉,“這可不是簡單的日常用品”。當(dāng)然,這么說并不是貶低日常用品。